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郭姐“觸”網記

核心閱讀

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流量成為新農資。當農產品銷售搭上電商快車,“賣難”問題增加了新的解決渠道。幫助群眾脫貧,助推鄉村振興,電商會給一個個村莊帶來怎樣的變化?農民如何“接得住”電商這項新技能?“網上”連“田間”,會讓農業產業鏈發生怎樣的變革?請看鄉村主播郭姐和村民們的“觸”網故事。

起步

智能手機換下“老人機”,培訓想打退堂鼓又心疼買手機的錢,掙了1500元的“第一單”讓她鉚足勁上滿4期培訓班

想不到,武鄉縣知名的鄉村主播“郭姐”,不是“80後”“90後”,竟是一位快60歲的農村大姐。

郭晉平也想不到,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老了老了,還趕了一回時髦。”

太行山麓,晨光熹微,山西省武鄉縣上司鄉嶺頭村田埂上,郭晉平早早支起三腳架,架上手機,打開直播軟體,一邊松土、除草,一邊跟網友互動,“各位朋友,今天又見面了。”“你們看,這兒空氣多好,莊稼苗多綠,長出來的小米能不健康嗎?!”

郭晉平文化不高,說起過去,不是圍著灶台轉,就是拾掇幾畝地,幾十年如一日。但一部手機,讓她的人生軌跡有了“大變化”——成了網友熟悉的“郭姐”。

“操心種地、澆水,更操心粉絲漲了沒有,流量也是農資。”郭姐打開手機,時興軟體一應俱全。抖音上,一鍋金黃的小米在火上咕嘟著,郭姐念起自創的廣告語——“熬著稠,喝著香,看完趕緊買兩箱”;微店裡,郭姐的“貨架”上擺著小米、核桃、酸棗面等十幾種土特產,“疫情沒影響訂單,前幾個月賣出500多單!”

“網上能掙錢,以前哪想得到!”郭姐說,“現在村裡大多是老人婦女,我都算年輕的了。”守著七八畝地,種點雜糧,收成好時一年掙個千把塊,年景不好,一年就白瞎了,這日子怎才能過好?

如何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也是武鄉縣面臨的課題。山峁相連,鄉村大多“長”在圪梁梁上,和不少農村一樣,當地年輕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村子多成了“老人村”。2014年底,全縣貧困人口50298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3.9%。

可山旮旯裡藏著“寶貝”。武鄉地處小米黃金生長帶,晝夜溫差大,武鄉小米素有“金珠不換沁州黃”美譽。“外面商販兩三元就把小米收走,貼上商標能賣十幾甚至幾十元。”縣電商辦副主任郝旭東說,“怎麽才能讓咱鄉親們把利潤的大頭掙上?”

電商帶來了轉機。2015年,武鄉縣成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電商是新玩意,咱能行嗎?”郝旭東一趟趟進村,一家一戶動員。嶺頭村的第一期培訓班,讓他的心懸了起來——就來了7個村民。

郭晉平就是這1/7。老師讓下載微信,她拿的還是老人機,趕緊讓女兒買了一部智能手機。“老師手把手教,怎裝軟體、加好友,上課就像聽天書。”她想打退堂鼓,可又心疼買手機的錢,只能硬著頭皮上課。

第一個訂單讓郭姐改變了想法。侄子幫她轉發了一條銷售信息,深圳的網友買了100多斤核桃。一下子拿到手1500元,郭姐來了勁頭,鉚足了勁兒上滿4期培訓班,怎開微店、怎直播、怎弄短視頻,她乾得越來越溜。

郭姐算了筆账:現在小米價格翻了幾番,一斤賣到10元,刨去種地成本和運費,淨掙七八元。去年她賣了1000多單,收入近10萬元。

“留守村民年齡大、文化水準低,剛開始發展電商,真難!”嶺頭村黨支部書記張玉堂感歎,“可再難也要邁出第一步,縣裡的培訓班開了一期又一期,先學會的帶動沒學會的。”

“在手機上賣東西,能行嗎?”剛開始,村民魏寶玉壓根不相信。近50歲的他常年在外務工,一次重病讓他乾不了重活。

郭姐掙了錢,給魏寶玉帶來了信心。

“第一單20斤小米,掙了200多元!”這下,魏寶玉迷上了電商,不管走到哪,都舉著手機拍,“城裡人愛看村裡的事兒,我的粉絲有幾十萬人。”去年,魏寶玉靠電商掙了7萬多元。

見到真金白銀,村裡開微店的越來越多了。“50後”王成勝微店年收入過萬元,殘疾人微商張紹東銷售收入6000多元……如今走進嶺頭村,牆上刷著“把小米賣向全世界”,村裡主乾道改名為“微商路”,家家門口貼著二維碼。郝旭東說,村裡有100多戶農民發展電商,其中大部分是50歲以上的村民,“留守村民也能當‘網紅’,電商讓這個‘老人村’煥發了青春。”

電商也為武鄉縣脫貧攻堅注入了新動能。縣裡共培訓了7075人,其中貧困戶4137人次,七成以上為留守村民。全縣注冊微店5500個,電商直接帶動2318戶貧困戶增收347.7萬元。

過坎

和買家交流,說方言不成,打拚音不會,發錯貨搭進郵費,下笨功夫學“a、o、e”、學拍照錄視頻

從扛鋤頭種地到扛三腳架觸網,溝溝坎坎真不少。

開微商最大的困難是什麽?

“哈哈哈哈,學拚音。”伴著爽快的笑聲,郭姐給記者解釋,“用上新手機,不會說話了。說方言,網友聽不懂;可咱又不會拚音,看著留言不敢回,只能乾著急!”

先過拚音關。“拚音掛圖貼在牆上,沒事瞅兩眼,路上遇到娃娃放學,就跑過去跟他們學。”郭姐入了迷,還惹來家庭矛盾。老伴下地回來,看著她在本子上劃拉,嘴裡念念有詞,鍋裡卻空空的,氣得直拍桌子。

“打字、拍照、錄視頻、和網友交流……咱以前都沒接觸過,要補的太多了。”郭姐說,剛開始,因為操作不熟練,好幾次發錯貨,不僅沒賺到錢,還把郵費搭了進去。

再過技術關。“如何讓互聯網更好地‘ ’上農民,政府部門也要闖關。”郝旭東說,最初農民在電商平台上開網店,買電腦、學美工、辦各種手續,培訓費花了上百萬元,可不見成效。“經過考察,我們選擇了技術門檻較低的微店、短視頻、直播等電商模式。”縣裡撥出資金,請專家開培訓班,帶著村民外出交流,提供“保姆式”幫扶。

從一張白紙變成了電商高手,郭姐客串起夜校老師。“不要直接說快下單”“拍照要先選一塊空地”“直播內容要和農村生活有關係”……說起成功秘笈,郭姐笑了笑,“下笨功夫,錯了就趕緊問,一定能學會。”

村裡的電商隊伍壯大了。“不怕你們笑,頭一天使上智能手機,電話響了不敢接,跑到街上去找人。”如今村民張曉英每天“鑽”進手機裡。“除了賣東西,平時我還喜歡看新聞、聊微信、和孩子們視頻,一會兒都離不開它。”

換手機、開微店,成了村裡新潮流。“我已經換了三台手機了。”魏寶玉細數,要下載的軟體太多,手機記憶體從8G到32G再到64G,“聽說5G手機出來了,我尋思著再買一個,吃飯的家夥可不能差了。”

“隨之而來的是,農民對網速要求高了,一些農村信號差的問題凸顯出來。”每次下鄉培訓,郝旭東總會被問到“啥時候手機信號能變好?”

魏寶玉深有感觸,“剛開始,信號斷斷續續,網頁半天打不開。沒有WiFi,用手機流量直播,一場下來話費扣了上百元,相當於賠十幾包小米。”

“補上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短板。”武鄉縣副縣長鄭丹說,“縣裡在村上增設2座信號塔,建了300米WiFi覆蓋區,村民上網更方便了。”目前武鄉鄉村基本實現了無線網絡全覆蓋。

再闖物流關。“村裡沒有快遞點,老伴每次得騎摩托車去縣城寄貨。”因為發貨慢,郭姐被退了不少訂單。“郵政快遞點在鎮上,一般第二天才能發貨。其他快遞點在縣裡,可去一趟要40多分鐘,得湊夠訂單才值當。”她說,“咱們一般都是包郵,3公斤以內,一件5元;4公斤以內,一件6元,依次上漲。本來就不便宜,還要搭上油錢和時間。”

“為了疏通物流‘最後一公里’,縣裡想了很多辦法。”鄭丹介紹,提供資金支持,村民每單享受2元補貼,解決物流成本高的問題。目前全縣物流補貼60萬元左右。“去年我有700多單快遞享受了補貼,省了1400多元。”郭姐說。

撬動社會資本,補上物流“斷點”。走進螞蟻到村公司,快遞如同一座座小山,員工們正按鄉鎮彎腰分揀。“我們就像是一隻隻螞蟻走家串戶,幫村民代收代發快遞。”螞蟻到村負責人王旭東介紹,“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專人上門,費用不變,讓村民寄送快遞更便捷。”

一張連接城鄉的物流網絡逐漸形成。截至目前,武鄉縣328個行政村建設鄉村電商服務站233個,覆蓋率達71%;農村物流配送點覆蓋260個村,覆蓋率達79%。

提升

用真空包裝換下白布袋子,申請綠色產品標識,一斤小米能賣到16元

“過去賣小米,都用自家縫的白布袋子裝。”如今,郭姐家的小米穿上“新衣”。綠色包裝袋上面寫著“武鄉小米”,下面是藝術字“郭姐”。“縣裡免費提供真空包裝機,找專家設計包裝。申請綠色產品標識,一斤能賣到16元。”郭姐說。

魏寶玉也給自己定下目標。18.8元!把一斤小米賣出好價錢。“咱小米就值這個價。”

信心來自哪?“開微店,不僅讓我把農產品賣出去了,還讓我的思路更寬了。以前咱就是面朝黃土種地,現在能和市場直接對話了。”魏寶玉說。

對話的結果是,他發現消費者願意為好品質埋單,“有一位剛當了媽媽的顧客,問我有沒有不用化肥的小米,多少錢都願意買。”

這讓魏寶玉來了靈感:種植羊肥小米,採用預售方式。產品剛上架,網友搶購一空。“用羊糞蛋當肥料,土辦法產出有機綠色小米。電商讓我意識到,按老辦法種地不行了。”

一根網線連接城鄉,重塑農民生產方式和觀念,撬動了農業產業的深層次變革。

“農村電商,拚流量更要拚質量,想要一直火,離不開產業基礎這把‘柴’。”鄭丹說,發展“互聯網 農業”,更應注重“加”的內容。武鄉縣以電商為契機,“網上”“田間”一起耕耘,促進小米全產業鏈升級,實現農業提質增效。

標準化種植,解決“怎麽種”。“公司給我們講了,種小米要選擇向陽坡地、弱鹼性紅鐵土地塊,還得輪茬耕作,這樣產出的小米顆粒飽滿,米飯黏糊性強、綿甜噴香。”郭姐說。目前晉黃羊肥小米公司建立從田頭到倉庫的全程監控體系,發展標準化種植,帶動小米種植1.5萬畝。

“推進標準化種植,需要龍頭企業帶動。”郝旭東說,一方面農民與企業簽訂購銷合約,按標準種植。另一方面,一些有能力的合作社可以學習借鑒先進模式。

打造品牌,解決“怎麽賣”。魏寶玉的品牌意識足足的。“我找村委會開了證明,還辦了營業執照,很快我自己的品牌也能申請下來了。”

武鄉縣建立了全產業鏈標準體系,獲得了小米地理標誌認證和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創建了“武鄉小米”區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讓好產品賣上好身價。

談及未來發展,村民們還有不少期待。

期待更專業的行銷推廣服務。“粉絲越多越好。”郭姐說,“有流量就有銷路,可咱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吸引新客戶越來越難了。現在我的微店主要靠100多個固定客戶,還是得打開銷路。不久前,我找到了一個媽媽群,宣傳自家小米,沒想到大家紛紛購買。”

5月16日,一場公益直播帶貨,讓大家見識到“流量”的力量。短短6分鐘售出3萬多單小米,銷售額突破100萬元。

“當前,推廣主要靠農民一家一戶,多採用熟人轉發的方式,缺乏可持續性。”郝旭東分析,接下來縣裡將進一步引進市場力量,拓展渠道,用專業的推廣服務提升電商發展後勁。比如,與直播公司合作,舉辦專場活動;與大型平台對接,建立固定合作關係。縣裡與微店助農平台對接,已經銷售了近2萬斤小米。

產業鏈條仍有待延伸。一場武鄉小米開鐮節,吸引了上千名遊客,大家邊走邊拍,當天成交上萬元。“這樣的節日越多越好,能為村裡帶來不少客人。”郭姐說。

“接下來,準備在小米初加工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米製品等精深加工,豐富產品品種。與此同時,充分利用武鄉豐厚的紅色文化、鄉村風光等旅遊資源,發展文旅產業,實現一二三產融合。”鄭丹說。

對於未來,郭姐信心滿滿:“市裡要辦抖音培訓班,我想再帶幾位鄰居參加,一起做大微店,讓咱村的生活更有奔頭!”

一根網線,改變的不只是嶺頭村,在武鄉,在山西,在全國,它正給一個個鄉村注入蓬勃新動力!

暢通兩個“一公里”(專家連線)

地頭直播、大棚帶貨,今年以來,不少地方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利用“直播 電商”“短視頻 電商”等新模式緩解農產品賣難。數據顯示,年初以來快手平台通過“攜手助農”活動累計銷售農產品超過1.8億元;今年一季度,農村網店在拚多多平台上賣出的農產品訂單數超過10億筆,同比增長184%。淘寶日前發布村播計劃2.0,計劃今年孵化20萬新農人,通過直播帶貨銷售農產品達150億元。快手副總裁宋婷婷表示,“電商推動田間直達餐桌,成為擴大農產品銷量、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利器。”

“電商在幫助農產品上行方面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今年應對疫情衝擊,這種作用更加凸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說。

“農產品電商不是簡單把農產品搬上網,而是倒逼農業全鏈條變革。”葉興慶說,互聯網的加入,讓消費者通過溯源看到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看到採用哪種種植方式、肥藥如何使用等,這樣一來,消費者可以選擇有品質的商品。同時,生產者也更能了解市場需求,通過新的組織方式,適用的新技術、新品種,推動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質量。

“做好農產品全鏈條改造,關鍵要暢通兩個‘一公里’。”葉興慶說,解決“最先一公里”問題,將供應鏈前置到離產地最近的地方,實現農產品分揀、包裝等作業;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啟動農產品倉儲、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讓農產品運得出、供得上,實現優質優價。

“應該看到,不是所有農產品都適合電商銷售。”葉興慶認為,地域特色鮮明、原先市場半徑較小、價格受抑製的農產品更適合電商銷售。對大宗農產品而言,目前傳統批發零售方式仍然具有成本和效率優勢,“解決農產品整體性、系統性賣難問題,還是要線上、線下形成合力。”葉興慶認為,讓農產品電商發揮更大的作用,要“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一起發力,一方面,要擴大消費、擴大市場,以更大的市場容量來讓更多的農民通過農產品電商獲益。另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努力夯實基礎支撐,進一步改善和加強農村交通、物流、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強化電商服務、人才培養等體系建設,促進農產品電商持續健康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2日 18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