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秦因“統一貨幣”招致覆亡?

《 秦王掃六合 》

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

--------------------------------------------------------------------------------------------------------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政治上實行中央集權製,經濟上統一貨幣,發行“秦半兩”。然而,在較為完整的改革體制下,秦僅二世而亡,歷史課本上將其歸因於秦的暴政和苛捐雜稅。那麽,從金融的角度分析,是否存在其他誘因?

經濟學家、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朱嘉明教授最早在《中國貨幣經濟兩千年》中提出,“統一貨幣”導致了秦朝的快速覆亡,他這樣寫道:

中國大多數朝代,不是亡於通貨膨脹,而是亡於經濟蕭條。因為,只要在金屬貨幣形態下,不會發生現代人所熟悉的那種通貨膨脹。其實,秦朝不是亡於苛政,而是亡於經濟蕭條。秦末經濟蕭條的直接原因是秦始皇駕崩前一年統一貨幣的幣製改革,推行“秦半兩”,徹底消滅六國貨幣的殘余影響,摧毀了傳統的多元貨幣制度,於是,貨幣供給不能滿足需要,出現“物賤錢貴”的局面,於是農民受到傷害,手工業者受到傷害。

一石激起千層浪,朱嘉明教授的顛覆性觀點,極具啟發性。

與耳熟能詳的王莽幣製改革、國民政府金圓券等引發通貨膨脹所招致的政權更迭不同,秦朝的統一貨幣站在勝利者角度,專斷鑄幣權,焚毀了其余六國貨幣。一方面,秦民外的六國人民原本的財富累積被迫清除(新舊幣兌換不公),民間財富共識遭到破壞,造成市場上信用資源的匱乏。窮人更窮,富人亦富不起來,引發了大量不滿與抵抗,為今後的各地起義埋下禍根。

另一方面,戰國至秦朝時期,金屬開採、冶煉技術尚不發達。一統天下帶來的是市場規模的迅速膨脹,而過早實行貨幣統一,卻沒有足夠的貨幣供應量支撐,就像用花灑代替水管去給泳池注水,“錢荒”在所難免,從而發生“物賤錢貴”的現象。

《史記 平準書》載: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秦錢重難用,對社會生產者造成嚴重傷害,貨幣流通受限,很多商品因此退出市場交易體系,乃至倒退回“以物易物”的原始階段。百姓兜裡沒錢,國家的稅收自然大不如前,為了維持運轉與奢靡只能絞盡腦汁搞苛捐雜稅,征徭役修長城、建阿房,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歷史書上滅亡的“根本原因”。

固然,當權者也曾通過鑄造減重“劣幣”等手段某種程度上對錯誤政策進行彌補,卻因此導致了秦半兩頻繁的幣製變更與輕重不一,回想統一貨幣的初衷,不禁讓人玩味。

以上,是對朱嘉明教授觀點的一些史實闡述與個人思考,存在淺薄與片面。也正是歷史與金融的趣味性和魅力,吸引了古往今來無數的探索與辯論。

不可否認的是,"秦半兩"的出現,不僅標誌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它還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中國金融史”主題展覽

由金融博物館策劃並主辦的“中國金融史”主題展覽目前正在金融博物館長期展出,得到了政府和金融部門的高度重視與多方支持。

中國金融歷史源遠流長,從先秦時代到共和國時期,中華民族從未停止對金融的探索。金融作為一股強大的潛流,深刻影響著幾千年來的發展,金融歷史中的人物、事件與觀念,推動中國的前進。子母相權論、金布律、飛錢、紙幣、典當......這些古代金融的創新,成為銘刻在世界歷史圖卷中的無數輝煌印記。近代以來,中國金融在艱難中浴火重生,並匯入世界金融發展的大洋。在新的時代,中國金融發揮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生不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