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訪“90後”袁隆平:退休對我是不存在的,現在最怕癡呆

在湖南長沙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的辦公室位於一棟樓的走廊盡頭。走出電梯,他要穿過長長的走廊。年屆90歲的他,步履依然穩健。秘書辛業芸告訴紅星新聞,“袁老仍然每天到辦公室工作”。

辦公室對面是一間接待室,正對門的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稻田照片,上面有袁隆平手書的“湖南漵浦首次畝產突破1000公斤”和簽名。

10月12日上午,這裡迎來了多家媒體的記者。場地有限,前排年輕的記者席地而坐,圍繞其中的袁隆平談興正濃。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選種育種談到今天雜交水稻已經在東南亞、非洲幫助那裡的人們增產,袁隆平顯得格外高興和健談。談挫折、談夢想、談長壽秘訣,談自己永不退休,興致來了他還不失時機地飆上一段英文。

在辦公樓的大廳裡,一塊大螢幕播放著國慶前夕在北京舉行的“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的短片。與紅星新聞記者一起走過時,他會駐足觀看,還會向身邊人介紹片中的獲獎者,“這是孫家棟”,“這是黃旭華”……

回憶起自己走上頒獎台的情景,他說:“當時總書記問我,‘研究有什麽進展?’。我說‘我們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總書記點了一下頭,這說明他很關心糧食問題。”

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

目標是有生之年每公頃產糧20噸

去北京之前,袁隆平向超級稻告了個別。從北京回來第一件事,還是要下田看。兩天前,他去了一趟廣西,也是為了超級稻。在當天的廣西桂林市灌陽縣小龍村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上,他說:“選擇灌陽作為工作站基地,主要原因是灌陽超級雜交稻和再生稻的產量非常高。”

2010年,灌陽縣引進建立袁隆平院士高產突破示範基地,推廣新品種,應用新技術,單產連續9年創廣西第一。2019年,一季超級稻加權平均畝產1005.62公斤,連續3年突破畝產1000公斤。

工作站正式運營後,將由袁隆平帶領科研團隊開展雜交水稻選育與示範推廣的研究工作,進一步擴展雜交水稻的種植區域,有效提高土地單面積產量,實現糧食增產。工作站將選育出適合當地種植的一系列雜交水稻新組合,完成畝產1200公斤的任務。

“畝產1200公斤”,這是目前階段袁隆平心心念念的目標。10天后,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的大院裡,另一塊稻田將進行田間測產驗收。“如果氣象好就可能達到畝產1200公斤也就是每公頃18噸。農業和氣候條件有關,需要很好的生態條件。如果一天到晚下雨,陽光不足就可能達不到18噸”,“我的有生之年希望試驗田能達到每公頃產糧20噸的目標,從光能利用率來講,湖南的異塵餘生按2.5%的光能利用率,這樣的異塵餘生能力最高產量可以達到22.5噸”。

年屆90歲沒想過退休

坦言最怕老年癡呆

“袁老仍然每天到辦公室工作。”袁隆平的秘書辛業芸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是什麽讓袁隆平如此高齡還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他總結的健康長壽秘訣有三個:“遺傳、運動和開朗”。“健康第一個是遺傳,要看基因是不是健康。我的母親身體非常好。上世紀80年代,90歲已經算非常長壽的。她是長壽的,所以我的遺傳基因好。第二就是我喜歡運動,我喜歡游泳,原來還天天打排球,後來偶爾打,最近不打了。第三個是開朗,不為小事斤斤計較。”

2015年卸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主任職務時,袁隆平曾表示,仍將繼續負責科研項目,並負責具體的科研工作。4年過去,記者再次提起退休的話題,他說:“我估計我沒有退休了,我身體還好。很多人退休了反而有失落感,我沒有。一退休在家裡沒事做。我只要身體好,能工作就行。”但袁隆平也坦言,隨著年齡增高他最怕的就是老年癡呆,“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癡呆,腦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還沒有癡呆”。

他講到,今年3月在海南三亞,醫院的醫生測試他有沒有老年癡呆,讓他計算95加13等於多少。“我當時一下子就算出來。醫生說,‘心算兩位數都能算出來,沒有癡呆,沒有癡呆’”。

推廣前曾試驗失敗,他說服大家

雜交水稻40多年來從中國走向世界

回憶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剛開始培育雜交水稻的情形,袁隆平會將一次失敗的經歷津津樂道。

上世紀六十年代,一些地方的饑荒,讓袁隆平內心無法平靜,對於學農業的人來說,“應該把如何提高糧食產量當成重要任務”。

在一次選種的時候,他偶然發現一棵鶴立雞群的水稻,進一步培育他發現了雜交水稻與眾不同的優勢。但當時很多人並不相信雜交水稻的優勢,他要在農科院做試驗說服大家,讓院裡支持做雜交水稻的研究。“當時我們用常規稻作對照,把雜交稻種在田裡面,種了四五分田。收獲的時候大家都來看產量,結果稻穀的產量還減產5%,稻草增產60%。於是開會有人講風涼話,說‘人要是吃草,你這個雜交水稻大有發展前途’”。

“院裡的領導問,還要不要做雜交水稻。我說:‘做!’”,袁隆平說,“我說表面上我是失敗的,本質上我是成功的。現在真正的焦點水稻有雜種優勢。增產的稻草也是它的優勢。但我們技術選擇不當,如果我們改進技術,把優勢改良到稻穀上,稻穀就可以增產。”最終院裡支持了雜交水稻的研究。

“‘優勢表現在稻草上是技術問題,但它有優勢是原則問題’,就這麽一句話我說服了大家”。

1976年雜交水稻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當時平均產量每畝1300多斤,常規稻只有400多斤。後來雜交水稻的優勢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種植雜交水稻。

袁隆平曾多次在不同的場合談過他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希望水稻不斷高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袁隆平說,今天不管是越南、孟加拉國,還是發達國家,甚至是超級大國美國。在美國60%的稻田種的是我們的雜交水稻,比他們當年的優良品質增產25%。說明雜交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在最發達的國家,雜交稻一樣的比當年的品種增產。

今天全球有稻田一億六千萬公頃,已經種植雜交水稻的有700萬公頃。雜交水稻實現了平均每公頃兩噸的增產。

如今,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袁隆平正和他的同事們免費推廣雜交水稻。“馬達加斯加常規稻的產量是每公頃2.5噸,而我們的是每公頃7噸。幫他們增產了一倍多。現在馬達加斯加有30萬公頃雜交水稻。”

在非洲的其他地區,也在積極推廣雜交水稻,談起這些,袁隆平飆起了英文:“Because China helps them to Develop hybrid rice, African countries will have bright future tomorrow.”(因為中國幫助他們發展雜交水稻,非洲國家的明天將是光明的)

袁隆平算過一筆账,如果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種雜交水稻,按照每公頃增產兩噸,全球可以增產一億六千噸糧食,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這會對全球的糧食安全和世界和平起到很大作用”。

10月12日這天,紅星新聞記者和“90後”袁隆平聊了聊他的夢想和現實。這位一直在工作的“90後”滿腦子想最多的依然還是雜交水稻。

以下為對話實錄

對話摘錄:

紅星新聞:您已90高齡,但是精神矍鑠,有什麽保持身體健康和思路敏捷的方法?有想過退休的事麽?

袁隆平:健康第一個是遺傳,要看基因是不是健康。我的母親身體非常好。上世紀80年代,90歲已經算非常長壽的。她是長壽的,所以我的遺傳基因好。第二就是我喜歡運動,我喜歡游泳,原來還天天打排球,後來偶爾打,最近不打了。第三個是開朗,不為小事斤斤計較。

對於思維訓練。醫學雜誌上講中國很多老人85歲以上就開始有不同程度的癡呆,我今年在三亞的301醫院,醫生測試我,問我95+13等於多少,我一下答出來了。醫生說,“心算兩位數都能算出來,沒有癡呆,沒有癡呆!”

我估計我沒有退休,我身體還好的話。很多人退休了反而有失落感,我沒有失落感。一退休以後沒有事做,坐在家裡?退休對我來講是不存在,只要身體好,能工作就行。現在最怕癡呆,搞研究最怕癡呆,腦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我還沒有癡呆。

紅星新聞:您認為未來雜交水稻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在哪?

袁隆平:對於雜交水稻產業化。我的兩個夢,一個禾下乘涼。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從全球來講,全球有稻田一億六千萬公頃,就是有23億多畝。現在在國外,已經種植雜交稻有700萬公頃,將近一億畝。平均每公頃增產兩噸左右。不管是印度還是越南、孟加拉國。發達國家照樣增產。最發達的國家,我們講超級大國superpower,美國60%的稻田種的是我們的雜交水稻。比他們當年的優良品質增產25%。說明雜交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在最發達的國家,雜交稻一樣的比當年的品種增產。

非洲搞得比較好的是馬達加斯加,有30萬畝了。平均每公頃產糧7噸左右,他們當地的品種每公頃2.5噸到3噸,現在增產了一倍。他們總統去年在博鼇接見我,我就講我們最高產量達到十幾噸,他們說這是天文數字,不敢想象。

近年來,有4個國家總統或總理訪問我們的研究中心。我們在很多國家推廣雜交水稻錢都不要。

紅星新聞:現在雜交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怎麽樣?

袁隆平:原來上個世紀主要解決溫飽問題,現在大家生活水準提高,老百姓不滿足吃飽,還要吃好。我們也做了戰略調整,不但讓老百姓吃飽,還要吃好。原來都說優質和高產矛盾,其實並不矛盾,沒有對抗性的矛盾。原來說優質不能高產,高產不能優質,其實只是難度大。

去年在青島,兩位日本專家,一位是日本稻米協會的副會長。日本水稻有個品種叫月光,這個品質非常好,日本人很驕傲。這種稻米在北京賣80塊錢一斤。我把我們的超級稻給他們品嚐,他們說非常好,可以和“月光”比美。

我在日本得過月光獎。“月光”畝產800市斤,我們的超級稻畝產800公斤。大面積翻了一倍。日本人很驕傲,但在水稻面前他們很佩服,他們說“你們的水稻品質不錯,產量也很高”。

紅星新聞:您多次談到您的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您也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那您對年輕人實現夢想有沒有什麽建議?

袁隆平:大家都有夢想,但是有一條:理想要高雅,不要專門向錢看。現在有些不太好的傾向,年輕人的理想是賺大錢。當然可以賺錢,但要能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我記得列支敦士登的國王說,他有很多公司,他說有一條我賺錢是為做好事的賺錢,我可以販毒、開賭場、販武器賺錢,但是我不賺。我要做好事賺錢。做好事賺錢很好。我的理想要靠做研究實現,每個人實現理想的方式不一樣。

紅星新聞:上世紀六十年代您為什麽想到研究雜交水稻?

袁隆平:當時糧食非常短缺,爆發饑荒。當時我是學農的,應該把如何提高糧食產量作為我們很重要的任務。在那個時候我們在田裡選種,很偶然的機會遇到一個鶴立雞群的水稻,長得非常好,非常大。我欣喜若狂,就把他留下來。第二年種上去,種了一千多株。結果抽穗的時候,完了。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的大小的小。沒有一株像上一代一樣好,我就非常失望,本來我的品種是要成“龍”的,結果是個“蟲”。失望之餘來了靈感,常規稻不可能這麽高高矮矮,我選的鶴立雞群的稻子是個雜交稻!是個天然雜交稻!那個時候是1962年發現的,1963年、1964年我就正式研究了。

但當時很多人看不到雜交稻的優勢。我要說服大家,說服院裡支持雜交水稻的研究。當時我們用常規稻作對照,把雜交稻種在田裡面,種了四五分田。收獲的時候大家都來看產量,結果稻穀的產量還減產5%,稻草增產60%。於是開會有人講風涼話,說“人要是吃草,你這個雜交水稻大有發展前途”。

院裡的領導問,還要不要做雜交水稻。我說:‘做!’。我說表面上我是失敗的,本質上我是成功的。現在真正的焦點水稻有雜種優勢。增產的稻草也是它的優勢。但我們技術選擇不當,如果我們改進技術,把優勢改良到稻穀上,稻穀就可以增產。最終院裡支持了雜交水稻的研究。“優勢表現在稻草上是技術問題,但它有優勢是原則問題”,就這麽一句話我說服了大家。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趙倩 發自湖南長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