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常被獎勵的孩子,表現更差?可能是你的方法錯了!

科學家庭育兒

熱點,更應貼近生活

獎勵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用得好,可以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用不好,就可能掉進自己挖的坑裡了......

前幾天,科大大的親戚們圍坐在一起,開啟了吐槽娃的模式:

「女兒很貼心地給我捶背,我就打賞了她10塊錢,從那以後,她都不忘向我伸手要小費,不給錢就湊活乾......」

「兒子喜歡畫畫,爺爺平時會拿小汽車來獎勵,漸漸地,兒子開始關心起獎勵來,家裡的小汽車都能辦個車展了......」

好心的獎勵,怎麼就讓孩子的行為跑偏了? 到底什麼樣的獎勵才是正確的?今天,科大大就來捋一捋,寶爸媽們完全可以照著做起來~過度獎勵,2大危害要知道!

① 孩子的「胃口」會越撐越大

我們經常會用獎勵的手段來刺激孩子,為什麼?因為效果立竿見影,操作簡單粗暴!

可這樣會讓孩子越來越「適應」獎勵:有獎勵的時候,會鉚足了勁,像打了雞血一樣;沒獎勵的時候,提不起勁來,像泄了氣的皮球......

甚至原來自己可以做的事,如刷牙、吃飯,也得有個「甜頭」才願意配合......

② 削弱孩子獲得快樂的能力

當我們完成大腦的預設目標時,大腦會加速分泌「快樂素」,我們就會獲得喜悅和滿足感。

外部獎勵會使大腦的預設目標發生變化:從完成刷牙、乖乖洗手、獨立吃飯等事情,轉移到獲得「棒棒糖」「可愛多」等各種獎勵。

這樣一來,如果下次沒拿到點好處,孩子可能就不會很好地體會到快樂和成就感......

看到這裡,相信有些寶爸媽就會火大:孩子有了好行為,我們還不能獎勵了?

當然不是!就像大人,適當的獎勵會讓我們工作更有乾勁!對於孩子,要警惕「德西效應」!

警惕「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召集了一些學生來解答有趣的智力題:

第一階段,所有的學生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他把學生們分為兩組,一組學生每解答一道難題,就會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另一組仍沒有獎勵;

第三階段,是無獎自由活動時間,兩組可以自主選擇是否繼續答題。

實驗結果發現,在無獎自由活動時間,得過獎勵的學生,答題興趣明顯降低;而沒有得過獎勵的學生,更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解題。

後來,很多相關的實驗得出結論:

當孩子對一件事感興趣(內在動力)時,如果不斷獎勵(外在動力),不僅不會強化,還可能會破壞孩子的興趣,這就是「德西效應」。

那麼,什麼樣的獎勵才是正確的?

正確使用獎勵,效果翻倍!

① 說清楚

不斷強化好行為將可能帶給他的好處:

「你好好收拾玩具,下次再想玩的時候,馬上就能找到了!」

「你看,玩遊戲的空間變大了,可以請小朋友到家裡玩了!」

在《媽媽是超人》裡,女兒咘咘挑食嚴重,不愛吃蔬菜,賈靜雯沒有拿出零食,而是耐心地跟她講吃菜菜的好處:長高高、變漂亮。

為了讓女兒咘咘吃蔬菜,賈靜雯使出渾身解數

對於小寶寶,這個好處最好是即時的、有必然聯繫的:

當孩子不想去洗澡,這時,如果說「你現在去洗澡,明天就獎勵你一個可愛多」,「去洗澡」和「吃可愛多」,就沒有必然聯繫了。

而如果換成「你現在去洗澡,然後我們會有更多的看書時間,今晚還可能多看一個故事呢」,可以幫助他更好地強化好行為。

② 多鼓勵

孩子最需要的,始終是大人的肯定。

比如,他能用杓子吃飯了,這件事本身就能帶給他成就感,這時,大人再用一些口頭鼓勵,他是有動力做得更好。

③ 給他驚喜

送上驚喜,也可以強化孩子的好行為。

如果孩子最近很努力,可以獎勵他高品質的陪伴:晚上多讀一個睡前故事、白天多玩一遍他喜歡的遊戲、周末去他想去的地方等;

偶爾的物質獎勵,如布娃娃、玩具車,這也是可以的。但要記住:

獎勵要和眼前的事情分開,且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拿捏不好標準的,建議慎用,如果用了,就要注意頻率。

科大大叨叨叨:

一個方法好還是壞,因人而異。

在獎勵孩子上,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太過強調物質獎勵,因為可能會傷害到他的內驅力。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