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論談太極拳與氣質

前些年,藝術家程之先生在中央電視台說戲時,曾講了一個小故事。某戲班裡有個年輕演員,向師父提意見說:我的武功已練得很好了,為什麼演《挑滑車》時老是叫我演一般角色,應該也讓我演演高寵才好。師父說:不錯,你的武功是練得可以了,但讓你演高寵卻沒有「大將風度」。

隔行不隔理,我們練太極拳也是要求達到良好的氣質。良好的氣質,就是精氣神的展現,如演高寵要有「大將風度」。

初學太極拳的人,在一兩年內能把所學一兩套拳的動作做規範了,方向、路線、虛實等做正確了,就很不錯了。這就是「入門先找形」。這時,好比在練寫大字,間架結構已是初步定型,但氣韻尚未跟上,還算不上已經練好。

太極拳愛好者,不能滿足於僅能會打套路的一般化階段,應不斷磨練,精益求精。有一部分人在練太極拳時,往往漫不經心,不講究動作要領,認為「我不想參加比賽,不想得名次,鍛煉鍛煉身體還不是一樣的嗎」?這是膚淺的認識。要知道太極拳的健身作用、醫療作用、藝術造型作用和技擊作用四者是相輔相成的。漫不經心又不到位的練法,健身效果當然要差得多(對年老體弱者,應依具體情況,不必強求到位)。更有一些人,雖練拳多年,但打拳時萎靡不振,前俯後仰,獃頭縮腦,目光獃滯,如同摸黑蹣跚,還自我欣賞是在練內功。對於「內、外」是這樣解釋的:「屬於內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屬於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應知「練功不忘形」的道理。然而社會上有的人有「重意不重形」的址津對昕謂「雷音不螢形」.府押解為在學拳過程中,在外形也很熟練、準確、定型的前提下,要追求意領神隨,做到內動帶外動,內未動外不發。

就「重意不重形」這句話來分析,是帶有片面性的,容易給人造成解,墜入誤區。內外應是並重的,不能誰重誰不重,「外不順則內不合,神無形則不存」。太極拳是奉行「身心合一,形神兼養」這個原則的,對形要求做到「形如搏兔之鶻」,對神要求做到「神似捕鼠之貓」,處處都要有精氣神的展現,歸根結底,是要有一個良好的氣質問題。

氣質是什麼?巴甫洛夫根據對動物和人的研究,認為氣質是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特點在動物和人行為中的表現。中國古代文人學士,在寫文章時,都重視氣質,所謂「子建仲宣以氣質為體」。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這「氣蓋世」就是氣質非凡、氣吞山河、英雄蓋世的意思。田漢先生贈蓋叫天的一首七言詩,開首兩句「爭看江南活武松,眉須如雪氣如龍」,還是這個氣質問題。

有人認為氣質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這是片面的。《辭海》注釋,認為氣質是「通過生活實踐,在後天條件影響下形成的」,並認為「氣質的特點一般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過程顯示出來」。我們承認有天資,但不贊成唯天資論。先天之後還有後來,勤學苦練可以彌補先天之不足,或可趕上和超過所謂先天。大發明家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靈感,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京劇大師梅蘭芳也說過:「我是個笨拙的藝術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

「氣質」這個東西,有人認為不易琢磨,難以表達,其實也不是那麼玄奧。《太極拳論》講得很清楚:「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歷來多少太極拳名家和理I論家,一方面繼承前人的經驗,一方面憑自己幾十年的練功體會和畢生精力,總結出一些很好的理論,大都涉及到氣質的修鍊問題,對太極拳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如陳鑫、武禹襄、楊澄甫以及近代國術理論家顧留馨等的經典著作,還有《中華國術》經常發表的一些好文章,真是洋洋灑灑,點撥教化,引人人勝,回味無窮。只要我們認真閱讀,默識揣摩,努力實踐,鍥而不捨,不僅對「形」的修鍊大為有益,對精氣神的展現也會得到要領,明確修鍊方向,從而使氣質神韻漸至爐火純青。

練拳的實踐如果沒有理論指導,就是丟掉了前人總結的寶貴經驗。全憑自己去摸索,不知要走多少冤枉路,闖入多少誤區。所以一定要把前人的好經驗繼承下來,有繼承才能更好地發展。

太極拳是一種文化。陳鑫說:「雖日習武,文在其中矣。」因為太極拳不僅僅是一種國術,更重要的是她蘊含著中華民族極為豐富的人文內涵,先賢們為我輩留下了許多寶貴文化遺產,我們可以取之不盡。四十餘年來,筆者苦心求索,總覺每次閱讀揣摩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穫,真是百讀不厭,開卷有益。

願拳友們在演拳時都有良好的精氣神展現,都有高雅的氣質,光彩照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