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怪,廣州無羊叫羊城

為什麽羊城人不怎麽愛吃羊肉?為什麽廣州人喜歡吃雞、吃魚,卻偏偏把一個不常吃的東西作為象徵,要叫羊城呢?

為什麽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別名,多和歷史、地貌或山川河流有關,而廣州卻獨獨采納了一個神話傳說的叫法呢?

著實令人奇怪!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從歷史和人類學的角度解讀“羊城”之名。

黃天驥教授(邊國賓攝於2019年12月4日康樂園)

廣州少見羊,為啥叫羊城

明末廣東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裡說:“廣東綿羊,少有所產。南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魚,其民亦然。”在長期形成的飲食文化中,北方有食羊的傳統。羊肉泡餑、羊湯面、涮羊肉等。而在廣州,不僅很少見羊,特別是過去也不太愛吃羊肉,只有冬天天冷了才吃。為什麽廣州人喜歡吃雞、吃魚,卻偏偏把一個不常吃的東西作為象徵,要叫羊城呢?

談起得名的由來,自然是那個為人熟知的神話傳說,“晉吳修為廣州刺史,未至州,有五仙人騎五色羊,負五穀而來,止州廳上,其後州廳梁上圖畫以為瑞,號廣州五仙城。”(《廣東新語》)。屈大均還根據《太平禦覽》描寫得更清楚:周夷王時,南海有五個仙人,每人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來到楚庭(廣州)。他們每個人都拿著谷穗,留給廣州人,說你們有這個谷穗就不會饑餓。之後,仙人所騎的羊變成石頭,即傳說中五仙觀的石頭。

中國許多歷史名城都有別名,北京簡稱燕京,上海簡稱滬等,都有真實歷史的根據,唯獨廣州根據神話傳說。

五羊仙的圖騰發源於此(昔日門樓面貌)

五羊仙的圖騰發源於此(今日門樓面貌)

羊的來源古老,特指中原文化

“我覺得,羊,其實是一種文化的表現。”黃天驥教授說,“羊的來源很古老,其實羊和中原文化有關,是中華民族特別是居住在西北乃至中原地區的漢族文化的表征。”

“談起羊文化,不得不提到一個古老的部族,羌族。羌族是西北地區的一個古老的部落,是一個養羊和吃羊的部族。後來,這個部族分為兩支,一部分人遷徙到了西南,還有一部分向東遷徙,到了山西、陝西,居住在中原一帶,融合為漢族的組成部分。漢族是由很多部落部族組成的,人中之龍、鳳,就是不同部族圖騰的綜合。

“向東走的羌人影響了中原地區的飲食文化,來到廣州,廣州便將這種羊文化升華,有了五羊的傳說,升華作為一個城的符號。

“從文化人類學上的角度看,一個地區的別名和共同認同的符號,實際上是一個地區人民意識形態的曲折表現。秦代以前的嶺南,是南蠻之地,文化上遠遠落後於北方。來自北方的羊,是中原文化的體現。在嶺南居住的人,包括苗族、壯族、越族等原住民,仰慕、認同嶺南以北的中原文化。這集體的意識,終於在晉代幻化為五羊仙人的傳說。傳說中那來到楚庭(即現廣州城)的仙人,不僅騎著羊,還帶來了五穀穗,其中還包含稻穗。為什麽北方產麥子,卻帶來了稻穗?把自己本地產的糧食作物也歸功於中原文化的恩澤,更體現出廣州人對於中原文化的敬仰。

“據屈大均說,在清代,香山縣(今中山市)還有祭祀薑嫄的廟宇。而薑嫄是羌人,是商朝的祖先,她的廟宇,只有陝西武功和廣東香山才有。這說明,很可能在遠古時就有羌族人來到香山,把北方的糧食帶到嶺南。

“廣州人認同稻子和羊,認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可以包容。廣州既可以叫羊城,也可以叫穗城。如果說廣州的五羊是一個符號,或者是意識中的‘圖騰’,那麽,從古以來,居於嶺南的廣州人有著對當時從北而南先進文化的包容心理,也是廣東人包容精神的曲折表現。

照相術發明不久,廣州就留下了清代的五羊仙館照片

其處鬧市,明清一直都是勝景。兩朝入選“羊城八景”之一

五仙年少居中,渴望嶺南被佑

“歷史上,對於五羊仙人的座次有著很多不解。年少的仙人手持稻穗居中間,年長的仙人手持黍稷在兩邊。連屈大均都不由發問‘少者反當中,老者左右方’。按傳統,應是尊老愛幼的,這多少意味著,老人對小孩的保護和支持。特別是年輕的仙人手中所持的是稻子,年紀大的仙人手持的是北方的黍稷,體現出廣州人感受中原文化對嶺南文化的扶持。”

“羊為什麽是五隻,而不是其他數字?五即‘伍’,五胡亂中原,其後中原漢族一次次南下遷徙,‘五’,其實是隊伍的‘伍’,五羊也就是帶著羊的隊伍。當然,五,還有一個意思,按陰陽五行的說法,五色代表吉祥。隊伍是吉祥的隊伍,彩雲般的隊伍。體現出廣州人對於中原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五羊幻化為石,廣州又稱‘羊石’,源自羌族的白石崇拜。這一切都說明,廣州這個地方從古以來,對於中原文化融入南方都持著一個包容和敬仰的態度,認同嶺南文化繼承中華文化傳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人間自覺無閑地,城裡誰知有洞天。這是北宋初年,當時嶺南進士第一人古成之遊覽廣州五仙觀寫下的詩句。當然,他遊歷的館址不在照片此地;詩人也不會料想,整個宋代館址就幾經遷徙。

既包容就交融,開拓世界胸懷

“羊城文化的密碼就是包容和交融。包容只是第一個層次,包容後上升到更高的層次,才是交融。傳說中的仙人一手牽著來自北方的羊,一手拿著南方出產的稻穀,正形象地把不同地區的文化包容和交融起來。這就有如廣東人在吃的方面,講究鮮美,擅於把不同的東西燴於一爐。吃鹹的東西放點糖,或者甜的東西放點鹽,看似相反的味道包容交融,卻能夠讓味覺有更妙的感受。”

“吸納了中原文化的廣州,在宋元之後,開始向海外開放。廣東人擅於吸收西方的外來文化。我們從來都是,管它東南西北,來了好的都要。這一文化習慣和思想意識,早就潛藏在我們祖先的基因裡面了,這文化基因,一代一代遺傳下來。在宋明以前,早就接受大量中原文化,融合原有的地區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於是,作為北方文化標誌的‘羊’,被廣州人吸納,廣州也被稱之為羊城。”

“善於包容吸納的地區文化個性,並不是偶然的。至於其後從海上傳來的西方文化,廣州人也都樂於吸取、包容。並在包容的基礎上交融,成為不中不西、不新不舊的創新形態。我們的祖先,承認自己在文化上的不足,知道中原文化曾領先於整個民族。直到現在,廣州人還習慣把小孩子叫成‘細蚊仔’(小蠻子。),因為祖先們知道我們曾屬‘南蠻’,這語言的“活化石”,多少說明我們的祖輩敢於承認落後和不足。唯其如此,才能不固步自封,才能與時俱進,乃至後來居上。”

“廣州的老祖宗心態很了不起!以‘羊城’作為城市的傳統符號,是我們的先輩,從古以來在文化上便善於包容和交融的最好說明。否則,就不會在全國的各大城市裡,只有廣州以美妙的傳說作為一個城市的別名了。”

今日五仙館內留存的重要文物石刻

五仙霞洞——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注:訪問記錄完成在2013年1月19日)

來源:百年廣州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