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解放戰爭中,只要同時滿足這五個條件,國軍也能打勝仗

解放戰爭中,國軍也有精兵強將,打過一些勝仗,下面總結一下國軍如何能打勝仗。

解放戰爭初期,在各個戰場上,不少國軍戰鬥力強勁,作戰中讓我軍吃虧:

1、1946年,74師連克兩淮漣水。

2、1946年,新1、新6、71軍會攻四平,攻堅勝利。

3、1947年夏天,三戰四平,國軍固守慘勝。

4、1947年,南麻臨朐守點打援釣魚成功。

頭兩場戰役,是國軍攻堅,後兩場戰役,是國軍防守,都打到了戰役目的。國軍宣傳為“殲滅共軍10萬以上”的大捷,那麽這些勝仗的共同點是什麽?

一、解放軍沒有形成絕對兵力優勢

南麻戰役,華野集中2、6、7、9四個縱隊,去打工事完善,給養充足的胡璉部整11師,這一仗國軍援軍近在咫尺,全力援助。華野啃了一星期,付出數倍於11師的傷亡,最終主動撤圍。繼而在往膠東撤退的咽喉要道,被整8師李彌部6個輕裝步兵團堵住。倉促之下,再次在黃百韜、王凌雲、劉振湘三大悍匪的追擊下,對臨朐守敵形成4打1的兵力優勢,苦戰不克,再次撤圍。

戰後,胡璉和李彌成了英雄,此次作戰的總策劃蔣介石也被吹上天。華野對此戰的定義是“消耗戰”,國軍視為大捷。

粟裕在華野內部對南麻戰役的總結中,主要提了三點:

1、天時和地利都在國軍一方,子母堡構築完善,華野攻堅技術粗糙。

2、兵力對比基本上是1:1,11師6個團守南麻,外圍5軍,64師,25軍,對戰華野四個縱隊。

孟良崮為了吃掉沒有工事掩護,倉促上山,給養斷絕的74師,還集中了9個縱隊,一個特縱。中心戰場形成5:1的優勢才吞掉74師。以此對比,南麻啃11師(何況11師準備了一個星期,工事完備,彈藥充足,給養充分),就敢用4個縱隊,太樂觀了。

3、打援部隊不利,在1:1的情況下,不能堵住25師、64師的瘋狂增援,沒有為圍攻部隊爭取時間。

由此可見,直到1947年夏季,解放軍在沒有絕對優勢兵力(5:1或者6:1)的情況下,無論是守城戰(1946年二戰四平,東野十萬大軍頂住了新一軍71軍兩個軍近一個月的正面進攻,但是新六軍拿下本溪,右翼包抄上來之後,立即失去堅守信心,此時兵力接近1:1。漣水七十四師對華野6縱也大體是1:1,實戰證明,是頂不住的),還是攻堅戰(1947年三戰四平,東野三個縱隊戰71軍兩個師及一些雜牌憲警,打了半個月,傷亡太大撤圍),都是難有戰果的。

二、國軍戰術協同較好,各部隊配合密切

1947年上半年,華東國軍被打的狼狽不堪,魯南戰役,丟了快速縱隊(48門嶄新的美式105榴炮全部讓華野繳獲,直接讓華野成立了自己的特縱,炮兵實力大增),廢了勁旅26師(26師前任師長丁治磐自視甚高,對74師王耀武都不服,認為他升遷太快,沒有真本事),萊蕪戰役,將山東省主席王耀武在濟南的看家部隊-美械軍73軍丟光,桂系骨乾46師送掉。繼而5月,國軍頭牌74軍又全軍覆沒。此消彼長,看上去,這應該是華野士氣大振,實力大增,乘勝扭轉戰局的最好時機。

按很多人說孟良崮是華東戰場轉折點,國軍應該一敗塗地,再而衰,三而竭啊,怎麽還能繼續深入沂蒙山區腹地,打出南麻臨朐這樣的戰役呢?問題就出在這個被人捧為“華東戰場轉折點”的孟良崮戰役這兒。然而,孟良崮非但不是國共攻守之勢逆轉,主動權交割的轉折點,相反,這是國軍總結經驗,提升協同能力的一個巨大契機。孟良崮之後,國軍開始實行“戰地風雲視察官”制度,李天霞、黃百韜、湯恩伯被處理,讓國軍主力部隊此後一段時間內對解圍的決心空前加大。

64師救援南麻時,劉振湘不可謂不賣命,曾跟手下團長說“要不計一切代價打破阻擊,衝到南麻,哪怕打到最後一個人,副團長死了你上,你死了我上,打到最後,我們三個全都打死了事”。

解圍之後,胡璉的師部作戰科長陳家珍回憶說,黃國梁,黃百韜來11師師部,與胡璉會面時,都對11師能扛住這一錘表示敬佩,同時吹噓自己在增援路上如何拚命,如何著急,黃百韜說“丟那媽,我一接到增援命令就拚死往這趕,最怕孟良崮張靈甫的一幕在這裡重演”。胡璉當時是流了眼淚的。

三、沒有陣前倒戈

別小看了陣前倒戈對守軍士氣和全盤部署的影響。濟南戰役沒有吳化文的起義,王耀武即便是帶領一幫破爛部隊,也不至於8天交待。淮海戰役沒有張克俠起義,黃百韜根本不會在碾莊圩被圍,最後發出“三不解”之後自殺身亡。雙堆集如果沒有廖運周的起義,黃維的四個主力師突圍的計劃,極可能一戰功成,強大的十二兵團全體繞開口袋,衝破攔阻,突到蚌埠,合股李延年,劉汝明,南線三個兵團抱一起,徐州還有邱李孫三個嫡系兵團抱團,極可能讓解放軍兩大坨敵人誰都啃不下的局面。

這還是小的方面,大了說,淮海戰役華中白崇禧某種程度上就是陣前倒戈,不但自己的看家精銳張淦兵團不放,還扣住20軍(雜牌裡戰力相當強的一個軍),15軍,第2軍(純種嫡系美械中央軍),存心看蔣介石笑話。這些倒戈事件,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張克俠不把運河讓給華野,李彌就不用匆忙撤離碾莊,回護徐州,李彌不走,黃百韜西撤路上,北有馮治安兩個軍的掩護,西有李彌部八九兩軍的接應。即便等44軍兩天,即便沒有架橋,華野想把他摳出來,包圍,也非易事。

解放戰爭裡,因為我軍極少有投敵行為發生,所以很多人容易忽視陣前投降造成的巨大影響。1946年四平大戰結束後,我軍撤退中,手下一個作戰科長王繼芳帶著全部的北撤路線計劃投敵。此事給東野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讓東野的撤退極其狼狽。

國軍由此心裡有數,放膽直追,讓東野幾乎沒有喘息之機。這還只是一個作戰科長,如果孟良崮,碾莊等戰役時,解放軍有一個縱隊叛變投國民黨,其影響也同樣是難以承擔的。當然歷史上這樣的事沒有發生,只是希望通過正反對比,說明臨陣投敵,對士氣,戰略,和全盤部署打擊有多大。

四、情報沒有洩露,甚至是解放軍情報失準。

三戰四平的時候,東野的情報是守敵只有不到兩萬,但實際是3萬以上,就差這1萬人,四平就吃不下。南麻戰役,此前蔣介石高度保密,且故作姿態,讓中高級將領公開進行戰術研討,但最後執行的時候,用了誰都不知道另一方案。即釣魚戰術:派一個強有力的軍,插入沂蒙山腹地,周圍不遠處散布3-4個有力的部隊,等待華野來攻,讓中心部隊吸住華野,外圍部隊進行圍攻。

這個戰術不新鮮,在孟良崮74師本來就打算這麽打,只是沒有打成。但蔣介石事先對這一計劃,保密極嚴密,甚至一些主力部隊的部隊長都不了解。也因此11師進入南麻之後,還有將近一周的時間構築工事,儲備糧彈,調整布局。一周之後,華野前鋒才與11師開始接觸。而11師早就嚴陣以待了,這與孟良崮74師情報失準,計劃被泄,進攻打成退卻,為求自保倉促上山,是不能比的。也因此,華野以4個縱隊,苦戰一周,沒佔到一點便宜。

歷來談國共戰爭的人,很多人都不願正視雙方情報優劣給戰果帶來的影響。其實情報對戰果影響何其重要?

淮海中後段,徐州剿總撤軍。杜聿明來了個障眼法,說要往南跑,但實際是往西,再往南。粟裕早就判斷,杜會往西,但我軍的特工給粟裕提交的絕對可靠材料顯示,國軍是往南撤。粟裕在這個情報干擾之下,一直到杜撤軍之夜,也沒有下決心賭一把絕對可靠情報的失準,因為他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結果杜聿明就是憑借這個虛晃一槍,比華野取得了早一天的路程優勢,成功逃脫。邱清泉在逃出徐州之後還興奮地說道:海闊天空,任我高飛!(如果不是後來邱要留下來救45師,和蔣介石明令不準再跑,要去救黃維,杜聿明率領的徐州三個兵團可以毫發無損地脫離危險區。)從中你能看出情報對戰果的重要了吧!

五、國軍老兵尚多,戰鬥技術和戰術水準,裝備實力都有優勢。

國軍前期兵員素質較好,中下級軍官都有多年實戰經驗,老兵多。五大主力不說,就連64師,35軍,26師,整三師這些部隊,都有相當數量的抗戰老兵,配以美械日械裝備,戰鬥力都是較為可觀。

後期隨著解放軍實戰經驗增多,裝備實力提升,加上對戰俘的改造使用,使得兵員素質持續提高。而國軍這邊,老兵損失之後,新兵補入,既沒有作戰經驗,又沒有解放軍那邊土改分地的刺激,新兵沒有鬥志,老兵消沉,不知為誰而戰,士氣低迷。後期連85軍這樣的“委員長袖子裡的小寶貝”這樣的嫡系部隊都能成建制的投降,可見士氣低迷到何種程度。

以上是國軍的勝仗致勝因素。打仗靠的無外乎情報,裝備,協同,機動,士氣,補給,物資人員動員。

實際戰場上,國軍敗在協同,敗在局部的兵力劣勢,敗在整體戰鬥素質和士氣裝備水準的下降,敗在深入解放區,補給線脆弱,到處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上面五個條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同時實現,無怪乎國軍一而再,再而三吃敗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