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綠水青山春常在

(記者廖志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在保護好母親河的前提下,科學發展、有序發展,是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的“必答題”。

保護還是發展?

——砂子和蘆葦蕩的故事

2018年,一粒小砂子,上演了一出瘋狂的故事。

高峰時期,砂子一天一個價,甚至有價無市。不少基建項目原本就資金緊張,如此一來更是雪上加霜。省重點工程保神高速因材料供應不足,一度停工10多天。

腦子活絡的老闆們打起了“小九九”:砂石供需矛盾突出,為了保重點項目,政府會不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被關掉的碼頭會不會“復活”?

湖北用實際行動作答:不!生態是“高壓線”,打擊非法采砂、關閉非法碼頭決不動搖!

“堵後門”的同時,湖北“開前門”,應急與謀遠並舉,讓一度瘋狂的砂子回歸理性。

應急——位於長江荊州太平口江段的航道疏浚工程工地,疏浚工程船抽出的砂石,不再拋入江中,而是接駁到荊州方面開來的運砂船上。去年4月至5月,有5萬多噸疏浚的砂石,被運到荊州城北快速路項目的施工工地上。

謀遠——建立規範、穩定的砂石采集、供銷體系。增加合法許可區采砂采石供應規模、加快砂石集並中心建設、做好廢棄砂石綜合利用等。每個沿江縣市區至少有一個砂石集並中心。

一堵一疏,折射的是保護與發展的問題。

在荊州,決策者們同樣面臨著一個矛盾——2018年,環洞庭湖地區退出製漿產能和落後造紙產能,專供造紙的石首蘆葦失去市場,“賣不了錢”的蘆葦可能被其他經濟作物取代,美麗的蘆葦蕩面臨消失的危險。保護蘆葦!這一重大生態資源和企業生計問題之間,引起當地重視,正在探尋解決之道。

要眼前之利還是顧長遠之益?

——退和進的故事

香溪河發源於神農架,是流經興山與秭歸的最大河流。在興山境內的香溪河段上,曾有84座小水電站,過度開發導致多處斷流。去年以來,興山關停4家電站,將6家電站轉型為供水或人造瀑布,對74個水電站強製實施生態放流。僅此一項,去年減少3000萬元的收入。

用刀割下了自己的“肉”,興山縣委書記汪小波卻不後悔:“生態大保護的態度是堅定、堅決的。”

經濟發展絕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絕不能捨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興山在堅定不移地保護生態的同時,謀劃新產業“補位”。眼下,興山在宜昌猇亭、宜都等地設立“飛地園區”,綠色發展、創新發展,2018年飛地經濟為興山貢獻的稅收就超過1.5億元。

此刻,在湖北長江段,478家化工企業還在不斷地“關改搬轉”。

退,是為了更好的進。

興發集團是全國最大的精細磷化工企業。近兩年,興發關停了臨近長江的22套總價值12億元的生產線,騰出了900多米長江岸線。

“清零”背後並不是對化工企業一關了之、一搬了之,而是引導推動企業轉型更新,向高精尖、向綠色循環發展提升。

在興發集團,有一個鏈鏈生金的“魔環”。有機矽原材料就源於生產草甘膦的副產品氯甲烷,而有機矽的副產品鹽酸則回爐用於生產草甘膦。一個閉合循環不僅省去巨額環保治理費用,還能賺錢,年綜合能耗下降11.5%。

不拚資源、不拚規模,而是拚創新。興發集團每年投入研發經費3億元以上,從生產性技改向基礎性科研轉變,開發電子級、醫藥級、食品級主導產品12個系列184個品種,其電子級磷酸、硫酸填補國內空白,成功替代進口。目前,該企業正加快開發電子級氫氟酸等產品,打造全國最具競爭力的微電子新材料產業基地。

“保護並不是不發展,保護是要推動和倒逼更高品質、更可持續、綠色創新的發展。”武漢大學經濟學教授吳傳清表示。

從“化工鎖江”到“創新發展”,無數個“脫胎換骨”的故事正在上演,匯聚起全省經濟轉型、蓬勃發展的澎湃動力。

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

——創新和民心的故事

在推進生態保護與修複的同時,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並未因生態優先而降低了發展的速度,反而凸顯了高品質發展的成色。2018年前三季度,湖北GDP增速達到7.9%,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2個百分點。

創新動能增強了,發展後勁更足了——

2018年,我省高新技術增加值將首次突破6000億元,有望達到6500億元。科技部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監測報告》顯示,在中部地區,湖北的創新能力最為突出,居全國第七位。

重大科學裝置、重大研發平台、重大產業項目、創新改革試驗,正在持續提升湖北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1月2日揭曉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兩項與湖北有關:港珠澳大橋通車,湖北力量貢獻大;測出國際最精準萬有引力常數,突破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山洞實驗室。

一批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產業,正在重構湖北競爭新優勢。“芯屏端網”戰略產業集群格局夢想成真、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航天產業港(一期)交付使用,北斗產業在全國版圖中雄踞五強、光谷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全國第三。

老百姓口袋更鼓了,幸福感更強了——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在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們美好的兒時記憶回來了。

荊門市客店鎮,今年57歲的李才鳳充分利用旅遊資源,建起了吃、住、玩一體化的農家樂飯莊。過去村民沒什麽發家的門路,各家各戶養豬,汙水橫流,遠遠地就能聞到臭味。如今,廁所、豬圈汙水統統處理,菜地、豬圈統一規劃,村裡還修了公共廁所。“我家一共有8個衛生間,很方便!”祖祖輩輩都蹲茅坑的李才鳳一臉驕傲:“城裡的遊客都說我們這裡環境好。”

“以前,我們希望進城打工;現在,城裡人希望到我們村度假。”越來越多的村民靠養山水、用山水,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數據顯示,2018年前11個月,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都跑贏了GDP。

環境變美了,人心熱乎了——

湖北日報全媒攝影記者劉曙松家住宜昌至喜長江大橋卷橋河邊。過去一年裡,他在家門口拍攝到了100多次“長江精靈”江豚,為近年來數量最多。長江江豚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江豚頻頻現身,見證了湖北保護長江生態的成效。

過去,每逢暴雨,武漢必定“看海”。現在,通過“四水共治”,幾百個海綿城市試點項目“爭奇鬥豔”,中心城區排澇能力提升50%。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3年來,我們交上的只是一份初步答卷。共抓大保護,實現高品質發展,仍須久久為功。

守護一方水土,方存永續根基。新年伊始,“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的高品質發展區域和產業戰略格局重磅出爐,綠色高品質發展畫卷正在展開更加絢麗的新篇章。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