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棕櫚得主的新作,是反類型的勝利

影片《希斯特斯兄弟》是法國導演雅克·歐迪亞的第一部英語片,在威尼斯電影節的第五天首映,獲得了廣泛好評。

電影《希斯特斯兄弟》預告片

Metacritic得分80,Indiewire給出B+,而且,在威尼斯場刊上,《希斯特斯兄弟》得分3.89,僅次於《羅馬》,意大利觀眾甚至打出了4.2的最高分。

《希斯特斯兄弟》劇組亮相威尼斯電影節

影片《希斯特斯兄弟》被評價為一部極溫情的西部片,帶給了觀眾十分不一樣的觀影體驗,無怪乎威尼斯首映後媒體席鼓掌喝彩,這是連《羅馬》都沒有得到的待遇。

雅克·歐迪亞一直有著敏銳的社會學洞察眼光,醉心於社會背景下人物命運和性格的描摹,特別是邊緣人物。

雅克·歐迪亞導演

在2009年的作品《預言者》中,歐迪亞講述監獄中的少年的選擇和蛻變;2012年的《鏽與骨》講的是殘疾人和拳擊手在愛中的學習和成長。

《預言者》

《鏽與骨》

而在2015年摘得金棕櫚的《流浪的迪潘》中,歐迪亞則又關注了斯裡蘭卡戰爭難民的艱難移民之路。

《流浪的迪潘》

很難想象,今年的歐迪亞居然把目光轉移,拍了一部商業性很強的英語西部片,可以說是轉型之舉了。

影片《希斯特斯兄弟》是根據帕特裡克·的維特2011年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的是在1851年美國淘金熱背景下的一對殺人不眨眼的兄弟,授命去截取叫沃姆和化學家的淘金秘方,命運卻因此轉折的故事。

由於故事的走向完全不符合西部片的氣質,人物的溫情抉擇閃耀著人文關懷,電影凸顯出一種反類型片的風格。

影片的攝影十分壯麗,歐迪亞甚至用了航拍鏡頭,將西部的山川與海岸拍得迷人至極。

而影片中四位男演員的表演都值得稱道,尤其是傑昆·菲尼克,人物的荒唐和敏感都演得精準到位。

除了攝影和表演外,由於電影是根據小說改編,而原作者也擔任該片的編劇,這部電影的劇本特別精彩,可以解讀的地方也比較多。簡單說來有這麽幾點:

1.西部情懷的消融

影片《希斯特斯兄弟》不是一部典型意義上的西部片,雖然情節中不乏槍戰戲:開場的一幕槍戰戲交代了希斯特斯兄弟的凶殘,把人物在西部片中的習慣性暴力特質揭開。

而在中段的梅菲爾德酒店那場戲,希斯特斯兄弟不僅果決殺光殺手,還處決了梅菲爾德以及搶走她的財富,從根本意義上來說還是在講兄弟倆的心狠手辣。

這些槍戰戲拍得十分乾脆漂亮,有傳統西部片的特點,仿佛能夠讓人想起西部片《日落黃沙》中的末路槍手。

然而即便如此,《希斯特斯兄弟》完全沒有科恩兄弟的冷血和黑色,還加入了不少喜劇因素。傑昆·菲尼克飾演的弟弟查理不僅常常醉酒,還經常嘔吐,摔下馬來,甚至假裝哭著對哥哥做惡作劇,完全是個喜劇角色。

而約翰·C·賴利飾演的哥哥伊萊,不僅喝過奇怪的東歐湯品,還在梅菲爾德酒店玩角色扮演,荒誕又逗人。電影結尾對屍體多打一拳只是為了“確認下”更引得全場爆笑。

影片《希斯特斯兄弟》不僅形式上並非傳統的西部片,在內容上,也與西部片的精髓背道而馳。

電影不僅將英雄主義和陽剛之氣早早放下,還讓傑克·吉倫哈爾飾演的莫瑞斯第一次面臨選擇時就轉入溫情,從而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了故事走向,最終男人間的情誼不再是槍來槍往,而是變成了分工協作,惺惺相惜。

他們彼此之間不再一言不合就拔槍決鬥,而是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用溝通化解矛盾。

在時代背景下,人的意識逐漸被新鮮事物影響,逐漸走出野蠻和殺戮,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想必這正是《希斯特斯兄弟》想要回顧的時代,那個西部世界逐漸沒落、新的文明逐漸取而代之的時代。

2.城市與社會制度的更新

南北戰爭後,美國消除了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奴隸制度這個“贅瘤”,社會經濟發展進入“飛躍期”,而導致這飛速發展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美國的西進運動。

特別是1848年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以及隨之而興起的1849年的“淘金狂熱”,成千上萬移民湧向西部,促使經濟活動迅速向西部擴展。正是在此過程中出現遠西部即太平洋沿岸地區城市化的第一個高潮,興起一批礦業城鎮。

影片《希斯特斯兄弟》拍的1851年正是淘金最熱期,大量美國本地人和外籍移民,還包括大量華人湧入西部。

片中扮演沃姆的演員裡茲·阿邁德膚色偏黑,有巴基斯坦血統;而傑克·吉倫哈爾扮演的莫瑞斯,說著一口奇怪的英音,應該也是歐洲過來的移民。移民湧入西部意味著傳統文化的瓦解,這也是美國西進運動中必然的新舊更迭。

從奴隸製到新興資本主義的跨越,勢必由一批有先進思想的人引領。電影中沃姆首先對莫瑞斯提出“公司”概念,又引入股權,且在希斯特斯兄弟加入後討論分成問題。

沃姆希望在德克斯薩的達拉斯創立的“理想國”並非紙上談兵,憑借著他的淘金秘方,或許文明真的能夠在他的引領下建立,希斯特斯兄弟的歸順就是最好的佐證。

3.人的改變

如果《希斯特斯兄弟》只是講美國新老社會的更迭,那麽它隻完成了紀錄片應該做的事,電影最高妙的地方,還在於將主人公的命運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將人物的變化渾然天成地展現出來。

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希斯特斯兄弟從不斷向西,走出西部腹地,戈壁走到海岸。途中不僅遇到了商店,學習了刷牙,還一步步走出荒蠻,走向文明。

當希斯特斯兄弟終於來到聖弗朗西斯科,在酒店裡大打出手之後,伊萊不僅知道被人在公眾場合打臉是“羞辱”,甚至希望擯棄自己的老本行,去另謀一份“妥當”職業。正如化學家沃姆所說,“人,都是會變的,只是快慢而已。”

電影中哥哥伊萊的角色變化最明顯的一點在於他和莫瑞斯早起之後,一起刷牙的橋段。這個橋段不僅點明了伊萊希望文明為人處事,也為他厭倦野蠻生活、最終解甲歸田的選擇做了鋪墊。

而弟弟查理的變化就更加明顯了,從一個毫無責任感、凶暴任性的殺父之人,到加入淘金分工合作隊伍;從夜裡假裝哭僅為了惡作劇,到失手殺人之後真正地徹夜抽泣。查理的性格在這淘金路上實現了逆轉。

可以說,電影中的人物形象都真正地立起來了,顯得飽滿而令人信服。

詬病一部電影從來都十分容易,就像不喜歡《希斯特斯兄弟》的人可以簡單地說,自己想要看真正的西部片,要看真正的牛仔,這種反類型片毫無意義,就這麽幾句話便可以否定一部電影。

然而《希斯特斯兄弟》顯然絕對不是拍給這些偽·西部片迷/真·腦殘看的,別忘了導演是法國人,他要拍的是西部情懷的消逝,是牛仔的退隱,是時代的變遷。想從這樣的電影裡去找英雄與夕陽,這就好比要在《悲慘世界》裡找笑點一樣,找的方向都錯了。

歐迪亞膽敢把鏡頭對準時代變遷下牛仔的存亡,讓淘金大浪對他們無情衝刷,或許只想講一個簡單的道理:最終我們都敵不過時代,敵不過未來,盤算許久的復仇或許會被意想不到的葬禮徹底打亂,而文明進程的車輪一定會攆過落後與荒蠻。

所以,當牛仔厭倦了無休無止的槍戰,最終向往的仍舊是落日余暉中,家的溫暖。

作者|Lorenzo;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