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民網談“娘化”現象:多元社會,應開放包容

本報記者 彭訓文攝

張 濤攝(人民視覺)

“女性柔美,男性陽剛”是中國傳統的性別審美標準和性別氣質。近幾年來,隨著一些年輕男演員佔據熒屏,一些男性在服裝、發飾乃至心理上逐漸“女性化”,性別模糊趨勢逐漸加劇。有人認為,社會中“陰柔之風”盛行令人擔憂;有人則認為這是一種時尚和進步,無需多慮。

近日,某知名歌手在擔任一檔時下流行的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導師時說,男生應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這一言論迅速引發很多網友關於“陰柔之風”是否盛行及該風是喜是憂的爭論。

記者對多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認為“陰柔之風”盛行、“陽剛之氣”下降的比例高於持反對意見的人,兩者都佔兩成多,持中立態度的佔四成。超過1/4的受訪者確認身邊存在有“陰柔之風”的男性。那麽,究竟應如何正確看待這一現象?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麽樣的性別氣質?記者進行了採訪。

1.多元文化有利孩子成長

當前社會是否“陰柔之風”過盛、“陽剛之氣”下降呢?

在記者的調查中,約28%的受訪者對此持讚同態度。在北京市某建築企業工作的小劉認為,社會上“陰柔之風”現象的確有盛行趨勢,這主要和當下很多男演員在影視劇中和公眾面前表現得過於“女性化”有關,“比如很多男演員愛美、愛打扮,說話嬌滴滴的,甚至有蘭花指、捂嘴笑等女性化動作,引發很多男性特別是青少年模仿。”

受此影響,現實生活中很多男性開始化濃妝、描眼眉眼線、塗口紅,割雙眼皮,甚至從性格上變得柔弱,等等。在北京某小學擔任教師的黃先生擔憂地說,現在學校中一些男孩衣著打扮趨向“女性化”,外形柔美,有些男孩在面對困難、任務時不如女孩表現得大方、有擔當。

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當前一些娛樂節目、影視作品中確實存在著一股“陰柔之風”。從媒介素養教育角度看,這會給社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對於性別判斷的誤解或刻板印象。

“比如對於女性,很多人覺得以瘦為美,這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現在很多熒屏形象、角色過於陰柔化、柔弱化,實際上就是在給孩子塑造一種審美的刻板印象。”張海波說。

約25%的受訪者對這種觀點表示明確反對。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小陳平時十分注意保養自己的皮膚,在衣著、髮型上也時刻追逐流行款式。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時尚,能凸顯個性,“打扮不是女性的特權,也和社會風氣無關”。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性別學者對記者表示,中國傳統裡所謂男人陽剛、女人溫柔的性別氣質設定太單一,人們不應受此影響。性別氣質是個性的發揚,一個社會的性別氣質應該多樣化發展。

持中立態度的受訪者佔比約為四成。多數受訪者認為,無論是男性的“女性化”還是女性的“男性化”,或是“中性風”,本身都無可厚非,只要別太過分就行。

幾年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也曾做過類似調查。結果顯示,33.4%的人表示能接受“中性風”,表示“不能接受”的佔20.4%。另有46.2%的人對這一話題表示“中立”。

“娛樂明星的‘娘化’現象與青少年體質弱化現象之間雖有一定相關性,但也有偶合性,彼此間關係複雜,不能進行簡單地一一對應,更不應危言聳聽。”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長鄧希泉對記者表示。

他認為,陰柔文化是一種當下較為流行的青年文化,是青年試圖與以前文化相區別的一種文化嘗試。從直接表現看,陰柔之風是熒屏競爭、造星行為的策略性轉換而形成的暫時性結果。陰柔文化是當今多元文化、多樣審美的組成部分,並沒有佔據主要或統治地位,仍屬於從屬地位。從整體看,當代青年的身型、體質、健康行為、責任意識、擔當能力均在不斷優化。

2.多種因素導致陰柔性格

那麽,這種“陰柔之風”形成的原因是什麽?

從歷史源流看,“陰柔”和“陽剛”都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人文氣質。先秦時期,陰陽概念被用來稱謂世界上兩種最基本的矛盾現象或屬性:凡動的、熱的、強壯的、明亮的為“陽”;凡靜的、冷的、柔弱的、內向的為“陰”。當這種理解被用於社會人生時,“陽剛”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剛健、進取和有為,“陰柔”主要是指隱忍、細密、委婉、退守和虛靜。應該說,在不同歷史時期,這兩種社會文化氣質都給中華文化發展帶來過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為一種文化心理,它們必然會在當今中國人身上有所體現。

從現實條件看,“陰柔之風”盛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這是經濟快速發展中社會結構變化的一個體現。鄧希泉認為,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進入發達程度後,社會結構中的白領階層和知識分子處於優勢地位,“陰柔之風”會逐漸增長。同時,“陰柔之風”濃鬱的韓國明星、日本明星、日本動漫及其文化氛圍對我國的影響很大。其在中國娛樂市場引發的仿效行為,無疑對廣大青少年產生了較大影響。

其次,這和社會發展和現代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新塑造與新要求有關。現代社會意味著陌生人社會、理性人際交往和快節奏生活,對傳統性別角色提出了新要求。

鄧希泉說,陰柔的性格特徵,更利於人際交往,減少人際衝突,無形中助推陰柔性格獲得一些青少年的支持。同時,女性社會地位的迅速提升,也導致一些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認同陰柔性格。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裡缺乏正確引導是重要原因。”擁有10多年從業經歷的婚姻家庭谘詢師張勇軍對記者表示,我國青少年由於學習壓力較大,沒有足夠時間去進行鍛煉;成長風險又使很多家長、老師不放心讓孩子在相對艱苦的條件下鍛煉意志,客觀上也助長了他們陰柔性格的形成。同時,當前一些飲食中含有添加劑、抗生素,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一些男孩在生理上偏向陰柔狀態。

3.性別氣質不應“一邊倒”

作為一種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陰柔之風”當前在程度上確有蔓延的趨勢。這會帶來什麽後果?

“‘陰柔之風’將長期存在,但作為青年文化的熱點事件是暫時的。在維持一段時間後,它會被新的青年文化所替代,回歸於青年亞文化範疇。”鄧希泉認為,對此不用過度憂慮。從觀眾對明星的評價看,“娘化”男演員在熒屏當道的現象已經開始衰退。同時,“陰柔之風”並未蔓延到全體青年和大部分群體間,目前只是局部現象,更多地存在於娛樂明星身上。

對於一些人士擔憂的“少年娘則中國娘”,鄧希泉認為,這是對“娘”這種新社會現象消極作用的泛化和無原則擴大化。他認為,“娘”是對男性性別“女性化”現象的一種貶義稱呼。因為這種稱呼既沒有看到這種性別新現象所具有的適應社會發展和構建新型性別角色的積極意義,也沒有看到現代社會和男女平等條件下男性角色的新內涵與新期待。

他認為,男性性別“女性化”現象是一種文化符號和審美愛好,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很多人只是把‘娘’作為一種對象在欣賞,但並不一定認同。”

“目前,以‘娘’為代表的陰柔之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審美愛好在青少年中傳播,當然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將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並付諸生活行為,但將其作為一種價值觀的則較少。”鄧希泉說。

有性別學者也認為,無論是“陰柔”還是“陽剛”,都有其正面價值。一個社會應該允許、支持每個人有自己的社會性別實踐,這樣才能構成一個豐富多彩的社會。如果“陰柔之風”沒有構成整個社會全體男性的追求,只是少數人的審美,就不能將其誇大。有學者還建議,為消除性別隔離,幼稚園應提倡男孩也可以玩布娃娃,女孩也能玩汽車,或者讓男孩女孩一起玩布娃娃、一起玩汽車。

張勇軍則認為,一個社會當然不應該反對個性和自由,但同樣也不能因此而放棄文化傳統。“陰柔”、“陽剛”都是優秀文化傳統,整體構成了中華人文教化體系,不應偏廢。

兩年前,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國內首本為小學男生量身定製的性別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漢》,該教材圍繞小男生們成長需要面對的與性別相關的困惑,提升他們敢於擔當的勇氣與素養,成為一名“小小男子漢”。該書受到很多家長和學校的歡迎。

“增加孩子的‘陽剛之氣’是社會的大功課。”張勇軍建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多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古時,士人培育都是文武雙全、詩書禮樂齊備,注重培養天人合一等思想文化。”同時,教育內容應多一些中華民族英雄事跡、烈士事跡、優秀發明創造等,激發孩子的陽剛之氣、生命鬥志、浩然正氣等。

他同時強調,要警惕過度娛樂化思想對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的侵蝕,媒體應多向人們宣傳人生責任、家國責任,讓人們從內心迸發出積極上進的正能量。

張海波也認為,如果“陰柔之風”加速蔓延,甚至在流行文化中成為“一邊倒”的審美取向,就肯定有問題。“對很多心智剛發展的青少年來說,這會造成他們審美觀念出現偏激或誤判。”他認為,父母應該用主流價值觀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流行網絡文化和潮流文化。學校和家庭還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性別教育。

“正是因為人的性格發展應該符合多元化價值觀,所以更不能為了迎合潮流文化、刺激文化消費、吸引眼球而助長‘陰柔之風’蔓延,甚至出現‘一邊倒’的性別氣質。”張海波說。

專家觀點

檢視歷史,當然應該承認“陰柔”亦有其功績和價值。但在競爭、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的今天,“陽剛”卻是一種必要的品質,一種必要的社會文化氣質。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

我們當前的問題是,越來越多的男性缺乏本應具有的“陽剛之氣”和堅強意志。這很可能引起家庭內部,甚至整個社會性別角色分工中的陰陽倒錯。男性的性格和行為越來越與其天性背道而馳,會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傳續產生不良影響。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李曉文

當前社會越來越多元,男孩體魄不夠健壯並無太大關係,只要內心有責任感、有擔當,就是陽剛男子漢的表現。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

文明社會本來就不應硬性規定何種形象才是“合適的”性別形象。審美的多元化,正說明一個社會的健康性。隻不過當下“女性化”的男性形象太過盛行,做些矯正,想必也還有些必要。

與其談論外貌,不如關注實質。“男子氣”,自有其積極進取、敢於冒險、敢於擔當的一面;但是,“中性化”,甚至“陰柔些”,那種包容、低調、溫和的處事態度,也有其積極意義。不偏重一方,才是正理。

——河北科技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王偉濱

(彭訓文整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