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水滸傳》最出名的兩本續書是啥?梁山一百零八將的命運截然相反!

文:都頭鄆哥(作者原創授權)

《水滸傳》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廣泛影響,數百年來其讀者和喜愛者數不勝數,這也催生了《水滸傳》續作的誕生。說起《水滸傳》的續書,有十餘種之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蕩寇志》和《水滸後傳》兩部,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續作的思想和命意卻截然相反,這是因為兩位作者所處的時代和自身經歷相異所致。之前筆者和大家詳細解讀了《蕩寇志》,從今天起將和大家一起解讀《水滸後傳》,聊一聊這部延續了《水滸傳》思想的作品。

一、《水滸後傳》的作者及創作意圖。

《水滸後傳》的作者陳忱,浙江烏程人,字遐心,號雁宕或雁蕩,自號默容居士,明末清初人。這裡需要說一下,關於陳忱的字,之前很多出版社和文章都寫他除了字遐心,還字敬夫。經過學者考證,敬夫並不是陳忱的字,而是其友人的字。陳忱年輕時苦讀詩書,並“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遊歷了大半個中國,其後隱居。不幸的是其中年經歷了明清易代,身經戰亂,眼見國家滅亡而無力挽回,只好抱遺民之痛,與同志寄理想於詩酒之中,曾加入過顧炎武、歸莊等參加的“驚隱詩社”,以民族氣節相激勵。

除了《水滸後傳》外,陳忱還著有《雁宕詩集》、《雁宕雜著》、《續二十一史彈詞》、《癡世界》以及與他人合著的《東池詩集》等作品,但大多已散佚。亡國後的陳忱一直希望能夠反清複明,但勢單力薄,所以只好把現實中的理想寄托在小說中的英雄人物身上,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泄憤之書”,用作品來排遣自己對現實社會的憤懣和不滿,抒發了自己強烈的民族情感。當然,對於小說中最後描寫眾好漢遠赴海外立國,有學者認為是對鄭成功擁兵海上據台抗清的影射,如果真是這樣,那說明作者心中恢復故國的心思是始終沒有泯滅的。正因如此,《水滸後傳》這部作品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情感,有助於我們了解明末清初一位亡國遺民的心路歷程。

二、《水滸後傳》的版本。

《水滸傳》的續書雖然很多,但各續書自身的版本問題其實並不複雜,因為這些作品大都是一時一人創作而成,因此拋開同一作品在不同時期的出版時間、出版商和一些插圖有異外,很少存在文本不同的情況,但《水滸後傳》卻是特殊的一例。原作者陳忱所著的《水滸後傳》為康熙三年(1664)遺經堂刻本,為八卷本,每卷五回,共四十回。原書前序文有《水滸後傳原序》、《水滸後傳序》、《論略》,正文中有批語和回末評。到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出現了由著名文學家蔡奡,即蔡元放整理的評改本。蔡元放將原本八卷變為十卷,每卷五回變為四回,並將原本的《水滸後傳原序》、《水滸後傳序》、《論略》以及正文的批語和回末評統統刪掉,換成了自己寫的《評刻水滸後傳敘》和《讀法》。除了序文,蔡元放評改本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將原書回目和正文都做了改動,並且改動後的版本成為了現今最流行的版本,也正是因為蔡奡的改動,使《水滸後傳》成為了水滸續書中極少數回目、正文存在較大版本差異的作品。關於這些改動,我們將會在今後的解讀中詳細討論,這裡先放一下兩個版本的回目對比,相信大家會有一個初步印象。(紅色字體為兩個版本相同的回目)

三、都頭品《水滸後傳》。

讀者在看水滸續書時,都喜歡將不同作品相互比較,筆者也不例外,作為最知名的兩部水滸續書,《水滸後傳》和《蕩寇志》自然是要比較一番的。

在筆者看來,兩部作品就好像一個師傅教出來的兩個徒弟,但卻成為了對頭。

關於《水滸後傳》的靈感,顯然是受原著中“李俊三人竟來尋見費保四個,不負前約,七人都在榆柳莊上商議定了,盡將家私打造船隻,從太倉港乘駕出海,自投化外國去了,後來為暹羅國之主。童威、費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職,自取其樂,另霸海濱,這是李俊的後話。”一段話啟發。

而《蕩寇志》的結尾卻寫道:“那梁山上一百八個好漢,便是如此了結,正應了那年盧俊義之夢。……也並沒有什麽混江龍李俊投奔海外,做暹羅國王的話。這都是那些不長進的小廝們,生就一副強盜性格,看著那一百單八個好漢十分垂涎,十分眼熱,也要學樣去做他,怎奈清平世界,王法森嚴,又不容他做,沒法消遣,所以想到那強盜當日的威風,思量強盜日後的便宜,又望朝廷來陪他的不是,一相情願,嚼出這番舌來。”

兩位作者思想真可謂“針鋒相對”。拋開作者主觀因素不論,以筆者個人眼光來看,《蕩寇志》的文采要稍勝《水滸後傳》一籌,而《水滸後傳》的精神要勝《蕩寇志》一籌,二者各有所長。因此無論哪部作品,都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