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貴州山區小鎮最後的村小:孩子們渴望走出大山遠行

澎湃新聞記者 喻琰

5月13日上午10點35分,貴州省黔西南州冊亨縣者告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傳出一陣孩子們模仿動物的聲音。

“小朋友,老牛哞,我們可以用二分音符來模仿。公雞的聲音喔喔喔,前短後長,可以用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組合起來模仿。”

當天,一間近40平方米的教室,30位山村少年正看著黑板上貼著彩色卡片的音符,跟著支教老師王詠梅一起感受音符的長短變化。

5月13日,在一年級的音樂課堂上,孩子們拿著音符玩“搶板凳”遊戲。 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權義 攝

山村裡的孩子們會不會跟不上課程,他們能理解我們的課程設計嗎?在出發前的志願者培訓課上,王老師與同行的14名雪域童年支教隊員同時提出了這個問題。

為了給山村的孩子們準備一節特別的音樂課,出發前,王詠梅在教案上寫下會面臨的各種突發狀況。

然而,在5月17日支教活動的最後一天,當孩子們唱起王詠梅教的歌曲《螢火蟲》,送別支教志願者時,王老師當初的擔心都轉變成了感動。這位有著31年從教經驗的音樂老師,想通過音樂課告訴者告小學的學生們“音樂無處不在,它可以讓人感受到快樂,能夠在孤獨的時候陪伴你”。

志願者們來了

者告小學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冊亨縣巧馬鎮納桃村,地處廣西、雲南、貴州交界處,兩棟教學樓常年被大山環繞,從學校出發,公路從山間穿行而過,車子要走近2個小時才能到達距離當地最近的興義市。

據者告小學郎校長介紹,學校目前有6個年級,一個年級一個班級,共有163名學生,12位老師和兩名公益組織提供的英語支教老師。校園內,6間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另外還有一間自然科學教室和電腦房、圖書角。

課程的切入點應該落在哪裡?想了很久以後,他最終確定從孩子身邊能看得見用得著的器材——磁鐵和指南針講起。

5月13日,志願者李磊磊在科學課上為孩子們講解磁鐵的故事。

與李磊磊一同擔任自然科學課程的助教老師黃子雯在支教過程中,給孩子們放了一段講解《流浪地球》的視頻。當視頻放了一分鐘不到的時候,學生質疑“地球到底能不能流浪”的反應讓她覺得亮眼。“學會質疑,學會問為什麽,這是在科學課上所需要掌握的。” 黃子雯說。

自然科學課上,黃子雯在自然科學實驗室給孩子們講解。

為了讓孩子們手繪出一張張激發想象力的幾何圖形、樹葉和家鄉的風景,上海建橋學院的學生許丁和上海師范大學的學生魯藝在來到者告小學的第一天,就連夜給孩子們製作美術素材。

本來計劃教授兩節美術課,但是到了支教活動的第三天,兩位老師感覺到當下的課程進度已經滿足不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孩子們一下課就會圍住兩位老師問“老師,你下節課什麽時候上?”“我們什麽時候上美術課?”

一位學生正在上魯藝和許丁開設的美術課《奇妙的樹葉》,這是在拓樹葉。

孩子們對於美術課程的迫切,讓兩位老師感覺意外,仔細了解後才得知,原來上個星期,學校裡唯一的美術老師臨時有任務不在,他們給學校填補了暫時空缺的美術課程。

好玩的音樂課

5月13日上午10點,一年級的孩子在教室裡跟著支教老師王詠梅一起認識音符。一同聽課學習的還有者告小學的兩名語文老師,在者告小學,音樂是由主課老師“兼任”。

黑板前,50歲的王詠梅一邊手拿著塗有彩色的音符卡,一邊重複說“這是二分音符,叮~”課堂上,30名山村少年跟著她念音符,拍手掌,感受音符的長短。

在學生駱玉梅眼中,這位50歲,留有一頭短發的王詠梅老師一上課就“熱鬧非凡,好玩極了”。王詠梅講解音符的長短、拍手打節拍時,動作誇張,講到同學們反應不過來的地方時,她會睜大眼睛,急切的等待同學們從嘴裡回答出音符的節奏。

上課“好玩熱鬧的”背後得益於王詠梅長期的教學經驗。在來支教前,王詠梅在上海金山區山陽中心小學教音樂,31年音樂教學經驗的她曾經歷過村小、隨遷打工子女小學和中心小學。

5月13日,志願者王詠梅老師給貴州冊亨縣者告小學一年級孩子帶來一堂音樂課,她讓孩子們用聲音模仿大山裡的動物。

為了讓孩子們在有限的時間裡,學會去感受音符的長短和節奏的變化,她打算從一個“二分音符”開始教學。她將準備的教案精確到每個環節中,需要與小朋友互動的問題,以及預想的孩子們會有哪些反應也寫到了教案中。

在她原先的教案中,孩子們可能會出現“亂套”,小朋友會不按照節奏來表現。但是在給一年級的孩子們講課時,到了提問環節,孩子們會把背挺得直直的,雙手放在桌子上,低頭看向桌子,就是沒人敢主動舉手的情況讓王老師頗感意外。

於是,王老師拿起手中準備的音樂器具——沙棒、蛙板、三角鐵來吸引孩子們發言。

她理解孩子們的心理,在她長期支教過的上海金山區民辦隨遷子女九陽小學, 當她看到平日考0分的小朋友站在紅鼓隊裡打鼓,比誰都自信的神情時,她認為音樂對於人的改變是非常直觀的。

7天的支教時間裡,王老師的課程安排從一個音符開始,以一首歌作為結束。在二年級的課堂上,她教會了孩子們唱《螢火蟲》。

“螢火蟲飛不停,我想和你去遠行,飛向銀河,點亮滿天的星星。”支教課程進行到最後一天,當二年級的學生在教室裡向志願者隊長李磊磊唱起這句歌詞時,李磊磊沒忍住,在教室裡哭了起來。

最後的村級完小

三年前,者告小學的校舍進行第三次翻新。翻新前,學校裡唯一的操場上有一道裂縫;翻新後,校舍修繕一新,還新增了一棟教師公寓。

“過去,我們新來的老師會說離家遠,現在住在學校裡,一定程度上也能留住師資”。者告小學郎校長說。

除了校舍翻新,者告小學目前的師資配比也是從三年前開始固定下來。變化從2014年、2015年陸續開始。郎校長說,2014年開始撤點並校,將巧馬小學和偉賢小學等總計8個教學點、6個村級完小的學生撤並到巧馬鎮中心學校。撤並後,從2016年開始,巧馬鎮的學校僅保留一所巧馬鎮中心學校,一所村小者告小學以及一個教學點板壩小學。

學生人數發生變化後,巧馬鎮開始進行教學資源整合。在巧馬鎮中心學校,配備了專門的美術課老師和體育老師,“以前鄉村小學特別缺乏英體美,撤並後,資源整合,有了這些科目的專職老師。”郎校長說。

雖然師資情況得到好轉時,但撤並後學生依然面臨家庭教育的問題。據郎校長介紹,者告小學的學生家長大部分會去往廣州、深圳等地打工,“最久的可能一年都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

之前一個月,學校裡就有一位讓語文老師韋應學頭疼的四年級學生,“孩子一個月不來學校上課,家長在外打工,最近才發現,然後微信問我,孩子在哪裡。” 面對家長的質問,韋應學也不知如何回答。在他和學校教導主任多次家訪後,最終才將這位學生勸回了課堂。

在他的觀察中,家長的思想開放程度與村裡那條324國道有關。住在國道沿線的,家長思想“普遍開放”,更多的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往興義市或冊亨縣裡去讀書。而之前分散居住在大山裡的,“比較封閉”。

渴望走出大山,去遠行的孩子

“山的那頭是什麽?”在戲曲課上,來自上海聯通的工作人員李偉問起學生,學生有的回答“不知道”,有的說“山外還是山”。

“你知道你是哪個省的嗎?”一年級的小朋友回答到“我是我媽生的”,讓他哭笑不得。

他感到著急,在原本的教學計劃中,他希望把中國的傳統戲曲引入校園,跟孩子普及黔劇知識。他認為,面前這座山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孩子們的思想。

5月17日,者告小學,志願者李偉給四年級學生帶來一堂戲曲課《花木蘭》選段,他的唱腔引來學生大笑。

這些成長在大山裡的孩子,有些與父母見面的機會有限,很少會走出大山,即便走出去了,最遠去到的地方也只是距離最近的興義市。

11歲的駱玉梅平時只有在春節期間,才能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過年後,爸媽去往深圳打工,平時的交流靠手機螢幕前的攝影頭。

她回憶起自己讀二年級時利用暑假時間去深圳看媽媽的經歷。 在她的回憶中,媽媽工作的地方有40多平方米,一共有60多個人在一起上班。從早上7點到下午5點半,駱玉梅都待在房間裡,陪著媽媽工作。

工廠裡,每當有女工問起駱玉梅在哪裡讀書,駱玉梅都會說“我來自者告小學。”可是讓駱玉梅“不開心”的是,“他們不知道者告小學在哪裡,只知道我在外婆家住,外婆帶著我。”

5月16日,者告小學的學生在進行接力比賽,小朋友脫掉自己的涼鞋奔跑。

和駱玉梅一樣,這裡的孩子渴望去外面讀書,多與外界的世界接觸。5月13日,雪域童年志願支教活動開始的第一天,當澎湃新聞副總編輯夏正玉和上海聯通副總經理李爽到困難家庭家訪時,問起兩位困難家庭的孩子今後想做什麽?兩位孩子同時說“想去讀大學”。

在與支教志願者接觸的這些天中,每當課間休息時,孩子們就會把志願老師團團圍住,抓著老師的手做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在課堂上,一些活潑主動的學生還會問“天馬行空”的問題,希望把老師難住。

5月14日,在志願者曾姝琦上的夢想課堂上,曾姝琦走到三年級學生陸堂飛的課桌前,問她“你今後想做什麽?”

陸堂飛漲紅了臉,搖搖頭。課後,她湊近澎湃新聞記者的耳朵,輕聲說“我想寫作,想了有一年了”。同樣的問題,四年級的駱玉梅卻說不上來,“爸爸說要讀到大學,我想,但我怕考不上。”

在離別時,有學生送給支教老師一封信,信中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學生寫道:“老師,你們很喜歡大山,而我們喜歡外面的世界,我也希望我以後會去遠行,去到外面的世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