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里或二次上市,戰略立意甚於融資需求

文/楊國英

阿里不缺錢,為何要在香港二次上市?

近日,有消息稱,阿里巴巴正在考慮於今年下半年二次赴港上市,籌資金額為200億美元。對此,阿里巴巴的回應則稱,對市場傳言,不予置評。

阿里赴港上市,可能性是有的。2014年阿里正式赴美上市之前,香港就曾是阿里IPO的首選之地,而現在,阿里之前因特殊股權架構未能成功赴港上市的制度障礙,在港股方面也已經徹底破除。事實上,近兩年的我國資本市場,無論是港股還是A股都愈發開放,並且顯示出了對本土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吸引力。

市場可能頗感興味的是,上市,首先是基於融資需求,而可能二次上市的阿里,明顯並不缺錢。在這一點上,阿里與很多赴港上市的新經濟公司都不同——2018年,包括小米、美團點評等諸多知名新經濟公司成功赴港上市背後,都有強烈的融資需求,而翻看阿里最新一季財報,今年一季度,阿里的業績增長依舊堪稱搶眼。

事實上,對於阿里巴巴這個以戰略見長的企業來說,阿里如果赴港上市,其戰略立意,在多個層面也都明顯甚於短期內的融資需求。

在融資這個最淺顯的層面,阿里如果說有融資需求,那也是基於長期戰略訴求的。阿里最新財報顯示,阿里第四季度(財季)收入同比增長達到51%,作為核心業務的淘寶天貓過去一財年新增超1億用戶,為品牌和商家帶來超過9000億增量生意。當下的高成長性背後,是阿里的業務慣於著眼未來5年、10年布局的戰略考量。

回到阿里二次上市的選擇上——為什麽選擇香港,也不難看出這背後的戰略立意。首先需要承認的是,對一家中國本土企業,香港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即便不考慮當下的全球經貿環境,表現也要好於大洋彼岸,對於阿里這樣一個標杆性企業,更是如此。雖然,這些年,阿里為全球熟知的不僅是其體量和業績,也是表現被冠以“中國方案”的全球價值輸出,但即便如此,鑒於海外市場與中國投資者的距離,以及海外市場本身也遠非盡善盡美的現實,海外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還是很難充分地實現在一家中國企業身上。

在國際化的意義上,香港對阿里的價值,也遠甚於對其他全球化乏力的我國新經濟公司、乃至類似體量的我國互聯網巨頭。在阿里較為突出的國際化成績背後,香港可以說是阿里國際化一個重要的戰略支點,2016年,天貓首次走出內地,在香港啟動當年的“雙11”購物狂歡節,成為國際化落地之舉,去年,菜鳥宣布將要投建的香港超級ehub,作為全球6大ehub節點之一,同樣包含著國際化的戰略立意……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一味借勢,阿里更善於開創性的謀勢。香港成為阿里業務國際化的重要戰略支點,不僅是借助香港的開放優勢,長期來看,更可能是對香港的再造,具體到香港資本市場層面,港交所去年破除阻礙當年阿里赴港IPO的制度障礙,被認為是香港資本市場25年來的最大改革,而改革之所以成形,小米、美團等企業能夠成功赴港上市,與阿里的客觀推動不無關係,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曾在一次演講中就公開表示:“前幾年沒有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個很重大的錯誤。”而此次阿里再度赴港上市的傳聞背後,是阿里之前與香港資本市場的頻繁互動,從這些互動來看,正如阿里在業務領域注重生態化的開放、協同,阿里也有意參與、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建設。

考慮到近幾年新經濟的缺失不僅令A股不再是經濟名副其實的晴雨表,其實港股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阿里對我國資本市場的正向影響以及背後的主動意識,起碼在共贏的意義上,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對香港資本市場近兩年的積極變革,阿里的首度赴港上市遇阻,現在看來是有破冰之功的。至於當下阿里再度赴港上市,感性地講,算是一個有頭有尾的圓滿結局,而一家標杆性的中國科技企業成為港股市場的壓盤石,成為眾多科技企業融資選擇的風向標,對國內資本市場的激活效應更值得期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