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肺癌多學科團隊協作( MDT)——胸外科專家沈亞星科普系列

認識肺癌MDT(多學科團隊協作)

肺癌是目前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現各學科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不斷湧現,單一的手術、化療及放療治療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臨床的需要。多學科團隊協作(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 MDT)是以腫瘤(疾病)特徵為基礎,綜合患者身體狀況和客觀條件,在循證醫學指導下多學科合作為患者提供有計劃的科學、規範、合理的個性化治療。初診的肺部腫瘤患者經過多個學科共同討論後制定的綜合治療方案,可以為患者帶來極大的益處甚至生存期的延長。因此,在醫院層面推廣MDT,整合醫院的相關優勢資源成立肺癌MDT,為相關科室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可以有效提高肺癌診治水準,實現更好地為患者提供規範全面的治療方案和服務。

特別需要MDT的疾病當屬肺癌。肺癌已經成為中國事實上的癌王,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中晚期治療手段有限等特點。直到今天,不少地區尤其是基層醫院對於肺癌的治療觀念有待改變。譬如說,有時候難免出出現這樣的情況:呼吸或腫瘤內科首診肺癌即化療,胸外科醫生首診即手術切除,放療科首診即放療。倡導並嚴格實施MDT就可以避免發生不規範的治療過程。

肺癌MDT的意義

近年來,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經由MDT爭取做到個體化治療,對於改善病人的預後,提高生活質量是極端重要的。例如:

(1) 一些早期肺癌患者(I期)直接接受肺癌切除手術,其中部分患者術後不需要化療或放療,另一部分患者則有必要給予化療或放療。

(2) 一些患者應該現行化療兩個周期使腫瘤有所縮小再手術,術後接著在化療。

(3) 一些患者不能手術,可以通過化療或放療延長生存時間。

(4) 還有一些患者可以從靶向治療中得到很大的裨益,也有一些患者不適宜靶向治療。

這些患者由於自身病程或者狀態的不同可能得到不同的治療方案,然而治療方案是否全面客觀,是否能夠充分衡量評估患者的生存狀態很可能與接診醫生的背景和專業偏向性息息相關。治療肺癌並不能只靠一種治療手段,比如手術或放療。唯有彙集多學科優勢,才能給病人帶來最大獲益。隨著對肺癌不同階段、不同亞型研究的深入,治療肺癌不可能隻依靠某一學科。因此,肺癌MDT的前景十分廣闊。

上世紀90年代,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秉持著「綜合多學科專家實力,提供最理想的診療方案」的宗旨,成立了由胸外科、呼吸科、放射科組成的「三科門診」,其後歷經幾代中山人的努力,「三科門診」逐漸發展為由胸外科、呼吸科、放射科、放療科、病理科、核醫學科組成的肺癌MDT團隊。

來自中山醫院的沈亞星教授對MDT這個概念可謂是非常熟悉,並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iMDT(國際多學科會診)的觀點。他解釋到「iMDT是患者的客觀需要。絕大多數患者都會對疾病有所懷疑,即使醫生告訴他怎麼治,他還想聽聽更多人的看法,於是四處去問,其實深層次體現就是國際MDT(iMDT)的價值。「如果我們擁有大量頂級醫院的資源,而且不需要患者跑,只需提供資料,我們幫忙解決,就免去了患者四處問診的過程。這樣得到的會診結果不僅迅速,而且權威,還涉及多個學科專家的意見,潛在的價值是巨大的。

專家簡介:沈亞星,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博士後,中共黨員,復旦大學第三十八屆學生委員。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