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上海到成都,城市為何也愛“買買買”?

一年一度的“6·18”年中購物狂歡已經打響。

在全民熬夜“買買買”背後,城市正悄然入局,將“買買買”上升為發展戰略。

作為傳統的西部消費中心,成都近日提出,要鞏固發展城市戰略優勢,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加快培育專業化國際化新型消費中心。

在東部的上海,一場叫響“上海購物”品牌的戰役也已經火熱打響。上海為此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目標是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城市。

無論是專業化國際化新型消費中心,還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城市,關鍵詞都聚焦於兩個字:消費。

從歷史來看,沿海的上海和內陸的成都可以說是中國最具消費基因的城市。百年前的南京路誕生了中國最早一批百貨商場,成都亦有唐宋元時代“春熙坊”所繼承的商業文脈與歷史積澱,“消費”和“生活”早已是成都城市最鮮明的印記之一。

日前出爐的2019年《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顯示了這一點:上海和成都繼續位列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榜單前列。

但兩座城市都敏銳地看到了 “隱憂”——上海失去了四大一線城市的首位優勢,最新榜單的格局由“上北深廣”變回了“北上廣深”。

而成都,儘管維持了新一線城市中的首位地位,但部分細分領域的領先優勢對重慶、武漢、西安等西部城市的領先優勢逐漸縮小,在西南地區的商業首位度正面臨被其他城市稀釋的威脅。

這讓人想起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曾在公開場合的提問:10年、20年後,上海拿什麽參與全球競爭?

這亦是成都之問。而兩地的共同選擇是,把消費作為城市戰略優勢予以鞏固發展。

上海將“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並稱為“構築戰略優勢構想落地的梯子”,提出要把上海建成人人嚮往的購物天堂。

成都則聚力於構建新的消費場景、探索創新驅動的消費供給模式。無論是以天府綠道為載體的文體旅商農融合發展新業態,還是發展“首店經濟”,都聚焦於提振成都消費、成都服務的品牌影響力。

此番,成都提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則是進一步明確了“消費”在城市戰略優勢中的重要地位。

發達的消費能力不僅是最突出的城市競爭力,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要素。兩座城市在消費的戰略上極其相似,其背後也有更深的現實意義。

去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高規格發文要求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

商務部表示將“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試點”,這是繼2016年原文化部在全國開展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之後,在國家部委層面提出的又一個關於“消費城市”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

無論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還是國際貿易格局的轉變,都對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出新的要求。而能否順應這一要求、形成強大的消費優勢,也成為城市競爭中的“局點”。

今年3月,成都曾在派出考察團前往上海“取經”,主題便是商業發展。

成都零售商協會秘書長歐建瓴是考察團成員之一。她的手機裡留下了這樣一張照片:一盒超市常見的彩色巧克力豆,上面卻印有由顧客選擇的照片和文字。

這張照片拍攝於南京東路上海世茂廣場的M豆巧克力世界亞洲旗艦店,在這裡,顧客可以用數十種不同“姿勢”消費:站在M豆長城面前DIY一盒巧克力豆,印一盒情侶頭像的當婚禮伴手禮,甚至還能買到有關M豆的馬克杯,抱枕,行李牌,冰箱貼……“這和傳統的購物中心很不一樣。” 歐建瓴說。

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研究會會長王永平曾評價說:

人的需求分為剛需、弱需和強需,前兩者指零售和餐飲,而第三種則是荷爾蒙作用下精神需求。

傳統的商業中心往往缺乏強需消費,例如M豆巧克力世界亞洲旗艦店所在的世茂廣場,改造前是上海南京東路的地標性建築,但仍在需求衝擊下曾經歷門庭冷落的局面。

改造後,新的消費形態湧現:

顧客可以和樂高亞洲首家城市中心旗艦店門口的黃包車師傅合影,或是體驗藏了黑膠唱片的聲音小鎮,以及搬來了熱氣球的西西弗書店。

今年4月,世茂商業及主題娛樂創新事業部總監肖濤透露,改造後的上海世茂廣場,其租金收入、客流、營業額的增長超過100%。

同處消費力第一梯隊的成都,也在經歷這種市場變化。“Mercedes me”等跨界消費亮相街頭、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引入卡丁車、灌籃公園、反彈蹦床公園等潮流項目、天府綠道、夜遊錦江等綠道消費和夜間消費成為市場新寵;各式各樣的智能零售模式正出現在大小社區……

新場景的打造、新業態的引入,都旨在提供一種新的消費供給模式。而這也成為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與傳統消費城市的不同之處。

以往談及的消費型城市大多指傳統的消費型城市,由於“大生產、大消費”的模式帶來物化現象,往往會造成資源過度消耗。

而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的建設,則更聚焦於消費供給創新、消費感知提升、消費格局營造、消費理念引導、消費環境優化等方面的突破,以此持續釋放內需潛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回成都後,一篇名為《上海沒有市中心》的文章讓歐建瓴反思:成都的市中心在哪裡?

《2014-2018年度成都零售消費者行為趨勢洞察》給出了一張成都市主城區消費客群熱力圖,圖上,春熙商圈顏色最深。

公開數據也顯示,成都IFS+成都遠洋太古裡在2018年將近百億的營業額,幾乎是其他多個主流綜合體營業額總和且不止;同時,春鹽商圈首層平均租金約1316元/㎡/月,幾乎是其他區域級商圈的3倍左右。

擁有吸引力的地標,的確能為城市貼上標簽,並幫助區域內商業實現並肩繁榮。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也埋下了不平衡的憂患。商業焦點過於集中,導致難以形成多元商業格局,也會抑製健康合理的產品競爭與商業更新的動力。

而上海的商業布局上更為平衡。《上海沒有市中心》提到,除了新建的虹橋樞紐外,上海的中環內、東西南北都有相對比較成規模的商務中心,辦公租金也保持平穩,價格相對統一。

商圈與商務中心向來是難以分割的部分,因此其在商圈的分布上也幾近沒有“市中心”的概念——例如,上海去年共引進835家首店,根據當地媒體分析,除了市中心的淮海中心+新天地,東部的陸家嘴+張楊路、世紀大道,西部的中山公園+愚園路、環球港均在首店進駐的十大主要商圈名單裡。

均衡的商業發展也讓上海的存量和新增商業設施數量、面積、運營品質領先全國,反過來成為新晉品牌入駐的理由。而對比成都,在4月舉行的成都首店經濟發展交流大會上,20個品牌首店宣布入駐成都,其中有12個在春鹽商圈的成都IFS、遠洋太古裡和王府井。

歐建瓴認為,這即是單中心的短板——商業焦點過於集中,導致難以形成多元商業格局,也會抑製健康合理的產品競爭與商業更新的動力。

大力引進新消費業態,培育均衡布局、結構合理的區域性商圈,成為了下一步成都鞏固提升西部消費中心和生活中心地位的一個重點。除了傳統的春熙路,金融城、雙流空港、都江堰、熊貓星球被列入“核心商圈”範疇,天府錦城、天府中心則將作為特色商圈打造。

而對歐建瓴來說,回到成都後的一個月後,她就把在上海認識的新老朋友都請來,參加了成都首店經濟發展交流大會。未來幾年裡,他們或許都將成為推動成都打造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的中堅力量。

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部分圖據視覺中國、仲量聯行、城市數據團

編輯 陳怡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