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拚多多崛起,騰訊聯盟分裂:微信與京東的矛盾不可調和?

再紅不過拚多多。2017年現象級產品,一款是王者榮耀,另一個則是拚多多。“王者榮耀”是移動時代的廣播體操,拚多多則是移動電商的廣場舞。

拚多多崛起,騰訊聯盟分裂:微信與京東的矛盾不可調和?

關於拚多多的討論有許多。有人質疑說,拚多多受惠於微信流量的“暗箱”操作,也有人質疑說,拚多多兜售的商品,更像是收取用戶“智商稅”。兩種質疑對拚多多有偏見,客觀地說,拚多多的崛起的確受惠於微信,商品層面也的確存在諸多問題,這些並不重要。

拚多多崛起,是產品與社交的力量——交易門檻的降低,拚多多掌握了社交電商的精髓。

拚多多通過微信,觸及到了淘寶需要花費更多成本才能觸及到的用戶,這是拚多多成功的原因所在,拚多多切割了淘寶的增量——2018年春晚期間,淘寶推出“親情账戶”,冠名春晚,希望通過紅包形式,推動年輕人為父母等開通淘寶,其實也是基於如此考慮。

但拚多多的崛起,不是淘寶的失策,而是京東與騰訊戰略合作的失敗。

電商交易門檻,兩個層面,對商家而言,是獲客成本,對用戶來說,是交易成本。

淘寶要抓住微信用戶群,難度可想而知,但作為騰訊系的京東,卻沒有抓住這個機會?答案只有兩個:1、京東微信戰略上的懶惰,不思進取以及戰術上的路徑依賴;2、京東不屑這個機會,拚多多只是個泡沫,曇花一現。

在用戶層面,拚多多降低了交易成本:1、微信通過微信紅包,將用戶建立支付账戶的門檻降低了;2、通過微信群、朋友圈“拚團”的方式,點對點的方式,也降低了用戶資訊篩查、商品選擇的門檻。

拚多多的核心是社交基礎上的商品推薦與發現,以“拚團”這一類似遊戲的玩法,打爆款。

拚多多的根基,基於微信的“熟人社會”。淘寶、天貓、京東,在中國一二三線城市是主流,還記得“北京折疊”的科幻小說麽?市場分級,除了一二三四五線城市、鄉鎮,是按地域來分,還有“陌生人社會”與“熟人社會”的差異。有讚CEO白鴉說,拚多多是“小鎮青年”這一群體,這一描述並不完整。拚多多在北京、長沙等這類城市,也覆蓋了很多大爺大媽。

完整地描述拚多多用戶群,其實是“熟人社會”。

陌生人社會,傳播依靠媒體,第三方信任備書;熟人社會的傳播與維系,依靠的是八卦,“口口相傳”——嗯,區塊鏈,P2P。

事實上,拚多多的主流用戶群,其實是未綁卡的人群。看到一個便宜商品,通過微信分享或在家長裡短的對話中完成“拚團”,微信分享“好友代付”,或收貨後,其他人或是微信紅包,或是現金交付給發起人。

農村淘寶其實是最早探索這一模式。農村淘寶,在鄉鎮下放至各個村的淘寶點(通常是村裡小賣部),售賣的商品也都是與農村生活密切相關的,同樣以團購的方式,極低價格出售。只是,淘寶需要一個縣一個鎮一個村,人工方式,一點一個點的覆蓋推廣,拚多多則能依靠微信,其中效率與效果,可想而知。

拚多多崛起,騰訊聯盟分裂:微信與京東的矛盾不可調和?

拚多多孵化從2015年開始,這一年,騰訊與京東啟動了“京騰計劃”。2016年,拚多多與拚好貨合並,此後,騰訊入股,京東與今日頭條宣布戰略合作,推出“京條計劃”。拚多多的崛起,是在2017年,也是這一年,京東先後與百度、360,達成戰略合作,推出一系列的“京X”計劃。

我們不妨對比下京東與拚多多在2016、2017年兩年的數據:

2016年京東全年GMV增長47%,年度活躍用戶為2.27億,去年同期為1.55億;2017年,京東GMV1.3兆、活躍用戶2.925億,同比增長29%;(由於GMV口徑調整,兩年GMV不做比較)

拚多多2016年9月,用戶數超1億,月GMV10億;2017年1月,拚多多實現GMV40億,到現在拚多多活躍用戶為3億,月GMV突破百億大關。

初步估計,2017年微信電商GMV在兆區間,其中淘寶客做了四千億,拚多多做了1千億,約700億在京東。2017年拚多多騰飛,也是這一年,與拚多多類似模式的“雲集微店”被微信平台永久封號。

2018年,業內盛傳京東內部組建了“打拚辦”,這一傳聞最終被官方辟謠。1月開始,京東與蘑菇街組建聯盟,開始整合微商,推出了“微選”,旨在整合微商。

京東與蘑菇街的“微選”與拚多多,依舊是兩個不同的產品邏輯,兩條不同的路:“微選”的核心,或控貨或控流量,中心化的,更像是將微商朋友圈發布的商品內容整合起來,提供了一個類似hao123這樣的購物導航——至少目前是這樣的。這是路徑依賴,與拚多多不同。

微信社交電商的代表,為什麽是拚多多,不是京東?

京東擁有微信入口,拚多多還只是微信公眾號,卻要舍近求遠,與今日頭條、百度、360、搜狐等合作買流量,不學拚多多挖掘微信用戶群與社交流量潛能?

因為,京東代表的電商模式與微信代表的“去中心化”流量有著本質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拚多多崛起,騰訊聯盟分裂:微信與京東的矛盾不可調和?

騰訊,確切地說是騰訊微信,所信奉的“去中心化”,追求的生態是“平路邊攤大餅”,也就是小農經濟,海量的商家都在微信上開店做生意,服務客戶,但誰也吃不撐,長不大。“原子化”是平台最有力的統治形式。

張小龍說,小程式是“用完即走”,下半句是,“走了還會回來”。用戶是微信的用戶,誰也拿不走,人人依附於微信,每個商家都離不開它,這是對微信最有力的。

京東在微信上做不好,很重要一個原因是以京東為代表的效率平台,與微信倡導的個性化溝通服務(個性化即去效率化),並不協調。這一點,不光京東,包括美團點評、58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中心化是商業模式,才能成就大的公司。去中心化的是生意,小本的買與賣。

對京東這樣重供應鏈電商來說,騰訊倡導的“去中心化”是個偽命題。重供應鏈是重投入,必須不斷有更多流量灌入才能持續投入,否則整個系統RUN不起來。所以,前面從微信生長出的每日優鮮,甚至當紅炸子雞拚多多都要自建APP,並傾盡資源。

自建APP,是流量主權的問題,還記得雲集微商麽?但本質上,也是微信去中心化和供應鏈建設之間天然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造成。

進一步思考,微信生態的確能夠賦能創業者,但僅限於從0到1或2.5,如果還要做大,創業公司“打鐵還需自身硬”:微信孵化出微影時代,也孵化出拚多多,微影時代不還是必須與貓眼合並,寄人籬下,大眾點評不一樣被美團吃下了麽?

殷鑒不遠,騰訊的流量在重供應鏈領域,只能算是春藥一劑,短期奏效。創業也絕非喊個聯盟口號,掛個微信接口這麽簡單。此刻的拚多多其實也在籌劃如何“獨立”,離開微信。

騰訊的電商聯盟其實又在重走騰訊電商的老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