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網紅電商如涵控股要上市,你下一單張大奕們究竟賺多少?

日前,網紅電商業務的杭州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如涵控股)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遞交招股書,股票代碼為"RUHN”。從官網發布的招股書來看,如涵以及一眾網紅KOL顯出真面目。

最重要的財務情況方面,如涵並沒有讓阿里、賽富投資基金等一眾投資者失望。

招股書中提到,如涵在2017財年、2018財年和2019財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收入5.77億元、9.47億元和8.56億元人民幣。當季分別虧損4013萬元、8995萬元以及5750萬元。

數據來源:招股書、界面新聞研究部

雖然依然在虧損,但顯然投資人們並不怎麽在意。

如涵控股業務包括兩塊,分別為產品銷售以及服務收入。通俗地講,就是先花錢打造網紅,然後讓網紅開店賺錢變現。

如涵控股是最早一批網紅帶貨公司。2014年,張大奕和馮敏合開了淘寶店,僅一年時間摘得了銷量冠軍。2016年的淘寶直播節上,張大奕兩小時帶動2000萬的成交額,刷新通過淘寶直播間引導的銷量記錄。

顯然,如涵正在想辦法複製張大奕的成功。

KOL們賺多少?

招股書中,披露了一部分如涵簽約的網紅KOL,以及其擁有的粉絲數。數據顯示,如涵目前手握113位簽約網紅,並將其分為三類:頂級KOL(Top-tier KOLs)、成長KOL(Established KOLs)以及新興KOL(Emerging KOLs),三類的帶貨能力以及粉絲數也不盡相同。

那究竟,每銷售一單,張大奕們都能拿到多少呢?這個數字可以從銷售商品的成本中一探究竟。

如涵控股的收入分為兩類,產品銷售收入(Product sales)以及服務收入(Services)。從利潤表中顯示,產品銷售的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超過了95%,直到2018年末這一比例才下降至了90%。毛利方面,2018年末,產品銷售的毛利率為31%,而服務的毛利率為54%。

仔細剖析產品銷售收入的成本組成,不難發現為了綁定KOL們,如涵的管理層作出了很多讓步。

數據來源:招股書、界面新聞研究部

以2018年度為例。銷售商品的合計收入為9.12億元,其中成本主要分為採購商品成本、存貨報廢成本以及KOL服務費三大塊成本,2018年三塊成本分別佔收入的比重為53%、5%以及11%。刨去成本之後,毛利率約為31%。換而言之,一件單品的收入中,有一半是物料成本,而KOL們的“提成”比例約為一成。

真實的GMV

如涵簽約的113位網紅中,頂級KOL共有3位,分別是張大奕、大金、莉貝琳,其共擁有3250萬位粉絲。而成長KOL以及新興KOL各有7位以及103位,分別擁有粉絲數2890萬人以及870萬人。

除了披露粉絲數,另一個GMV(網站成交金額)也值得一說。GMV是一些電子商務平台常用的一種稱呼,平時網購時會進行下單,產生的訂單中往往會包括付款訂單和未付款的訂單,而GMV統計的指標就是其二者之和。

數據顯示,頭部KOL們合計GMV約為12.2億元,與粉絲數一對比,平均客單價約為380元。成長KOL以及新興KOL的GMV分別為3.24億元以及6.67億元,平均客單價分別為112元以及76元。

但是將如涵的GMV合計與營收一對比,就會發現一些“貓膩“。以2018年財年前三季度(3月至12月)為例,其合計GMV約為22.12億元,是8.56億元收入的的2.58倍。換而言之,高速增長的GMV數據水分不小。而GMV又是投資者極為看中的一個數據。這“摻了水”的GMV,能為如涵控股帶來不少投資人。

存貨周轉率的貓膩

打開張大奕的網店“吾喜歡的衣櫥“,瀏覽了幾個寶貝後不難發現,大多數的寶貝都沒有現貨,等待的天數都超過了10個工作日,有的甚至需要等待20個工作日。

圖片來源:網絡、界面新聞研究部

這背後的原因,除了饑餓行銷之外,更加重要的卻來自於供應鏈物流。

如涵控股的運營模式,包括了“網紅+孵化器+供應鏈”三大環節。其中,網紅以及孵化器之前已經提及,即利用頭部KOL的帶貨能力進行銷售端的銷售,而孵化器正是那些新興KOL們。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則是供應鏈環節的優化。

以快消品ZARA為例。ZARA以庫存周轉、供應鏈響應速度快而著稱,包括取得存貨到銷售的整個過程,只需要30~40天。因此上新速度極快。而如涵所代表的網紅供應鏈也有類似的風格。如涵所采取的是“上新閃購+預售”,對應的正是“多款少量、快速翻單”的供應鏈模式。但是從披露的存貨周轉率數字來看,顯然並未做到ZARA那般的周轉。根據平均存貨以及銷售成本計算出的平均存貨周轉天數顯示,這一指標高達190天。換而言之,從取得存貨到銷售入账,需要接近半年的時間。而這也是如涵控股現金流不佳的主要原因。

張大奕們不是不想提早賣貨,而是沒有這個供應鏈能力進行快速賣貨,因為他們沒有能力積壓存貨。

這造成的另一個指標就是存貨報廢率。細看成本,存貨報廢成本約佔收入的5%。而這正得益於“預售“的作用。

網紅是門好生意麽?

網紅們帶貨能力雖佳,但是虧損依然。從毛利率角度其尚可盈利,但是包裝運輸費、銷售費用以及管理費用等卻決定了如涵短期內盈利艱難。

以2018年前三季度數據舉例,包裝運輸費、銷售費用以及管理費用這三項費用分別佔了毛利的35%、55%以及27%,合計佔比超過了110%。而其中,又以銷售費用為主。

招股書披露道,銷售費用主要由電子商務平台服務費、社交媒體服務費以及KOL培訓費,2018年前三季度這一費用又較2017年末有所增長。

從結果來看,網紅們僅僅養活了自己,卻並未養活公司。可見雖然如大多數人所講的如涵電商省掉了流量購買的費用,但其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去打造和維護網紅。而從這個角度,網紅帶貨並非是門好生意。

綜合來看,如涵控股的財報對外公布了一個信息:如涵控股特殊的KOL培訓體系確實造就了一部分網紅的崛起,而10%以上的“提成”也確實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但是從公司盈利的角度來看,KOL並非核心競爭力,供應鏈才是。隻側重於KOL的帶貨能力而忽視了供應鏈體系的網紅店,並非是個好的商業模式,而盈利,更是遙遙無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