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教育深1° | 自主招生變遷史:從綠色通道到虛假繁榮

作者:派爺 博雅浮生繪(edumovies)

開幕

2003年8月6日,一個祖上四代行醫的大家族,正在家裡焦灼地等待。只因這個中醫世家的獨女劉雨芙,高考隻拿到406分。這離黑龍江那一年的本科錄取線還差12分,這要命的12分。

劉雨芙的姥爺是“中國名老中醫”,姥姥是哈爾濱中醫醫院的針灸專家,媽媽和大姨也是醫療從業者。但這一切,在冷冰冰的高考分數前,都只是虛無的泡沫。

一家人本來心如死灰,然而就是這一年,一個橫空出世的政策,一個嶄新的時代,改變了劉雨芙的命運。

2003年,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獲得了全國首批自主招生的資格。在3名博士生導師的聯名推薦下,劉雨芙參加了系裡專家組的測試。

經多項考察,專家組認為,劉雨芙專業能力出色,實踐能力甚至達到本科畢業的水準。因此,他們決定——破格錄取。

接受記者採訪時,雨芙心有余悸地說:“我真的太幸運了。是高校自主招生的新政策,讓我如願以償地進入大學,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

如今,她已經順利畢業,成為哈爾濱中醫院的主治醫師。

她是第一批幸運兒,走上了自主招生——這條為高考發揮不佳的專才生開辟的“綠色通道”。

那時的自主招生,門檻很嚴、人數很少。只有極少量(文件稱不超過錄取總人數的3%-5%,實際更少)的“偏才、怪才”能被破格錄取,與一般考生沒有利益衝突,讓大家一片叫好。

然而,隨著加分門檻逐漸放寬,“量身定製”的專利、“專業代筆”的論文等迅速成為灰色領域中的昂貴商品,一方面打造出一群光鮮靚麗的“天之驕子”角色,一方面顯著打破了高校招生的公平性。

更令家長焦慮的是,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獲得了自主招生的優待,那我的孩子怎麽能沒有加分呢?

有知情人士統計了近10年來“211”、“985”名校高招的裸分率(指沒有任何加分的錄取人數佔總錄取人數的比例),發現該數據多年維持在70%以上(主要加分類型包括:保送、競賽、自招、三好優乾、特長生、各專項“計劃”等)。這會讓很多家長稍稍安心:原來大多數人還是靠裸分上的名校。

但是,倘若把目光集中到教育資源特別發達的地區,會發現那裡的情況嚴峻得可怕:有研究數據表明,北京的清北裸分率在40%上下徘徊,四川前幾年的北大裸分率僅為35%左右。而競爭壓力最大的浙江,據報導,2016-2018年,清北裸分率分別為11%、8%和5%。

“沒加分,根本沒可能上名校!”焦慮感隨之蔓延。為了加分,家長們病急亂投醫,教育市場在了解了自主招生的一些規則和套路之後,紛紛推出各種昂貴的產品:專利、論文,八萬一個;面試培訓,一小時幾千。有家長驚呼:“上滿三年學而思,學費不如自招班!”

然而,自招培訓班門口卻寫著八個大字:“寒窗十年,最後一搏。”據說,這個文案對家長的殺傷力,極其高。

好在今年年初,教育部終於下重手整治自招亂象。專利、論文被請出自招申請材料,同時出局的還有那些缺乏公信力的競賽。最重要的是,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嚴格控制自招降分人數和幅度。

重拳出擊下,公平性有了保證。但是新政策下“怎麽合理獲得加分”,卻是道新的難題。特別是高一高二的家長,往往彷惶困惑,感到自己“有力使不出”。

今天,我們將為你梳理自招的歷史及其發展邏輯。自招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一、專才生的綠色通道(2003-2010)

二、傑出人士生的兜底保障(2008-2014)

三、“大小自招”合並後的虛假繁榮(2014-2018)

四、回歸初心、成績為王(2018起)

讀過以後,你就會了解:

這場自招“大戰”,究竟在篩選怎樣的勝利者?它的標準是什麽?我們要如何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為孩子的名校之路鋪上一層額外保障?

你還會看到,一個在中國教育領域不斷應驗的離奇的規律:

任何創新的、非標準化的選拔機制,都會被市場主體“消化”,而後變成一樁暴利的、徹底的金錢遊戲。然後政策被逐利者推搡著,逐漸背離它的初衷。

越是花團錦簇、欣欣向榮之地,越接近喪鍾將要敲響之時。

專才生的綠色通道(2003-2010)

2009年夏天,四川綿陽的“甲骨文天才”黃蛉成為舉國焦點。作為一個高考只得428分、沒達到省三本線的“落榜生”,他之前想都沒想到,自己會最終被四川大學破格錄取。

在高考考場上,黃蛉選擇用甲骨文完成了語文作文。那篇名為《熟悉》的文章,被判為嚴重偏題,只得6分。這讓黃蛉瞬間成了整個盛夏的“風雲人物”,各類媒體的邀約不斷,讓他感覺自己已經是“甲骨文方面的特殊人才”。

8月,他先後參加了川大、湖南大學的測試,又去複旦大學拜訪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該中心曾破格讓只有高中學歷的三輪車夫蔡偉報考博士生,並最終錄取。

黃蛉所期待的,是再次複製蔡偉的神話。

而這次的神話,提前破滅了。中心主任劉釗教授表示,小黃“還很初步,有的古文字解釋不準確”,而且“希望他調整好心態……本科階段很難破格錄取。”

像黃蛉這樣考試分沒到、一心琢磨讓高校把他破格錄走的,遠不止一個。

一年以後,“國學小天才”孫見坤也參加了高考。

六分,這次攔住他的也是六分:成績離陝西省一本線相差六分,這讓他之前拿到的複旦大學“達到一本線即可錄取”的超級優惠,白白打了水漂。

隨後發生的事情耐人尋味,有報導稱,八名複旦教授奔走疾呼,寫出請願信,希望學校“網開一面”,破格錄取孫見坤進入複旦學習。

與此同時,孫見坤的事跡不斷見諸報端。他當年參加國學類節目的報導,在網絡上鋪天蓋地傳開。網友們為之痛心疾首:“救救這個國學天才!”

有關國學素養,孫見坤自己說,從8歲開始,他讀過的古籍沒有一萬本,也肯定破千。他的母親則說,兒子11年間讀了近2000本歷史典籍。計算下來,平均兩天一本。

過了幾天,複旦傳來消息:仍然招收你。

勝券在握的愉悅感包裹著孫見坤一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十幾年國學,沒有白念!

就在生米快要煮成熟飯的時候,事情又一次發生大翻轉:陝西省招辦拒絕將孫見坤的檔案提交給複旦大學錄取。原因是,複旦的招生文件裡寫得很清楚,既然沒達到一本線,就不該放人。

無論複旦怎麽嘗試,媒體怎麽行銷“國學天才”的概念,陝西省招辦巋然不動。那一年,輿論壓力很大,政策也很嚴。

經過反覆溝通,複旦大學也選擇妥協。至於原因,校方也說得很實在:“每年都有人希望破格錄取,但一旦做了,學校就會面臨很大的輿論壓力。”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有考生,一心搞發明,死活不高考,堅信可以破格錄取到重慶大學;有考生,小小年紀創業,揚言“不錄我,我就去國外讀,絕不上國內大學”……

事實是,這些眼巴巴等著“破格錄取”的考生,後來都被扒出了不少“黑料”。

黃蛉得到了川大的悉心培養。可幾年後,一直教他的導師卻拍出辭職信,怒言:“黃蛉無心學術,只想著接受採訪。他是會些甲骨文,但我隨便給哪個中學生認真培訓兩年多,誰都能寫出七八百個甲骨文!”

原來,甲骨文並不是黃蛉的家學,他是高二才“開始翻閱甲骨文書籍”。三年,換來一個川大的文憑,挺值得的,其它家庭也好奇:我們可以複製嗎?

孫見坤後來被山西大學接納,還破格將錄取院系從法學調整到他感興趣的初民學院(歷史文化相關)。而接下來發生的事讓人啼笑皆非。2012年,“國學小天才”孫見坤的《山海經新釋之山經略解》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截至目前,豆瓣評分為4.4分。

再後來,孫見坤的個人創作,有多處被網友識別出抄襲,還被方舟子老師親自打假。

複旦大學招生辦說得明白:“複旦教授沒寫過請願書,複旦也沒說過孫見坤是‘國學天才’。媒體的不實報導,將一樁符合程序的正常自主招生事件,扭曲成了‘國學天才遭到制度扼殺的悲劇’。”

大眾厭倦“一考定終身”,喜歡冷門的故事,媒體就對這些“偏才、怪才”進行炒作與包裝,至於他們實際的水準……這麽多年,那些在新聞上各種刷臉的偏才怪才,有幾個真的成為了國家棟梁?

事實上,出於輿論壓力,也很少有學校真的敢作出破格錄取的行為。又或許,對於招偏才、怪才,高校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已。

有高校招生老師直言:“在中國目前的基礎教育體制下,真正的偏才、怪才鳳毛麟角,哪用得上花大力氣推薦、面試?高校搞自主招生,更直接的訴求就是把傑出人士生搶過來再說,萬一他們高考失常,落到二本去,那才是真虧大了!”

2008年左右,國家進一步放開自招自主權。經過訴求上的梳理與調整,各高校也紛紛對自招政策作出調整。專才生退居邊緣,而高校“掐尖”的行動,逐漸變得開誠布公。

傑出人士生的兜底保障(2008-2014)

08-09年左右,各高校的自招政策都發生了猛烈的擴張,降分比例從一直嚴守的5%以下首次提高到“原則上不超過10%”,降分幅度也可高達30分,甚至“特殊人才不設上限”。

門檻降了,標準也變了,而且後者反倒更值得注意。這時的自招政策,最主流的構成如下:

1、省重點中學,素質全面、成績名列前茅;

2、五大理科競賽省一等,或數學、物理同時省二等;

3、省級青少年科創大賽優異者,新概念作文與創新英語作文全國一等獎;

更簡單點說,八個字:硬核成績、硬核獎項。自主招生全面進入“掐尖”時代。

2012年的春天,武漢六中的學生家長霍女士(化名)忙成了一鍋粥。她帶著兒子參加了多場自主招生考試:前天考“華約”,昨天考“卓越”,下周考華科,還因為時間重複而忍痛放棄了“北約”……

霍女士說:“報名多場考試,很講究策略的,有‘摸高’,也有‘保底’,不管怎樣,孩子先拿到降分再說。”

兒子眼睛裡帶了血絲,哭喪著臉嚷嚷說想休息:“媽媽,一直考試,我都快成一根‘烤肉串’了!”

當媽的只能撫摸著孩子的臉,安慰道:“沒事,寶貝,連考三四場,只要有一場不糊,就萬事大吉了!你記得隔壁家小玲姐嗎,她去年元旦三天考了三場自招,比你慘多了!”

其實,霍女士的兒子在校時一直名列前茅。自招結束後,兒子順利拿到了頂尖大學的30分加分,高考時更是裸分達標,這30分加分根本沒用上。

各高校招生辦和知名中學校長在不同場合都表示,能夠通過自招獲得加分的學生,憑裸分考上的概率起碼在90%以上。

對於這一事實,我要再重申一次我在文章開頭寫下的觀點,因為它真的太重要:

一個血淋淋的事實是,對於自主招生的訴求,家長和學校想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家長期望自招是雪中送炭。特別是對於在名校邊緣徘徊的考生來說,有了這20分加分,手一伸,就夠上了,豈不完美?

學校認為自招完全是錦上添花。學校沒有任何動機去“仁慈地”挽救一些邊緣的考生(除了明確的照顧貧困地生源的招生計劃),高考從來就是一場優勝劣汰、分數為王的遊戲。

高校想要的,不過是向那些原本就優秀的學生拉拉好感,讓他們在考場上不出意外,自信坦然。

對那些靠加分才擠進名校的傑出人士生,高校真實的心態是:我給你加分,只是和你交個朋友。想不到,你還真要我扶你才能上岸?差評。

即便如此,霍女士仍然不滿足。她說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帖子,裡面的孩子是天津娃,參加自招就是“走過場”——因為在清華的夏令營上表現突出,直接簽了經管學院的一份條款。

她繪聲繪色地模仿著帖子的原句:“哪怕孩子寫上名字,交個白卷,也鐵定會獲得清華的加分。清華可真厚道啊。”

周圍的家長們紛紛道:“羨慕啊,嘖嘖。”

兒子高中畢業後,霍女士成了被諸多家長包圍請教的 “自招專家”:“你家小孩不是非北大不可吧?那當然選華約啊!北約除了北大,都是傳統文科強校。華約都是理工大學,你家小孩學理,華約裡但凡能混上一個加分,都是穩賺不賠!”

2012年的冬日,高中生小孟(化名)看見校園公告欄裡多了兩張紙,走近一看,原來是北京大學的“校長實名推薦”和清華大學的“新百年領軍計劃”的錄取計劃公布了。

這兩個新出的計劃甫一開始,便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原因是待遇實在優厚,入選學生大多享有“過一本線就可上清北”的優惠。

兩個計劃的選拔標準也“敞開天窗說亮話”:省市重點中學方有資格推薦,且入選學生在全年級的成績排名為前1%。

“都是傑出人士生的事,與我們普通學生無關。”小孟不快地說。

這其實很好理解,如果有推薦的人選考分不過線,清北就立刻向學校“亮黃牌”,連續幾年不到線,這個珍貴的名額就有被取消的風險。

對於知名高校而言,優惠力度這麽大的計劃,勢必被放在鎂光燈下反覆照,公平才是底線。對於中學而言,也只能按規矩辦事。

小孟的成績在重點中學裡排名中等。因為學校不錯,他也獲得了一些自主招生初試的機會。可是,他卻一點都不想參加。

“那些大神都報名了,我還跟著摻和什麽。平日複習都複習不完,哪有時間去研究超綱題?”

從元旦開始,小孟就被爸媽逼著每天做一套自招訓練題,舊題、真題、模擬題、押題、面試題,這些加到還要進行高三複習的中等生身上,實在是不可承受之重。

明明是考察素質與個性的自招考試,最後又被培訓機構和教輔書商變成了應試化的課和書籍。

各式各樣的培訓班們瞄準了這一市場,不足半月的衝刺課,最低開價都在大幾千元,昂貴的可以達到五六萬元,說是沒拿到加分可以全額退款,但是小孟是聽過,“感覺都是一幫沒上過大學的人在教。”

的確,這一階段,市面上還沒出現真正有權威性的自招培訓機構。

小孟不知道,這些“考察素養”的自招試題,絕大多數都是專業性和社會性都很強的綜合性題目。

就語文來說,翻譯莊子和以魯迅的某句名言作文是基本款;就數學而言,競賽中涉及三倍角和均值不等式則是最簡單的題目;就面試而言,談談社會新聞、國際政事、人文經典,都是家常便飯。

這些題目,實際指向的是考生掌握的知識總量(不局限於課內學習)。而連課內學習都較為吃力的中等生,到了自招的“戰場”上,就是只能陪跑的“炮灰”。

付出了時間、付出了精力,付出了金錢、付出了健康(刷夜惡補知識),最後等待小孟這些中等生的,不過是一個以“很遺憾地通知您”開頭的頁面,還耽誤了高考的正常複習進度。

其實,相比於傑出人士生,小孟這樣的孩子,才是參與自招的大多數孩子的寫照。

自招有風險,入局需謹慎。

“大小自招”合並後的虛假繁榮(2014-2018)

有數據顯示,2014年之後,自主招生的加分人數和加分幅度進一步上升。很多家長在類似數據的蠱惑下,前赴後繼地投入到這項狂潮當中去。

他們並不明白,自己面對的可能是一場“虛假”的自招繁榮。

民間一直有大自招和小自招的說法。小自招是指通過自主招生筆試和面試獲得加分的學生,而大自招泛指在高考前很多類型的加分,包括競賽保送、競賽獲獎降分、特長生降分、超傑出人士生計劃(北大博雅、清華領軍等)、特殊計劃(如面向一些貧困地區招生的專項計劃)等。

在這段時間裡,獲自招加分人數的增加,一個原因是其它各項計劃的加分取消,都合並到自主招生來“派發”加分。

首先是自2014年起,只有競賽國家隊(人數極少)才有保送資格,省一等獎將不再直接保送。隨後,自2015年起,高中階段全國奧賽的一二三等獎,高考不再加分。省三好、省優乾、藝術體育特長生等加分,也都降低或被取消。

雷聲挺響,雨點卻不大。除了特長生的境遇著實困難了些,其余所有不能直接保送和加分的項目,現在都歸到了自主招生這顆大樹下面,無非是多考一次試再決定加多少分而已。

2014年後,奧賽獲獎選手依然是北大清華等名校爭搶的對象。清華則在2013年就將五大學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奧賽的獲獎學生納入其自主招生“拔尖計劃”的選拔範疇。

因此,這部分合並導致的自招加分人數增加,並不是真正的增加。

實際的增加人數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考難度降低、高考試卷不能篩選真正的傑出人士生了,因此高校需要借助自主招生,識別出誰才是真正的傑出人士生。

《2016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過去幾年,高考試題難度下降明顯,高分考生越來越多。以北京為例,2015年北京文科總平均分為493分,比2014年高了24分,比2006年高了99分;2015年北京理科平均分522分,比2014年高了16分,比2006年高了73分。

研究者發現,近幾年,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四川等省份的傑出人士生流失得更嚴重,一個客觀的因素是,考試區分度降低,那麽一旦出現失誤,想通過困難題挽回局面的概率就變小。

為了減少這樣的情況,高校通過自招加分來鎖定真正的傑出人士生,便不難理解了。

這一時期的自招還明確了另一項重要調整:讓考生提前決定想念的院系。院系夏令營、冬令營,自招按院系面試,也應運而生。

對於有篤定的非熱門專業偏好的考生來說,這是相當利好的消息。經濟、金融、計算機自然是大熱,競爭激烈;但是如果孩子喜歡哲學、歷史、社會學、中文、新聞、古生物等冷門一些的專業,可以在自招報名時指定相關專業,那麽面試時的競爭對手也是喜歡同一專業的人,不用和想學經管的“大神”們一比高下。

同時,名校的一些冷門專業會在暑假開辦夏令營。抓住這個機會,那些有熱愛學科的考生,就能夠將“熱愛”兌現成分數的饋贈。

很多家長看到了錄取人數的提升,誤以為這是自招的加分標準降低了,就帶領孩子積極參與考試,卻沒有結果。

殊不知,通過自招初審的人數可以增加,但是高校會給予加分的,一直都是綜合成績優異的傑出人士生。

以上都是自招在這一時期的良好變化。然而,當自招的覆蓋人群不斷擴大時,一些不良現象也“蔚為大觀”。

這一時期發生的對自招起到顛覆性影響的事件(而且很可能是負面的),是專業化自招培訓機構的崛起。

自主招生經過幾年的發展,有了“五年題庫”,教育培訓行業便可使用他們純熟的教研方法論,還原背後的考察板塊與出題邏輯。筆試、初審材料、複審面試,都不在話下。

由於自招加分的稀缺性,這類課程溢價極高,從大幾千、上萬到幾萬元都有。

不過和高投入對衝的是低風險。這一階段,那些敢說“沒加分一律退款”的機構,是真的肚裡有貨了——他們把自招那點事琢磨透了。

規則明確之後,就會有商業力量介入,一波一波的潮水迅速填滿那些可以鑽的空子,導致政策發生異化。

階級與地域的差異,直接影響了一個考生獲得自招加分的可能性。

一個縣城中學的學生,去哪裡搞發明、特長、論文?

但是超級中學不僅鼓勵這些素質化的發展,人家應試能力也是最強的。重點中學的老師能自己研究自招題目、搞培訓班、免費給學生講課,其他學校能嗎?

一個普通家庭的學生,哪裡還能為自招負擔一筆不菲的培訓學費?

但是這幾千、幾萬元,對於上層中產來說,是一筆穩賺不賠的投資。

然而,個別自招培訓機構乾得最不體面的一件事,是它觸及了一些非法交易的領域——發明、專利與文科論文的買賣。

發明專利與文科論文都是“一錘子買賣”:登記的名字是你,而背後實際的研發者、寫作者是誰,都可以運作。

富有的家長們可以找博士生來買專利、買論文,再給評審機構和期刊一些版面費,孩子很快就手握專利、發表身為第一作者的核心期刊文章。名校自招複試的資格,穩了。

有的研究者說,在經濟發達的區域,依靠自招加分才進名校的學生甚至達到總招生人數的1/8。

先擺出事實,這部分生源其實不佔據當年該校在該地的錄取名額,而佔據的是該校整體的機動錄取名額,所以從高校這方面來說,是處理得很公平的。

但是對於家長來說,這1/8的生源到底是傑出人士生發揮失常,還是靠培訓獲得加分的學生成功上岸?怎麽想怎麽是後者,那如果如此,就可能是赤裸裸的富人遊戲,窮人的孩子傷不起課,沒法得到培訓後的加分……

2018年,據不完全統計,有大約80多萬考生參加自主招生,而高考人數在逐漸下降的勢頭下,基本維持在900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全國10%的考生都已參與自招。

這麽大的參與基數,如果這些不正當的、昂貴的行為長期存在、阻礙制度的公正公平,那麽普通家庭十幾年來花費在培養孩子上的心力與資源只會付諸東流。

2019年,教育部終於出手了。

回歸初心、成績為王(2018起)

2019年初,教育部發布文件,自招政策大幅度收緊:

1、降低自招降分幅度;

2、減少自招降分人數;

3、門檻不高的論文、專利、缺乏公信力的獎項不得作為初審標準;

4、一批理科競賽也不再作為初審標準;

如此一來,能通過自主招生這根獨木橋的,只有那些實打實的傑出人士生、政策優惠人群(如幾大計劃)、專才偏才(極少量,一直存在)和有含金量的競賽獲獎者。自招受惠人數相比巔峰期少了很多,未來可能要回歸5%以下的合理區間。

至於最近幾年突然崛起的“綜合評價”、“魔幻三傑”等花樣繁多的名詞,大體上等於“博雅計劃”與“領軍計劃”的“寬鬆版”。無非是過去這些計劃招收重點中學總成績排名前1%的人,現在每個學校多給些名額而已。

名頭是“考察綜合素質”,然而有幾個中學不把總成績作為綜合素質的最主要權重?

說來說去,為了家長心中的公平性起見,自主招生的選拔標準已經與高考空前一致:學習(考試)成績才是一切的基石。

這並不奇怪,我國目前除了考試成績,缺乏具有公信力的標準化評價體系。競賽之前曾經承擔過近似的指責,但也已偃旗息鼓。

而只有標準化的考試,最接近所有孩子們去除階級、地域等因素,在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的方式。

十幾年來,自主招生給了很多家庭一個並不正確的美夢,好像孩子不用在每一科都綜合發展,只要有一科比較出色,最好是個冷門學科,就能降分錄取——這明顯背離了培養孩子的初衷。

時代變了,專才、偏才、怪才不時髦了,成績又好、課余活動又豐富、情商又高的,才是建設祖國未來的有力人選。這是中國社會在逐漸進步的一種體現。

因此,在形勢逐漸明朗、制度逐漸公平的情境下,各位家長需要做的事情反而特別簡單:

1、搞好成績,成績是綜合評價的基礎。

2、合理參加自招名錄裡列舉的文理科競賽,如無成果,立刻懸崖勒馬,切忌強求。

如果真的有什麽“竅門”可使,那或許是,從小培養孩子對某一學科的熱愛,讓他不要做一名成績優秀卻對未來一片迷茫的人。那樣,等他到了要參加自主招生的時候,想必成績不會太差,而且一定能獲得高校有識之士的認可。

畢竟,孩子能上一個不錯的大學,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該走向怎樣的方向。

部分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摘錄

新浪教育:《八個複旦教授招不進一個國學“天才”》

長沙晚報:《雇“槍手”發論文,自主招生被高中生家長鑽空子》

揚子晚報:《為“發明天才不高考不錄取”點個讚》

新浪新聞:《高三學生棄考希望借發明免試上大學》

中國教育在線:《甲骨文考生是佳話還是笑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