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里:田忌賽馬

有人說在這個春天,中概股似乎都被很嚴重的過敏症所困擾。

貿易不確定性、互聯網流量與業績的焦慮、後生的追趕都在像惱人的花粉一樣,讓人的鼻腔被不時挑動,又無法一次痛快宣泄,就此結束。

阿里跌跌不休,拚多多業績依舊令人興奮,京東焦頭爛額……中國電商巨頭的“下半場”,究竟會如何開局?

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ID:gtjaresearch)

者:

國君研究產品中心

原標題:《

國君零售 | 阿里田忌賽馬》

01

躬耕

阿里VS拚多多

從最近傳出“要求商家二選一”的新聞來看,阿里似乎被拚多多嚇壞了。

拚多多自2015年9月成立以來,就伴隨著微信群裡的拚團鏈接以及綜藝節目裡“魔性”的廣告,實現爆發式增長。

從2019年一季報來看,公司營收高速增長,年累計GMV一路飆升至5574億元,同比上漲181%。

拚多多年累計GMV達5574億元

同比+181%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如果GMV爆發式的增長僅僅說明了交易量大,那麽僅僅兩年的時間裡,拚多多APP月活數量就從2017年Q1的0.15億,到2018Q1的1.66億,再到2019Q1的2.89億。

同時,得益於客戶複購率的提升,拚多多活躍買家年度消費支出達1257.3元/人·年,同比上升50.3%。這對於65%的用戶來自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拚多多來說,數字已經相當好看,足以說明了拚多多的爆發力。

如果用年GMV達到千億指標衡量,拚多多僅用了2年3個月時間,而淘寶用了5年,京東卻用了10年。

然而,從公布業績後的股價表現來看,拚多多並非毫無隱憂,其中最關鍵的,便是越來越高的獲客成本。

起初騰訊的用戶導流、微信錢包的支付接入點、雲服務和用戶互動等領域的合作讓拚多多的獲客成本遠遠低於京東和阿里。而短短兩年裡,這一成本就從2017年的11元/人一路上漲到了如今197元/人。

反觀阿里巴巴,在最新的2019年一季報中披露,1.02億新增年度活躍用戶中,有77%來自拚多多的大本營——下沉市場

國泰君安零售團隊在《剖析拚多多的崛起之路》中曾經提到,拚多多的崛起得益於天時(“拚團模式”推動供給端市場化競爭)、地利(背靠騰訊微信龐大社交流量,以低獲客成本實現傳播裂變)、人和(瞄準低線城市價格敏感人群)。

如今,流量紅利殆盡,獲客成本大幅攀升—— “地利”倒下了,那麽“天時”和“人和”就更加重要了。

從順應“天時”的拚團模式來看,拚多多實際上是對淘寶模式的校正,從“供給側計劃經濟+流通側市場經濟”到“供給側半市場經濟+流通側半計劃經濟“的轉型。

淘寶通過平台提升了商品流通的效率,但對供給側的改造有限。前端商家需求不確定性太大,工廠一般不會給淘寶做大量的定製生產,主要還是給線下大型商超做穩定供應。

因此,在線上獲客成本不斷攀升的今天,淘寶流通側的高度市場經濟和供給側高度計劃經濟的矛盾越來越緊張,依托淘寶而生的淘品牌被不斷輪替洗牌,而隻將淘寶作為一個渠道又會面臨新的競爭壓力和供應的不確定性。

相反地,拚多多用“拚團模式”既增強了流通側的計劃性,又強化了供給側的市場競爭。社交拚團模式下,同一件商品動輒就是上百萬的訂單數量,推動了工廠圍繞這些訂單進行批量生產,強化了工廠之間的競爭,從而推動了供給側的半市場經濟。而成批次計劃性強的需求信息增強了流通側的計劃性,舒緩了淘寶模式下流通側激化的市場矛盾。

拚多多的拚團模式是對淘寶模式的校正

使得流通側計劃性變強

數據來源:野草新消費、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但僅靠既有的“折扣+拚團”戰略還遠遠不夠。為了擺脫假貨陰霾,鞏固“人和”,拚多多選擇建立品質信任,用新品牌計劃打造C2M模式。甚至還為消費者提供相關廠家的生產現場直播。

此外,2018年底拚多多還找到了打入一二線城市和快速提高客單消費的命門:

蘋果。

在一二線城市,拚多多賣的是包括蘋果在內的農產品,特別是水果品類。阿里巴巴對服飾零售與京東對電子產品及3C家電的布局已經很難打破,消費渠道尚不順暢、政策紅利豐厚的底線城市農產品市場不僅符合拚多多一貫的商業定位,更為拚多多的用戶下沉奠定堅實的基礎。

拚多多通過“拚農貨”模式,打造“農貨中央處理系統”,根據產地位置、成熟周期等為上遊分散的農產品計算出高效匹配消費者的通道,解決傳統農產品商家有存貨無渠道的問題。

整合通道、帶農返鄉、政商聯動的多方影響下,拚多多農產品銷量持續增長。2018年,拚多多平台農產品及農副產品訂單總額達653億元,同比增長233%。

對於拚多多的崛起,京東和阿里開始時並未給予太多重視,拚多多抓住這寶貴的窗口期,迅速佔領了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的空白市場。

雖然黃崢一再強調拚多多與京東阿里可以共存,沒有競爭關係,強調自己的社交電商屬性,弱化拚多多對前者的威脅,但著眼於發展農村市場和渠道下沉的阿里與京東紛紛采取措施“反製”拚多多。

目前,阿里已經推出特價版淘寶,用戶可以享受拉新人領紅包、購物共享、0元免單等優惠活動;京東也迅速上線京東拚購,公布1元新人、團長免單等措施。

阿里的77%新增下沉市場用戶和在微信菜單中一牆之隔的京東,正在讓拚多多能否通過“社交+低價”的發展策略,繼續在巨頭林立的電商行業突圍,增添變數。

阿里京東紛紛推出低價拚團APP

對拚多多進行“圍追堵截”

數據來源:百度圖片

02

運籌

阿里VS京東

阿里全力以赴對待拚多多的背後,是曾經的戰略對手京東過去一年“走背運”。

不過京東5月12日率先披露的財報中,用超預期的公司業績好好洗去了過去一年中的滿身晦氣。

其中,在過去一年裡著力推進的開放賦能效果顯著。

早在2016年,京東就開始推進物流和金融兩大業務體的拆分獨立運行,並試圖效仿阿里與騰訊兩大巨頭走產業賦能的路線。

2017年京東金融收入同比增長132%,達到103.3億元,2014-2017年複合增長率為127%。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信貸業務,即消費金融業務與供應鏈金融業務,其中受到收據用戶增加帶動擴張的信貸規模擴張,推動消費金融的營收佔到京東金融總營收的一半以上。

數據來源:新浪科技、搜狐科技、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收據實質上是循環額度的消費貸,與商城場景無縫結合,能夠反向帶動商城消費滲透率。

京東收據活躍客戶數在過去數年裡持續增長,截至2017年末已達到近1,800萬,較2016年末增長97.4%,為京東商城活躍用戶的6.7%。京東收據的單戶收入呈現震蕩上升的趨勢,基本維持在人均人民幣50-60元水準。2017年京東電商GMV1.3兆元,同期京東收據交易額1187億元,滲透率約為9.1%。

雖然收據努力拓展線下場,還搭上了支付領域的後起之秀雲閃付,但有微信流量加持的京東商城仍是收據產品的主要入口。如此看來,9.1%的滲透率背後顯然潛力巨大。

與螞蟻花唄、信用卡分期業務相比,京東收據無論在分期費率還是逾期費率上都低於市場競品。

數據來源:公司網站,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同樣脫胎於電商平台,阿里的支付寶顯然找到了一條風景獨好的蹊徑。

2008年,支付寶辦公室樓下銀行裡排著長隊繳水電煤氣費的景象,讓阿里決定涉足公共事業繳費服務,開始對接全國幾十個省份的省市縣三級的水電煤機構。在當時還是很多人眼中“怪物”的支付寶,沒能順利的和廟堂裡的人建立起同一套話語體系。直到2011年,支付寶遇到了光大銀行。

後來的生活繳費,發展成了政務服務,發展成了阿里巴巴賦能下的一個又一個智慧城市項目。

對這一領域的死磕,幫助十年前的支付寶用戶直接從5000萬跳升突破1億。也幫助後來的螞蟻金服發現:不做社交的支付寶,用3個功能就可以留住九成以上用戶。

2012 年,支付寶獲得了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並順勢在2013年推出貨幣基金“餘額寶”,開始擺脫對純消費場景的依賴,邁出了金融領域的關鍵一步。

2014年螞蟻金服由支付寶中脫胎成立,為全球的消費者和小微企業提供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並在之前內資控股的基礎上引入海外投資者,順勢成為了世界級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巨頭。

阿里集團為螞蟻金服的支付場景和金融業務提供了發展的土壤,而螞蟻金服成為阿里生態體系牢固的支付基礎設施和金融增值服務的提供商。

2017年螞蟻金服向阿里支付的利潤分成合計達到49.46億元,按37.5%的分潤比例折算,全年實現131.9億元的利潤。

螞蟻金服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支付連接、金融服務和技術服務。2017年佔比最高的仍舊是支付連接收入,其次是技術服務的34%,但從長期來看,2015-2017年其連接收入佔比逐年下降,技術服務收入逐年上升,預計到 2021年時,螞蟻金服的技術服務收入佔比將達到65%,成為第一大收入項。

數據來源:公司官網,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目前,螞蟻金服正試圖擺脫過去單一的Fin功能,向著高利潤率的Tech定位發展,實現質量上的盈利。

受益於阿里巴巴的國際化步伐,螞蟻金服的“全球收、全球付”目前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螞蟻金服先後通過戰略投資和與當地成熟企業合資等方式,沿襲了平台化、本土化的商業模式,隻提供運營平台、知識、產品和技術,如戰略投資印度的Paytm,幫助其一躍成為全球第四大電子錢包。

進而,螞蟻金服的支付網絡可以連通各國的支付寶錢包,包括中國支付寶、印度Paytm和泰國Ascend Money等,實現綜合服務的超便利體驗。公司以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與2000萬家小微企業為目標,全球化擴張加速為其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空間,實現數量上的盈利。

數據來源:公司網站、騰訊科技、新浪科技、搜狐科技、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相比金融領域,京東在物流業務上有著絕對的自信。其引以為傲的京東快遞推出特瞬送同城服務,向個人消費者開放了物流網絡。

京東、達達與沃爾瑪將“三通”戰略升級到 2.0 版,推出了零售商超行業的首個倉配一體化“沃爾瑪雲倉”,京東通過達達物流搭建了由遍布全城的京東物流網點和市內微分撥中心組建的同城配送網絡,整個過程不超過4個小時即可完成,一日多個波次保證用戶體驗,其費用還低於同城快遞和傳統快遞公司的當日達。

京東高效的物流網絡在業內無出其右。但與外界認知相左甚遠的是,直到2018年8月,京東平台上第三方商家中也只有20%使用京東的自營物流。更多的仍在使用傳統的賣家倉儲+第三方配送模式,這使得京東倉配一體化中基於集中庫存和大數據賦能的庫存前置實現的規模經濟無法充分發揮。

另一方面,外單數量不足也使得京東的物流服務停留在虧損的階段。2018年12月,京東冷鏈卡班產品正式上線,意味著京東冷鏈B2B核心骨乾網絡搭建完成並對外開放,另一個B2B核心產品——城配冷鏈也即將上線,滿足客戶點到點、點到多點的冷鏈運輸需求。只是,在城配冷鏈這一細分領域,順豐已深耕多年且收獲頗豐。

電商自建物流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與後期的持續技術開放投入。京東上市前的多輪融資中,物流體系建設都是重要的融資目的之一。

數據來源:IT桔子、搜狐網、騰訊科技、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這也正是阿里基於菜鳥整合三通一達物流資源的考慮所在。

犧牲一定服務水準與控制能力,物流聯盟的形式在保留了傳統第三方物流專業化、網點健全優點同時省去了大量前期投入。

隨著阿里在C2C、B2C市場流量的大獲全勝,剩下自建物流體系的缺失成為阿里的一塊短板,因此2013年阿里迎頭趕上,與銀泰、複星、富春集團、順豐和三通一達共同投資設立菜鳥網絡,其主要業務包括兩方面:一是完成物流基礎設施,實現數據等資源的共享;二是在此基礎上以數據賦能,幫助商家和合作夥伴提效降本。

從成立之初的股權結構上看,阿里天貓控股48%,形成了以阿里為核心,整合大數據、倉儲供應鏈、地產、物流配送等上下遊夥伴的一體化平台企業,通過提供平台標準,將倉儲、鐵公基等社會資源接入整合,再利用大數據來進行資源的統一調配和管理,實現物流效率的最大化。

數據來源:阿里巴巴官網,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2017年9月阿里對菜鳥網絡以53億元增持至51%股權,掌握了絕對話語權,並計劃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用於數據技術、全球超級物流樞紐、智能倉庫配送等方面的投入。

在阿里不遺余力地投入下,菜鳥高速網絡在2018財年急速擴張,實現了訂單的同比翻番,截止2018年6月30日,菜鳥的日峰值處理能力達到5000萬。2018財年菜鳥物流為阿里貢獻了67.6億元的營收,佔總營收比的2.7%,經測算的菜鳥物流淨利潤虧損約為11.2億元。

*2017年Q2-Q3虧損13.15億元,阿里佔股47%;

菜鳥的運營模式優勢顯而易見:

相比順豐與京東物流的經營模式:雖然菜鳥最晚起步,但是其平台模式自帶的輕資產流量擴張和低成本特徵,最終在物流巨頭的爭奪戰中突圍。

相比傳統物流企業只有打包裝運環節集中的特點:菜鳥網絡提前備貨,集約化配送,大大縮短了配送時長,同時庫存商品的同質性方便毀損商品就近倉庫補發;

相比順豐:阿里作為電商流量巨頭自帶大體量的物流訂單資源分配能力,輕資產經營下的流量擴張優勢使得其發展迅速;

相比京東物流的”商品—平台—物流“自營模式:菜鳥構建的第三方配送網絡在保留了規模效應與服務質量的同時,極致的平台化還可以降低配送端的成本,帶來成本優勢。

數據來源:易觀谘詢,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注:面積等數據截止到2018年8月

基於聯合順豐和三通一達建立的國內快遞網絡搭建,幫助阿里的“新零售”在過去幾年中從概念變為現實。傳統的中央倉儲配送存在最佳規模的天花板,超過這一臨界點之後成本會不減反增,因此新時代的物流必然是去中心化的,調動區域性的物流資源是新零售物流的核心思維。

菜鳥、餓了麽和盒馬鮮生分別是阿里新零售物流的三駕馬車:

菜鳥調動的是天貓和區域性分散的倉儲物流資源

餓了麽則將區域性門市資源納入配送體系;

盒馬鮮生的門市倉儲化則是專攻傳統物流最難的生鮮配送領域

菜鳥一方面通過加強分布式倉儲建設,如天貓超市在全國建設數百個前置倉,以60分鐘快速送達實現了降本提效;另一方面,菜鳥通過去中心化與品牌商門市合作,如在與屈臣氏合作時,定位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東莞5大城市3公里內的屈臣氏門市,直接將門市商品送達消費者。

不僅是在城市的街邊,菜鳥還將生快遞車開到了田壟之上。2017年初,在拚多多娓娓道來五環外的投資股市時,菜鳥鄉村物流已覆蓋了近650個縣的超過40000個村。其核心服務產品包括:智村寶的智能服務包裹預測、農資直提直用、農產品入倉質檢、自選式集單發貨等,從而滿足商品下行與農產品上行兩大趨勢,打通原產地與消費者環節。

在境內嘗到了甜頭,阿里決定讓菜鳥飛出國門。

截至目前,菜鳥網絡的跨境物流合作夥伴數量已經有89家,包括俄速通、新加坡郵政、英國郵政、中通、順豐、EMS、斑馬等,服務於跨境物流的倉庫數達到231個,可以覆蓋到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菜鳥目前已經開通杭州—莫斯科等兩條電商專用洲際航線,將面向歐洲的物流時效提升至5天。

與行業平均2天的通關時間相比,菜鳥服務實現了效率的飛躍,最快僅需10秒即可完成通關。此外,菜鳥將聯合全球物流夥伴加大eWTP全球物流樞紐建設與海外倉的布局,菜鳥首批在全球布局了6大eHub(中國境外超級物流樞紐)節點,分別位於杭州、吉隆坡、杜拜、莫斯科、列日等城市。

自2018年6月開始,這些eHub開始向阿里巴巴的全球客戶提供包括出入境和國際貿易轉運站等多種物流業務:

出境服務主要針對阿里速賣通的賣家,通過無憂物流服務,為賣家提供包括攬收、配送、物流詳情追蹤、物流糾紛處理,售後賠付在內的一站式物流解決方案,其盈利模式主要是向速賣通賣家提供物流服務並收取撮合費;

入境服務主要面向天貓國際和全球購商家,為海外購貨的商家提供海關商檢備案、保稅倉儲、入境清關和國際配送服務,具體分為海外保稅配送和海外直郵兩大特色業務。

至此,通過輕資產+資本運作的方式,阿里依托自身的流量和平台優勢建立了數據與技術賦能的物流平台。相比於自有物流設施的重資本運營方式,這顯然更加“互聯網”,也釋放了更自由的現金流。

但是與此同時,一如國泰君安交運團隊在

《電商的春秋與戰國》

中所提及的,拚多多的低價客單正在衝擊中國電商快遞市場的價格與構成。另一方面,阿里通過實際上的寡頭地位與菜鳥對聯盟快遞公司的標準化改造,讓電商快遞的差異化競爭朝著紙上空談的方向發展。這讓尋找中國電商快遞未來的方向成為霧裡看花。

03

決戰

阿里VS亞馬遜中國

阿里的國際化繞不開亞馬遜。

2019年4月18日,亞馬遜宣布關閉其中國電商業務,隻保留海外購、全球開店、Kindle和雲計算業務。

在亞馬遜宣布其電商業務退出中國所引發的輿論熱潮中,幾乎所有媒體文章的前半部分都將矛頭指向了亞馬遜的內部管理問題:本土團隊話語權薄弱、精英主義和大企業病。

這樣的名詞歸因在每一次外資退出中國市場的報導中反覆出現,像極了愛情。

同樣在國際化業務中,阿里似乎沒有忘記十年前打退亞馬遜的命脈:在Lazard的印度電商網絡中,阿里將來自淘寶和天貓的技術與運營僅作為解決方案輸出,保證相應平台和團隊的本地化運行。這讓阿里巴巴在印尼電商市場滲透率超過50%,與亞馬遜分庭抗禮。

事實上,直到今日無論是阿里、京東還是拚多多,除了引入社交流量玩法之外,還是沒能跳出亞馬遜在十年前的電商逐鹿時代的一套打法:物流基礎設施下沉和自建強大數據後台。

在亞馬遜中國保留的業務中,海外購與全球開店主要依托亞馬遜的全球網絡幫助進出口零售商加強網絡建設,為商家提供B2B2C解決方案。對於亞馬遜而言,這不失為一個理智的選擇。

隨著國家對進口商品稅率的態度趨於開放和靈活,我國的出口跨境電商市場規模在持續增長: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9.1兆元,而近幾年跨境電商依舊主要以出口為主,2016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額中,出口佔比82%,出口交易規模達5.5兆元,同比增長22.3%。

出口市場佔比高達82%

仍是跨境電商主戰場

數據來源:艾瑞谘詢,iiMedia Research,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在這一領域,亞馬遜面對的是阿里巴巴的全球化先鋒——國際零售業務平台速賣通。

速賣通早在2017財年GMV就已經突破了100億美元,出口B2C的市佔率達到6.8%,目前其海外成交買家數量突破了1億人次,其贏利模式是按交易額收取入駐商家5-8%的傭金與行銷服務收入。

2018財年阿里跨境電商平台的國際零售收入達到142.2億元人民幣,2019財年Q3實現國際電商零售收入58.34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打頭陣的速賣通功不可沒,速賣通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本地化運營

因地製宜,針對如俄羅斯世界杯,大力推出俄羅斯酒文化息息相關的酒吧凳子、運動產品,世界杯期間的酒吧凳子訂單狂增198倍,電視家電3C產品環比增長1539%;

重點市場布局

在平台覆蓋的23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前五的俄、美、西班牙、巴西、法國佔了60%-70%的交易量。

其中俄羅斯是速賣通的最大交易市場,基於俄羅斯輕工業薄弱的產業結構和地理位置近的低成本優勢,速賣通大力重點布局俄羅斯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收益:2017年俄羅斯在速賣通共下單2.43億元,目前俄羅斯的月訪問用戶超過6000萬(相當於每3個俄羅斯人中就有1個人在使用速賣通);

物流配套體系多樣

速賣通為物流問題提供了菜鳥無憂物流、線上發貨的第三方服務商模式和海外倉三大方案,目前正在俄羅斯試點100個城市提供1800個自取提貨網點將送貨期縮短一倍;

無線端移動化

速賣通在無線端投入大量的資金,打造無線端的優勢地位,2017年AliExpress App的海外裝機量超過3億,入圍全球應用榜單的TOP 10。

在速賣通拉起全球國際友人的雙手高聲歌唱時,阿里巴巴B2B平台收入在2018財年卻經歷了腰斬:

這和速賣通在2018年5月發布的橙風計劃不無關係:

……計劃將平台賣家和貨源的優勢強強聯合為跨境電商賣家提供全新的跨境經營鏈條,協同1688豐富的跨境貨源,通過平台化、數據化來提高中國跨境電商賣家的出海效率。

後續,阿里速賣通將繼續在銷量、流量、轉化率和客單價四大維度上重點發力:構建用戶分層體系,基於大盤數據來深耕會員促成訂單的轉化;強化品牌打造,保證客單價和訂單轉化率;在銷量流量方面構建內容行銷陣地,打造網紅社交的APP平台。

相比之下,亞馬遜雖然擁有成熟的倉儲與周轉基礎設施和海外網絡布局,但由於過去十年裡其在中國互聯網相對較低的存在感,亞馬遜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流量入口。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借助螞蟻金服在全球範圍內的並購落子,在幫助小微商家出海提供了更符合中國商家使用習慣的解決方案。如此一來,亞馬遜中國的跨境B2B2C產業鏈分崩離析。

勝負似乎即將決戰於雲上。

在《看亞馬遜如何突破電商瓶頸,成長為科技巨頭?》中,國泰君安零售團隊曾回顧了AWS推動亞馬遜從跨境電商想科技巨頭轉型的過程。在全球公有雲市場中,亞馬遜擁有著無可爭辯的霸主地位。

全球公共雲市場

而在2017年的中國市場上,阿里巴巴和亞馬遜剛好坐了彼此的位置。

中國公共雲市場

數據來源: IDC中國,Gartner,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作為阿里雲主要的對標公司,回顧亞馬遜AWS的盈利優勢,發現AWS的諸多巨頭特質,阿里雲同樣具備:

阿里雲與亞馬遜AWS是最早一批開拓PaaS市場的服務商,並早早地建立了完備的基礎設施,目前阿里雲CDN覆蓋五大洲1000個以上的全球節點,在包含東南亞在內的全球17個地理區域內運營,打造了堅實的先發優勢。

亞馬遜AWS借助於Marketplace每年10億美金的純平台收入,打通流量渠道引入大量的企業級服務公司入駐Marketplace;而阿里雲利用自身電商平台的流量優勢,面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廣泛客戶群體,其客戶資源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十分豐富。

AWS實現盈利且營業利潤率持續走高的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在其超過100萬的客戶數,一方面規模效應降成本,另一方面各行業客戶使用錯配資源使得AWS的雲主機利用率更高,單台機器貢獻營收更大;

其次是技術賦能,保證了AWS自己定製的伺服器機器成本更低;

最後是數據庫等PaaS產品貢獻高達60-70%的毛利;而阿里在PaaS方面同樣有著先發優勢,在國內市佔率排第一,2017年Q2阿里雲的付費用戶數首次超過100萬人次,隨著付費客戶數高速增長,PaaS層服務增值的客單價也穩中有升,如源頭活水保證了阿里雲營收的持續增長。

在前不久IDC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雲市場半年報告中,亞馬遜的佔比由5.4%上升到6.4%,阿里雲則由45.5降至42.9%。

在中國,光環新網擁有AWS中國區運營權。目前,光環新網擁有大量一線城市核心資源,機櫃上電數在國內第三方IDC服務商中保持領先。根據公司年報,光環新網與AWS的合作雖然依賴監管催生,但同時也依托AWS打造雲增值服務平台——這是一個四倍於雲計算的市場。

可以預見,阿里巴巴與亞馬遜的故事終局,即將於雲端決定。

- END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不具備投資建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