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類型化包裝削弱了《徒手攀岩》的原始力量

第91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徒手攀岩》上周五全國公映,雖然該片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0分,但圈內的推崇卻難以產生口碑效應,上映5天票房僅收2500萬,這個成績並不令人滿意,也折射出紀錄片電影在目前國內市場上的尷尬處境。

就影片的緊張刺激來說,我覺得這部影片可以打滿分。坦率地說,在沒有坐進電影院之前,我對於徒手攀岩並不是很了解,以往的新聞中常常有登山者不幸死亡的消息,這類消息看多了,在惋惜之餘,也不禁令人感歎,為什麽這些人不好好珍惜生命,卻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攀登那些險峻的高峰和雪山?如此漠視生命,是不是對家人和生命的不負責任?

看了《徒手攀岩》後,我改變了看法,仔細想想,原因有二:一是片中主角亞歷克斯·霍諾德在攀登975米的酋長岩時展現出來的驚天絕技征服了我。就像韓寒在《我也曾對那種力量一無所知》一文中說的一樣,頂級運動員身上的天賦是平常人想象不到的。亞歷克斯在影片中展現出來的登山技巧完全可以用藝術來形容,這種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結合,甚至讓人忘記了這是一項隨時可以讓人死掉的世界上最危險的極限運功,看到最後,已經變成了一種藝術享受;其次,是我從亞歷克斯的身上看到了一種平靜的力量和清澈的眼神。我發現,亞歷克斯的眼神跟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艾佛森和最偉大拳擊運動員梅威瑟的眼神幾乎一模一樣,就是混雜著青澀、含羞和平靜,就像是鄰家孩子。最主要的是,這種眼神裡面有一種平靜的無畏,從他們的眼睛裡看不到害怕。

像亞歷克斯·霍諾德這樣的人是無法用常人的思維來理解他們的,但影片偏偏採用了類型片的方式來講述亞歷克斯的整個攀岩過程,比如其中穿插著他和女友桑妮的日常生活,他是如克服吃蔬菜的心理畏懼,他是如何堅持吃素而把一部分的錢來設立慈善基金,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等等。影片中還有亞歷克斯去醫院做磁共振檢查的環節,發現他大腦中的杏仁核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激發反應,這也在某種意義上解釋了他對於危險比常人反應更遲鈍的原因。

導演試圖以此深入亞歷克斯的內心世界,讓觀眾看到他內心深處的方方面面,從講故事的角度來看,這種講述方式無疑是吸引人的,但問題是,這些細節能夠真正展現亞歷克斯的內心世界嗎?我覺得很難,編導試圖展示亞歷克斯作為普通人的一面,從而拉近跟觀眾的距離,看,超級英雄其實也是普通人!但我卻認為,這樣的展示其實是削弱的亞歷克斯作為世界上最偉大徒手攀岩者的原始力量,就像他在自己的著作《孤身絕壁》一書的結尾寫到的:群山在召喚,我必前往之。這樣自白無畏、義無返顧的精神才是他內心真正的寫照。

《阿凡達》的導演詹姆士·卡梅隆2012年曾經駕駛單人深潛器成功下潛至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底部,這部取名《深海挑戰》的紀錄片也在國內公映過,不過票房比《徒手攀岩》更慘。一貫擅長在商業大片中煽情的卡梅隆,卻在這部紀錄片中非常理性地展示了他為下潛所做的各項準備,影片記錄了潛水器在不同深度海水中試驗的整個過程,影片中除了最後有家人出席,幾乎沒有煽情的片段。其實《徒手攀岩》中也省略了亞歷克斯為這次登頂酋長山所做的各項準備,據說光是為了驗證路線,他前前後後有保護裝置地就登了七十多次酋長岩,務必做到萬無一失,但影片顯然有意忽略了這個過程,戲劇效果是達到了,但這樣很容易給人以錯覺,以為這樣的攀登是隨意為之。

我在想,如果影片能夠在類型化包裝上弱化一點,在展示亞歷克斯對於登頂的信心上更決絕一點,把準備工作的過程拍的更具體一點,雖然可看性會差一些,但一定會讓這部紀錄片更加有力量,讓觀眾對於徒手攀岩這項運動更多一些理性理解,也會讓人對自然更多一份敬畏。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王金躍

監製:賈薇

編輯:關一文

流程編輯:王夢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