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其余湮沒無聞,皆是不為之過

孔子是戰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天下為己任,一生積極於施行他的仁政,奔走列國之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致處處碰壁,到了晚年則有道窮之歎。他致世太平的理想雖然沒有實現,然而他從政之餘所致力的教育事業,卻開了花。開創了儒學,形成一種儒家文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到了今日,儒家思想仍然根植於中國特色的文化中。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用《詩》、《書》、《禮》、《樂》作教材,廣收門徒,前來就學的弟子累計有三千多人。其中精通禮、樂、射、禦、數、術這六種技藝的有七十二人,被後世稱為“孔門七十二賢”。其中獲得孔子任何的佼佼者才十人而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同樣在孔子門下,學習同樣的教材,受著同一個老師的教導,為什麽三千人中,學有所成的才七十多人呢?難道是資質有高低,稟賦有差異造成的嗎?孔子曾評價他的學生說:“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四人都有缺點,而在孔子弟子中都有很高成就。清人彭端淑在《為學一首示子侄》中說:“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遲鈍的曾參傳下來的。可見所謂稟賦並不是問題,正如彭端淑所言:“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在一些空難或海難的電影或電視劇中,比如《迷失》、《天劫餘生》、《一出好戲》,有一群人幸存下來,然而卻遠離人煙,或者在荒島,或者在森林,或者在雪山。往往是許多人絕望哭泣,只有個別人開始為生存而做出行動,如試著發信號求救,尋找水和食物,尋找逃學生的方法。於是那些行動的人成了領導者,其余的人只是跟從和抱怨。

孔子的眾多弟子也正如那些人,少數人知道自己要什麽,積極行動,自主獲取達成自己志向所需的知識。多數人只是為著完成自己的學業,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所以三千人中,只有七十二人成名,而佼佼者只有十人。也正如彭端淑《為學》中的蜀鄙二僧,他們志向一樣,都想去南海。富裕的僧人能買船,卻畏懼路途遙遠遲遲不敢出發;貧窮的僧人憑著一瓶一缽徒步就能往返。可見,能不能成功,並不受條件限制,在於為與不為而已。

近日,一批985的大學生自嘲“廢物”而爆紅,並引發學歷無用的討論。他們能進入985院校,也就相當於黃河鯉魚離了孟津,通過洛水,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經歷千辛萬苦,到達龍門山下,只差一躍,便可成龍。龍門山陡峻,又沒有水路可通,他們乾巴巴望著,不知如何是好。

大多數鯉魚徘徊觀望,一些鯉魚嘗試著跳躍,有些血淋淋地墮下,只有幾個藝高膽大的成功躍過。觀望既久,一些鯉魚便開始畏縮,打了退堂鼓,也就是自嘲“廢物”的那一類人。學既未學,為又不為,淪為“廢物”,不亦宜乎?李白作詩嘲之曰:“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空遊了那麽遠,歸來還是凡魚,雖說可惜,又能怨誰?究竟還是自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