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漢朝七國之亂,匈奴為何不趁機南下?

公元前160年,匈奴老上單於去世,其子即位,號為軍臣單於,漢朝嫁宗室女給匈奴軍臣單於。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是為漢景帝。公元156年,漢朝嫁宗室女給匈奴軍臣單於。公元155年,再嫁宗室女給匈奴軍臣單於。

漢景帝為何連續兩年和親,漢朝五年內三次和親,因為文帝已經預感到漢朝封國山雨欲來,景帝則很清楚地知道內戰近在眼前。

漢初人口約1300萬,諸侯國佔了約850萬。漢初封國很大,一般包括2到6個郡。諸侯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他們鑄造錢幣,控制軍隊,無所不能。

漢文帝時期,濟北王劉興居叛亂,被朝廷大軍鎮壓,劉興居被俘自殺。後來淮南王劉長也試圖謀反,被削去王位,發配蜀郡,途中絕食而死。

漢景帝剛即位,控制力遠不如其父,與諸侯王的親情也遠不如其父,似乎不可避免也會經歷諸侯王的叛亂。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採用禦史大夫(三公之一,官職一品)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王的東海郡、趙王的河間郡、膠西王6個縣。

《削藩策》有兩層主要意思,第一是逐步將封國範圍削減到一個郡的大小,第二是剝奪諸侯王的兵權。

七個諸侯國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舉兵西向,這就是七國之亂。七王之首是吳王劉濞,再加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

當時漢朝除了天子,還有二十二個諸侯王,天子直接控制的郡大約20個左右,反天子的有七個王,支持天子的同樣是七個王。梁王是景帝同父同母的弟弟,另有六個王都是景帝的兒子。至於其他八個王,都沒有直接出兵,前期基本上是作壁上觀,到了後期才跟著勝利者走個流程。

一方是天子+七王,另一方是七王,天子一方有一定的優勢。為了增加勝算,七王一方的領軍人物吳王劉濞派人聯絡過匈奴軍臣單於,趙王劉遂則和匈奴往來密切。

景帝調遣兩路大軍,一路由大將軍竇嬰統率,鎮守滎陽,第二路由太尉周亞夫統率,東征平叛。

七王之亂時,梁王一開始損兵折將,損失數萬兵馬。隨後以韓安國、張羽二人為將,領兵拒敵。張羽之兄為楚國相,因諫楚王劉戊勿反被殺,張羽立志復仇,多次乘隙出擊。韓安國性持重,張羽勇敢善戰,二人合力,擋住了吳楚聯軍。

平定七王之亂後,朝廷控制了44個郡,諸侯王只剩26個郡。而且這些諸侯王多是漢景帝的兄弟和兒子,忠誠度不會有問題。

後來朝廷又推出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封地分幾部分傳給兒子們,甚至可以傳給庶子,除了嫡子繼承王位,其他庶子都封侯。到了漢武帝時期,大國也就是一個郡,所謂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裡。這種化整為零的方式,讓諸侯王再也無力威脅朝廷。

漢朝內戰如火如荼,匈奴一方隔岸觀火,軍臣單於調兵遣將,隨時準備南下。

此戰對匈奴而言,必須要有個合適的入場機會,最好是雙方打得難解難分,各自損兵折將之時。站在匈奴的立場看,倒是不一定要幫叛軍,誰給的利益更多可以幫誰。若是匈奴真的率領三四十萬胡族聯軍南下,中國可能要提前進入南北朝時期。

趙王劉遂本與軍臣單於有約,不久軍臣單於聞吳楚兵敗,不肯發兵入塞。劉遂死據孤城,在邯鄲城自殺,七國平定。

軍臣單於沒有料到,一場聲勢浩大的叛亂,居然三個多月就結束了。從始至終,匈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入場機會。

匈奴分左右兩部,單於的基本盤是色楞格河上遊各條支流,左賢王的基本盤是克魯倫河與鄂嫩河上遊,也就是原東胡的基本盤。換而言之,單於的基本盤與左賢王的基本盤分列肯特山脈(狼居胥山)左右,兩個地塊因單於和左賢王的關係緊密聯繫在一起。

左賢王部以左賢王為大,左谷蠡[lí]王其次。當初老上單於時,以子軍臣為左賢王,另一子伊稚斜為左谷蠡王。左賢王是儲君,若左賢王先於單於去世,單於會提拔左谷蠡王或其他兒子為左賢王。

至於右賢王的領地,在西薩彥嶺、阿爾泰山脈、杭愛山脈圍成的科布多盆地。右賢王的基本盤鹽湖眾多,水草遠不如單於和左賢王的基本盤。右賢王通常由單於的兄弟或叔伯擔任,若右賢王去世,單於一般也會立右賢王所立的繼承人,或立右賢王部最有實力的人為新的右賢王。最重要的一點,右賢王不會接任左賢王,右賢王部是相對獨立的,如果康熙是單於,鼇拜相當於右賢王。

老上單於去世後,左右兩部都出了嚴峻的問題。

左賢王成了新的軍臣單於,以其子於單為左賢王,其弟伊稚斜仍然是左谷蠡王。軍臣單於即位後,一大幫簇擁者跟隨他去了龍城,左賢王於單年少,左部大小事情,決於左谷蠡王伊稚斜。軍臣單於若要從左部調兵遣將,真的要看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是否點頭。

再看右賢王部,基本盤不如單於和左賢王,但最近這幾十年匈奴的擴張,主要都發生在大漠以西,也就是右賢王的勢力範圍內。右賢王增加的直接統治的土地有:黃河後套平原、西套平原、河南地、河西走廊,間接控制著西域數十個國家。右賢王佔據匈奴半壁江山,絕不會對單於的每一個命令都言聽計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