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伊斯蘭教創立之前的阿拉伯半島是什麽樣子

文/懷斯·鮑爾

伊斯蘭教創立之前的阿拉伯半島,處於東羅馬帝國與薩珊波斯爭霸的夾縫之中,東羅馬帝國拉攏埃塞俄比亞的阿克蘇姆王國,薩珊波斯則拉攏阿拉伯半島上的部落國家。同時,阿拉伯半島自古以來又深受從敘利亞南下經商的猶太人影響。他們需要一個與羅馬基督教、波斯祆教以及殖民者猶太人都保持距離的宗教來完成自我認同,最終催生了伊斯蘭教。

在非洲,尼羅河的東邊,阿克蘇姆人(Axum)的軍隊正計劃入侵阿拉伯。

他們的目標是紅海另外一邊的阿拉伯王國希木葉爾(Himyar)。希木葉爾已經在阿拉伯半島的南部存在了 600 年,並逐漸擴張,直到它控制了其阿拉伯半島西南角的古國和阿拉伯中部的肯德(Kindites)部落。

希木葉爾人和阿克蘇姆人是有一些共同點的;幾個世紀以來,他們通過非洲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窄海峽往來遷徙,由此海峽兩岸產生了很多“非洲阿拉伯王國”。但是,自從阿克蘇姆的國王埃扎納(Ezana)改信基督教,並且與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締結同盟後,阿克蘇姆的人民已經信仰基督教 200 年了。

未統一的阿拉伯半島形勢

而大多數希木葉爾人,仍沿襲著阿拉伯的傳統習俗。這些習俗多種多樣,甚至互相矛盾。510 年的時候,“阿拉伯人”的意思無非就是“這個人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上”,這樣的稱呼越往北越模糊。

半島北邊是波斯和羅馬控制的土地。阿拉伯人的城市都集中在沿海地區和半島北部,而被統稱為貝都因人(Bedouins)的遊牧民族生活在沙漠裡。雖然貝都因人與城市居民或多或少算是同一部落的後裔,但雙方仍然為生存資源而競爭,並對彼此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顧。

宗教信仰讓他們進一步分化。

基督教的聶斯托裡派向南流傳到了阿拉伯北方的一些城市,甚至到了一些北方部落。加薩尼(Ghassanid)原本是阿拉伯南部的遊牧民族,從 5 世紀起他們就向北移動,後來在敘利亞南部定居下來,務農為生,改信基督教。在502 年,他們同意成為拜佔庭的同盟者(foederati)。但是大多數阿拉伯人是忠於傳統的神明的,各種神殿聖祠裡都供奉著這些神。而今天的我們對那些神幾乎一無所知。

多年以來,人們建立的最大的神殿坐落於希木葉爾和地中海之間的麥加城。該神殿被稱為克爾白(Ka’aba),裡面安放著“黑石”。“黑石”是一塊面向東方的神聖岩石(可能是隕石)。內陸的部落會到神殿裡拜神,神殿周圍約 32千米以內是禁止戰爭的。

希木葉爾位於阿拉伯半島的一隅,它的國王德·努瓦斯(Dhu Nuwas)預見到王國未來面臨的兩大威脅。

它的東北方向是波斯,波斯曾至少一次侵入阿拉伯半島;自 325 年波斯國王沙普爾二世遠征之後,拉赫姆人(Lakhmids,幼發拉底河南側的阿拉伯部落)就如同波斯伸進阿拉伯半島的一隻手臂,靠著波斯的金錢和武器支持,佔領了附近的部落。

希木葉爾西北方向的拜佔庭,野心勃勃地想要向阿拉伯半島擴張,它有兩個盟友——紅海對面的阿克蘇姆和敘利亞南部的加薩尼。雖然有肯德部落作為緩衝地帶,德·努瓦斯未來的統治仍然不安穩。

於是他采取了極不尋常的一步:他皈依了猶太教,並宣布希木葉爾是一個猶太王國。

猶太教曾經分布頗廣

東非、阿拉伯、高加索都曾經成為猶太教統治範圍

在中世紀,幾乎沒有人會把變成猶太人作為獲得成功的手段。不過,德·努瓦斯已經擊退了阿克蘇姆國王迦勒(Caleb)發動的周期性的襲擊。他想與拜佔庭的基督教盟友保持距離,又不想完全疏遠波斯。波斯國王喀瓦德一世對猶太人是有好感的。

作為一個信奉猶太教的君主,德·努瓦斯宣稱自己國內的拜佔庭和阿克蘇姆的基督徒為敵人。他開始逮捕來自這兩個國家的商人,把他們處死。後來這場大清洗的對象還包括希木葉爾當地人,因為德·努瓦斯懷疑他們是間諜。

基督教已經傳播到希木葉爾國土,影響了上層階級的貴族,而這些人最可能隨時威脅到他的王權。這些貴族大量集中在敘利亞和波斯商隊路線交會處的綠洲城市奈季蘭(Najran)。518年到520年間,德·努瓦斯大肆屠殺奈季蘭的基督徒。他的做法不僅沒有保住王國,反而摧毀了這個國家。

521 年,大清洗的消息傳到了拜佔庭皇帝查士丁一世的耳朵裡。查士丁一世剛剛任命他的侄子查士丁尼為執政官,兩個人正在解決波斯人最近的敵意行為。查士丁一世的前任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每年向波斯王喀瓦德一世進獻貢品,這種做法換來了很多年的相對和平的兩國關係。而查士丁一世決定不再出錢進貢,波斯國王一怒之下,派出一支拉赫姆人雇傭軍進攻拜佔庭的邊境。

在 521 年初,查士丁一世向拉赫姆王國派出一名使臣,試圖與得到波斯支持的侵襲者直接和談。使者團當中有一個敘利亞的傳教士,人稱貝斯阿薩姆的西緬(Simeon of Beth Arsham)。後來,西緬寫信給一位主教朋友時提及了大清洗的消息;拜佔庭的使者與拉赫姆的國王曼迪爾(Mundir)就在拉赫姆的軍營裡談判,這時候崗哨傳來消息說,另外一個使團到來了。這是來自希木葉爾的使團,他們帶來了國王德·努瓦斯給他的阿拉伯盟友曼迪爾的信,信上說奈季蘭的基督徒們都死了。

據西緬回憶,信中描述了背叛和欺騙;德·努瓦斯派出猶太教拉比到奈季蘭的基督教堂,承諾說,如果基督徒們願意和平投降,德·努瓦斯就會把他們送到紅海對岸的阿克蘇姆。西緬寫道:“他對基督徒們發誓,以摩西十誡、約櫃、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名義發誓,如果他們願意交出奈季蘭城的話,他就絕對不會傷害他們。”但是,當基督徒投降之後,德·努瓦斯下令把他們都處死,男人、女人和兒童都被砍頭,他們的軀體被扔到一個火坑裡。

德·努瓦斯在信的最後提出,如果曼迪爾王也皈依猶太教,他就會向後者支付 3000 迪納裡幣(dinari);這樣,阿拉伯半島的猶太教信徒就可以結盟對抗基督教,並且把拜佔庭的勢力完全驅逐出半島。

西緬的言辭偏激,從他的其他著作也可以看出他對大清洗心懷怨恨,所以,我們對他的敘述可以存疑,只是部分采信。但他顯然不是唯一記錄了大屠殺的人。當大屠殺的消息傳到君士坦丁堡後,查士丁一世和查士丁尼向阿克蘇姆軍隊提供船只和士兵,全力支持其消滅希木葉爾王國。

普洛科皮烏斯記載了那次遠征:阿克蘇姆的國王迦勒率領他的艦隊渡紅海而來。聽到這個消息,希木葉爾剩餘的基督徒們在手臂上文了一個十字標記,這樣前來進攻的阿克蘇姆人就會知道他們的身份,不殺他們。

迦勒在戰爭中遇到了德·努瓦斯,並擊敗了他。傳說德·努瓦斯看到他的軍隊落敗,就掉轉馬頭,朝紅海奔去,溺水而死。自此,國家滅亡,這是一次沒有救贖的洗禮。

阿克蘇姆的迦勒把希木葉爾的領土收入囊中,並任命他的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軍官為總督。但是,他對紅海對面這片土地的控制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

阿克蘇姆王國曾經是黑非洲的文明之光

不過,德·努瓦斯的那封信產生了一個謠言,至今仍有人相信。希木葉爾王國在很早以前擴張到賽伯邑人(Sabeans,即示巴人)曾統治的土地上,示巴女王就向北而行到達了耶路撒冷,面見以色列王所羅門。

據說,德·努瓦斯曾以約櫃的名義向基督徒發誓。也許很久以前丟失的約櫃被女王的後人帶到了南邊的示巴。而德·努瓦斯的誓言意味著,他曾經擁有約櫃。可能是迦勒在戰勝後洗劫希木葉爾都城時,把約櫃帶回到紅海對面的阿克蘇姆了。傳說約櫃仍然保存在阿克蘇姆古都的聖母馬利亞錫安教堂。

拜佔庭帝國和波斯軍隊之間的小規模衝突不斷,但是一段時間裡,兩個帝國誰也不願意發動全軍破敵。喀瓦德一世暫時失去了他的阿拉伯雇傭軍。希木葉爾滅國之後,肯德人從西南鄰國的統治中被解放出來,他們開始與拉赫姆人打仗,接下來的好幾年裡,拉赫姆的國王曼迪爾花了很多的精力保護自己的人民。拜佔庭的皇帝查士丁一世因為舊傷複發而病倒,不久去世,其侄子一代雄主查士丁尼即位,羅馬帝國與薩珊波斯從此多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