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複旦教授:不要誤解研究生教育

作者:馬臻,複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談到研究生教育,網上有諸多怨氣。

一些導師吐槽說研究生整天想著實習、考證。

而很多學生都很困惑:既然將來不做科學家,現在為什麽不能自由發展?

完成一篇論文,達到畢業要求,不就行了嗎?

導師為何不及時修改學生的論文稿?

導師讓學生做課題是不是剝削?

對此,我們要把事情掰開來,說明白、說透。

自由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

很多研究生說導師不讓學生個性化地發展自己——學生想外出實習,而導師希望學生能集中精力搞科研。

教育的目的,難道不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嗎?

現在不是提倡要以學生為中心,增加學生的獲得感嗎?

在回應這些困惑之前,讓我們首先看看讀研是什麽、不是什麽。

讀研是一種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具有創造性的求學活動。

它有目的性——學到專業知識、培養專業能力,也遵循一定流程(上課、開題報告、做研究、中期考核、撰寫學術論文和畢業論文、學位論文送審、答辯)和規範(校紀校規、課題組要求和學術規範)。

遵循流程、規範和你是否想成為科學家或者畢業後能否找到工作都無關。不要試圖用 “反正將來不準備成為科學家”和“不實習就找不到工作”回避責任。換而言之,讀研不是你掏了學費,想怎樣就怎樣。研究生和導師的關係不是消費者和服務提供者的關係。

有些實習是培養方案裡要求的、和專業相關的。比如,新聞系的碩士生被要求去報社實習,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生需要到環保企業實習。但也有些研究生自選的實習和專業無關、有可能影響學業進展。有的學生對本專業要求的相關實習不積極,而想著在校期間放下科研、去金融公司實習,這就本末倒置了。

處理問題要拿捏好平衡。比如說敦煌莫高窟,封閉起來不讓遊客看不行,遊客多了看壞文物也不行。

同樣,我們要處理好“按部就班完成學業”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關係。

我對學生一直說,“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

研究生一開始要專心於完成課業和做實驗、發論文,等到論文投出去或者發表了,在研二暑假實習,在研三邊完成學業邊找工作、見習。

相反,有的學生一開始不努力,後來在班級同學準備畢業論文時忙著做實驗,最終延期畢業。

達到畢業要求就行了?

很多研究生說“達到畢業要求就行了”。在他們眼裡,“達到畢業要求”就是發表一篇論文。但事實不是如此。

比如,根據院系規定,申請學位必須在專業期刊發表一篇論文,但發表論文只是申請學位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學生不但要在專業期刊發表論文,還要寫出符合要求的一本學位論文、通過論文評審和答辯。如果學位論文質量不過關(例如涉嫌抄襲剽竊、缺乏系統性和工作量、不符合學位論文體例、緒論部分沒有寫好),即便研究生在專業期刊發表了論文,都不該畢業。更何況,發表一篇學術論文是顧及本專業各個研究方向所有學生發表論文難易程度的“底線”要求,而不是一般行情。

學位論文送審有一定的要求。我對課題組碩士生的要求是:碩士論文除了緒論和結論章節,至少還要有兩章實打實的實驗內容,其中一章內容發表過學術論文,另一章可以是初步實驗結果。對博士生的要求是:博士論文除了緒論和結論章節,還要有四章實打實的實驗內容,其中至少有三章內容已經整理成文發表,另一章可以是初步實驗結果。學位論文由我鑒定為“良好”,我才會送審。如果把沒有達標的學位論文送盲審,有可能遭到評審人異議,那麽這會影響學校、院系、導師的聲譽,最終損害的還是學生的利益。

有些研究生說“達到畢業要求就行了”,但這句話不但是對自己放鬆要求的托辭,而且是“偽命題”——以此為托辭提出外出實習時,寫出學位論文了嗎?答辯通過了嗎?

“導師卡著,不讓學生發文章、畢業”

如果一篇論文能在高檔學術刊物發表,那導師為何不及時修改並投稿?

不排除有些導師生怕學生發表論文後“翹尾巴”不再積極科研,但很有可能學生起草的論文稿還沒有達到稍作修改就能投出去的程度。

如果稿子寫得語法不通、脫頭落襻,或者研究內容還不完整,導師頭都大了。特別是在大課題組,導師忙著各種事情,還要指導其他研究生,無暇顧及這樣粗糙的論文稿。

研究生不能一味地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而要想一想如何讓導師爽快地修改你的文稿。

比如,導師讓你按照他提出的實驗點子開展研究,你是否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了?導師說需要補做實驗,你補做了嗎?你是否窮盡各種可能(比如自己反覆修改、請師兄幫忙修改),把論文改好?你對科研的態度是否認真?發表論文後是否還會繼續努力?

有些學生平時忙著參加各種活動,臨畢業才拿出一篇粗製濫造的論文稿讓導師修改,你說導師會怎麽想?

再說不讓學生畢業吧。讓研究生按時畢業的就是好導師,不讓按時畢業的就是壞導師?不能採用這樣涇渭分明的二分法。

我看,情況可以粗略分為四個象限:讓學生按時畢業,好導師(正常情況);讓學生按時畢業,壞導師(放水);不讓學生按時畢業,好導師(講原則);不讓學生按時畢業,壞導師(惡意卡學生)。

在學生不能按時畢業這件事情上,有的學生沒有達標,有的人是自願的(比如想“慢就業”)。學生沒有達標也有種種原因,比如不努力、沒有規劃好時間、科研能力不強、科研難度很大等。不能把責任一概推給導師,說學生不能按時畢業,導師就有問題。

導師讓學生做項目就是剝削?

很多研究生和不明真相的民眾在網上控訴導師讓研究生做項目。

即便事實是“研究生跟著導師做項目”,但對此“一面倒”的負面解讀對嗎?

很多人誤以為讀研就是上課,然後到圖書館查一些資料,“剪刀漿糊”湊成一本學位論文,還有大量時間實習。

但實際上,上課只是讀研的一小部分,“科研”才是研究生幾年生活的底色,也決定研究生能否正常畢業。

有些導師以盈利為目的,從企業拉來橫向項目,把實驗室當成生產車間,學生在做企業項目的同時,還需要研究別的“管畢業”的課題。有的導師甚至在校外開工廠,讓研究生當“小工”。這樣的“做項目”,有的進入“灰色地帶”,有的踩到了“紅線”。然而,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導師讓學生做項目”說成是剝削,這是不對的。

文科的學生可能不需要很多經費也能做研究。而對於從事實驗科學的學生來說,沒有科研經費就無法做科研,畢業也無從談起。做實驗都是用錢來“堆”起來的——科研經費能用來購買儀器設備和試劑耗材、支付測試費。學生自己沒有帶著經費來讀研,學校也不會按照學生的人數給導師發放實驗費用。導師有現成的課題(包括研究點子、研究方案和配套經費),學生需要做科研,雙方就走到了一起。

在理想的情況下,研究生做導師的課題發表論文、順利畢業,而導師則通過學生的研究來推進自己的項目結題、後續項目申請和職業生涯,兩方面是互相依托、互利的。學生做導師的課題和學生完成學位論文研究,很多情況下是“一體”的,無法截然分開。

做項目不可怕,關鍵是:做什麽項目?為了什麽做項目?做項目過程中取得的研究結果能否成為學位論文的一部分?研究生在確定導師之前就要和導師溝通此事,在遇到問題時,也需要協商解決。

結束語

本文無意為某些無良導師“洗地”,而是說:研究生和社會大眾應客觀、理性地看問題,而不能用托辭(比如“反正將來不做科學家”“大多數論文都沒有實用價值”)和情感訴求(比如“不實習就找不到工作”)來代替理性分析,更不能以偏概全地說天下的導師都是“剝削者”。

無論是導師還是學生,都要回歸常識、回歸原則——明白什麽是好的、什麽是壞的、學位論文應達到什麽水準。師生還要回歸本分。導師的本分是育人,導師對學生要既不放水,也不苛刻,更不剝削利用。學生的本分是學習,學生要有良好的學風,努力科研,順利完成學業。不是說每個學生畢業後都得做學術,也不是說他們一定得從事本專業,但踏實、敬業、通情達理是從事任何行業都必須具備的品質。

導師需要把自己的原則、要求和管理方式提前告訴準備進課題組的學生,而學生也需要提前了解這些情況,並走出對於研究生教育的認識誤區。如果學生覺得讀研辛苦、收入少,完全可以考慮不讀研究生,直接去工作掙錢。如果學生覺得這個課題組不好,完全可以不選擇這位老師,中途轉導師,或者向院系領導反映情況。怕就怕自己不喜歡讀研卻又想要碩士文憑、與自己的導師處不好卻不采取積極的行動,一味表現出消極抵觸態度,這只會使自己更不開心。

本文信息僅供參考,不代表軟科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