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吳洋:石頭那邊有片海,淺淺低吟著孤獨蒼茫

我幻想抱著貼有自己標簽的花石頭

去尋覓安放它們的地方

或許將它們安放在山脈間、海岸線

甚至到那最荒蕪的大漠邊……

恍然發現,一切與藝術無關,

而與我的生命有關

——吳洋

2018年10月20日,“石頭那邊有片海——吳洋作品展”在ICI LABAS藝棧畫廊如期而至。展覽展出了吳洋近十年探索與創作的“石沁花”系列作品,通過繪畫、文獻手稿、綜合材料、影像及多媒體等多重維度的表現方式,全面梳理了藝術家獨具個人風格的創作歷程,宛若一曲獨自叩問,淺淺低吟著吳洋內心的細膩情感與孤獨蒼茫。

獨特的人生經歷讓吳洋對花布與石產生了特殊的情愫。作為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女藝術家,她曾在中央工藝美院學習染織與圖案設計,後來成為一位花布設計師,之後又從事多年印染、服裝設計和相關教育工作。用吳洋的話說:“從那時起,我的心就被花布纏繞著。到加拿大後我開始臆想用花布將這裡隨處可見的石頭包裹起來——我醉心於自己營造的花花世界裡。”

藝術家吳洋(右三)與嘉賓友人合影

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王中(左一)參觀展覽

國內外觀眾觀看作品《履歷》

作品《履歷》細節

的確,在吳洋的作品中,有傳統的中國紋飾,也有異域風情的圖案,各種畫布紋樣或豔麗明媚,或樸素雋永,以四方連續的方式無限循環與延展,沒有盡頭。“我喜歡這種重複性勞作的快樂。它是一種減壓的方式,也讓人沉靜,反覆重複和左右勾連就如同一個網,讓我迷戀和上癮。”

《石頭那邊有片海》油畫作品

《宇花石》

那麽,為什麽偏偏是石頭呢?“北美的西海岸始終給我一種非常原始與純粹的感覺,而這些隨意散落在海邊的石頭天然無雕飾,它們可塑性極強,給了我太多的太空,令人情不自禁的把花布和身邊的卵石結合在一起。”

這似乎就不難詮釋,為何吳洋的作品雖然呈現的是各色的花布,但卻始終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平靜之感了。站在她的作品前,似乎感受到大洋彼岸的另一番風光——空曠聽海,海風中帶著淡淡的鹹,那種蒼茫擁抱著你,雖然孤獨,卻真實而親切,那是拋卻喧囂雜念而回歸天地的歸屬感。

正如本次展覽的同名作品《石頭那邊有片海》,兩顆卵石彼此依靠著躺在晚霞下,那背景看不到海浪卻延展到一望無際。從而不禁聯想到藝術家本人的經歷,身處異國,跨過太平洋回望出生和成長的土地,移民身份的漂泊感和孤寂。然而,藝術家又巧妙的找到了故土的花布和彼岸的石頭相結合,構建起自己與兩地的情愫關聯——雖蒼茫孤獨卻依然感受到內心的溫度。正如吳洋的多年同學,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王中所言:“這種孤獨和平靜,是一種自我內心的對話。雖然是一個人,但心中已有宇宙。”

花布包裹著卵石,賦予冰冷石頭以溫度和生命。畫面中的場景像一切將要發生,卻永遠不會發生;像是隨處可以看見,卻永遠也找不到的一個地方。“吳洋的作品,畫的是石頭,表達的卻是心緒,正所謂‘心裹霓裳,石沁花’——石成了心的外化,花如心的霓裳,沁花之石,其實就是霓裳中的心。心非石,心亦石;花非霓裳,花亦霓裳。”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余丁教授曾對吳洋“石沁花”系列作品如是解讀。

花布的柔軟絢麗,卵石的堅硬樸實,在吳洋的筆下二者並非對立,反而結合得相得益彰,它們既堅若磐石,又柔若羽毛,這種力量與美的均衡在花布與石頭的纏繞中如夢似幻。“跟石頭的對話是我很享受的一件事情,雖然很孤獨,但這種孤獨是我喜歡的調調。”的確,“孤獨”是吳洋並不回避的字眼。她喜歡北美西海岸這種自然的純粹,它遠離藝術市場和人工雕飾,“我尊重它本身的存在,天地與我,大自然賦予我自由遊曳的可能,與自然對話,終回歸自我。

就如同展廳中一件名為《履歷》的裝置作品,吳洋用塑料翻製了十餘雙不同款式的鞋,差不多每五年一雙,它們記載了藝術家本人從出生至今的足跡歷程。步履走成人生,履歷跨過大洋,它們在此岸的土地上踩過泥土,也在彼岸的海邊浸濕過鞋尖兒——這是一種人生的回望和獨自叩問——就如同海水萬年衝刷著石頭,它成了畫中光滑的鵝卵石記載著歲月的痕跡甚至是太空的位移,吳洋的藝術本也是她自己的內心獨白。

自然的純粹賦予個體的自我回歸,手頭的四方連續和重複勞作令吳洋心無旁騖。手稿 ,行走,拍攝,繪畫……吳洋以這種方式款款而來,她淺淺吟唱:

行走、遊歷

越走離人群越遠

越走離心靈越近

走丟了身上所有的盔甲

僅找回幾片靜謐的光和影

終於能聽到自己的心跳

確認自己還在呼吸......

這裡,靜如天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