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薑維對劉禪說了哪四個字?導致蜀漢第一個亡國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秉承劉備的遺志,開始了北伐中原、興複漢室的第一戰。諸葛亮指揮蜀漢大軍,北出祁山,攻入魏國境內。魏國天水太守馬遵,當時正帶領人馬下鄉巡查。聽說蜀漢大軍北上,嚇得魂飛魄散,顧頭不顧腚地逃入鄰近的上邽城避難。由於太過倉促,他的一批部下未能進入城中。

這批被拋棄的魏國臣僚中,就包括日後名震天下的蜀漢大將軍薑維。但薑維此時年方27歲,還只是魏國天水郡的功曹小官。惶急之中,薑維來到上邽請求入城,但太守馬遵已經下令進入戰爭狀態,堅壁清野,任何人不得進城,以防奸細混入,結果薑維就這樣被無情地拒之門外。

薑維有家難歸,有國難投,眼看諸葛亮大軍已到,一氣之下投降了蜀國。諸葛亮慧眼識人,一番觀察之後,他認為薑維“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認為他是天下奇才,對他加以栽培重用。日後他成為蜀國的擎天一柱,諸葛亮死後,薑維獨撐危局,是後諸葛亮時代最為重要的軍事高層將領。

公元264年,魏國大將鍾會鄧艾帶領大軍討伐蜀漢。已經和魏國頑強抗爭了數十年的蜀漢,最終沒能挺過這一關,在魏國攻擊下轟然垮塌。堅貞不屈的薑維,假意投降魏國。薑維成功策反魏國大將鍾會,使得魏國內部自相殘殺,大亂一場。但薑維最終功虧一簣,死在亂軍之中,為蜀漢流盡最後一滴血。

從表面上看,薑維似乎是當之無愧的蜀漢大忠臣,雖然沒能實現諸葛亮北伐中原的遺願,但為國捐軀,無愧天地。離奇的是,後世對薑維的評價卻很低。

如宋朝史學家郭雲蹈在著作《蜀鑒》中認為,“薑維亡蜀也”。《三國志集解》認為,“維之失計,漢所亡也”,都一致認為薑維是導致蜀國滅亡的罪魁禍首。薑維到底做錯了什麽,使得他從血灑疆場的忠臣形象變成了罪人?原來,這一切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源於他曾經對劉禪說過的4個字。

《三國志》記載,景耀元年,劉禪封薑維為大將軍,薑維直到此時才全面接管蜀漢軍權,負責蜀國對外戰爭與防禦。在此之前,蜀國針對魏國採用的軍事策略,是劉備與魏延制定的“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

蜀漢周邊群山環繞,地勢險絕,易守難攻。這條策略的核心,就是依托蜀漢邊境的險關要隘,配備重兵,立足防禦,拒敵於國門之外。從實際效果上來說,這條策略還是非常中肯的,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魏國對蜀漢的多次進攻,都被蜀國成功挫敗。

但薑維上台後,卻對此提出異議。他告訴劉禪,蜀漢應當摒棄過去的保守策略,採用“斂兵聚谷”之策。所謂“斂兵聚谷”四字戰略,其核心精神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誘敵深入,關門打狗”。

薑維認為,蜀漢應當全面撤退邊境兵力,主動放棄邊境要塞,把全部兵力屯集到兩個重鎮漢、樂二城,然後堅壁清野,把百姓和糧草都屯集到城中,嚴陣以待。魏國軍隊深入蜀漢境內之後,“敵突破不克,野無散谷,千里懸糧,自然疲乏”,想駐守又沒有糧草,向前進攻又攻不下,會陷入進退維谷的險境。

等到魏國軍隊師老兵疲撤退之時,蜀國軍隊“諸城並出,與遊軍並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蜀軍再傾巢出動,圍追堵截,把魏國軍隊分割殲滅。

從表面來看,兩個戰術各有利弊,劉備和魏延留下的戰術穩妥可靠,但弊病是不能殲滅敵軍有生力量,屬於消極防守。薑維提出的戰術屬於“防守加反擊”,便於大批圍殲敵軍,但弊端是過於冒險,一旦放手讓大批敵軍深入己方腹地,而又不能對之進行有效阻擊和圍殲的話,後果是災難性的。

而當時的蜀漢,劉禪平庸無能,寵信宦官黃皓,內部矛盾重重,同時人才匱乏,除了薑維之外幾乎沒有像樣的將才。而薑維對於蜀漢全局和全軍,都嚴重缺乏諸葛亮那樣的掌控力,在這種背景下實行他的“斂兵聚谷”冒險戰術,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從一開始就注定這條戰術必然失敗。

事實證明,薑維擬定的戰術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在魏國發起的伐蜀之戰中,薑維本人雖在劍閣擋住鍾會進攻,但魏國軍隊卻從其他地帶輕鬆突破,不費吹灰之力深入蜀國境內。而蜀國軍隊的反應則是一團混亂,根本無力像薑維設想的那樣打一個“防守反擊”,有的投降,有的敗退,蜀漢一戰而亡。

如果薑維當初不提出這條看似高明的“斂兵聚谷”之策,繼續老老實實堅持憑險固守、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術,魏國軍隊很難取得多大進展,蜀漢就可躲過亡國之災。因此後世認為薑維是蜀漢滅亡的禍首,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想而知,如果薑維不對劉禪說“斂兵聚谷”四字,蜀漢發展就會是另一番模樣,不會第一個滅亡。

參考資料:《三國志》《蜀漢後期漢中軍事防務芻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