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產業更新由什麽拉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蘇寧財富資訊,作者|付一夫

前不久,在網上讀到這樣一句話:“你的每一筆消費,都在影響著國家經濟發展。”

仔細想想,的確如此。得益於收入水準的持續提升與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國人的消費潛力得以逐漸爆發。在遼闊的神州大地上,每天都有無數筆交易達成,而這千千萬萬消費行為的匯總,便成為了佔GDP六成比重的消費規模。於是便有了“消費已經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這一論斷。

然而,真的是只要人們肯花錢,國民經濟就會增長嗎?恐怕答案沒有那麽簡單。

歷次消費更新都在倒逼產業更新

嚴格意義上講,消費表征的是需求端的動力,而真正推動經濟增長的力量來自供給端的生產環節,這從GDP的中文名字“國內生產總值”上即可窺見一斑。通俗點說,只有通過生產,才能不斷創造新的社會財富。

那麽消費呢?事實上,消費與生產可以視為“孿生兄弟”,二者緊密聯繫、相互依存。用總理的話來說:“企業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消費者,消費是生產最終的需求,我們所從事的一切生產,除了基本的戰略儲備外,最終都會轉化為居民的消費品。”

而消費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則體現在對生產的刺激上,尤其是來自居民的消費更新,更是不斷倒逼產業更新的中堅力量,而產業的更新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還能有效反哺居民消費。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這句話一再被驗證:

1978年開始的第一次消費更新,主要表現為食品消費比重的下降與輕工業產品比重的上升,其背後的邏輯在於居民普遍解決溫飽問題之後,不僅長期被壓抑的消費意願逐漸釋放,更是對穿著和日用消費品有了新的需求。受此影響,紡織與輕工業產品的生產被強烈拉動,相關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廣大居民家中的耐用消費品開始逐漸普及,並實現了由“老三件”向“新三件”的轉變。

1992年至1998年的第二次消費更新,人們已不再滿足於耐用消費品的品類,而是對其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居民消費熱點也開始發生變化,除了彩色電視、冰箱、洗衣機之外,錄影機、大尺寸彩色電視、冷暖冷氣機、微波爐、影碟機、攝影機以及台式電腦備受青睞。這一轉變給電子、鋼鐵、機械製造等中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帶來了強大的驅動力,進而推動了國民經濟增長。

1998年以後,受到住房制度改革等重大事件的影響,房子、車子成為了國人新一輪消費更新的主要載體。於是,國內房地產業開始繁榮,並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車企。此外,人們的物質消費得到滿足之後,精神層面的消費意識有所覺醒,具體表現為對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旅遊等方面消費需求的增加,而基於此背景,服務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消費狀況普遍發生了從有到精的改善性更新,而這也在相當程度上推動著產業結構朝著更為高級的方向演化,對於國民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消費更新賦能產業更新的內在邏輯

其實,關於產業結構更新的一般規律,在經濟學理論中可以用“配第-克拉克定理”來表述。該理論是說,在經濟開始起飛階段,一個經濟體的第一產業比重將逐步下降,第二、服務業比重將逐步上升,並以第二產業為主導。隨著經濟逐步走向成熟階段,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將同時下降,服務業比重則不斷上升,並成為新的主導產業。而這也大體上符合人們消費更新背後的需求層次變化規律——即先解決初級階段的溫飽問題與基本生活,再到精神層面的“被他人尊重”與“自我實現”。

從這個角度看,居民消費更新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產業的更新,而這背後的作用機理主要有兩個:

第一,恩格爾效應的影響。具體來說,隨著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低端產品的需求會逐漸趨於飽和,轉而青睞更高品質和更具創新性的產品(如小汽車、智能手機、服務類商品等),而這些商品的需求收入彈性是比較大的。當需求收入彈性較大的高品質、創新性商品需求量佔比越來越高時,相應的產業便佔據主導地位,其結果自然是高端製造業與高端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

第二,鮑莫爾效應的影響。按照經濟學理論,生產率水準較高的產業往往資本回報率也偏高,這將會導致資本向該產業的流入與勞動力的流出。而通常情況下,資本的邊際報酬是遠高於勞動力的,因而資本的流入會讓該產業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也進一步邁向高端化。

那麽,生產率提高的源頭是什麽呢?是來自生產部門的技術進步與來自居民部門的消費更新。對於後者來說,居民消費熱點發生變化,催生了熱點消費品的巨大需求,此時勢必需要適當的生產與之匹配。為了抓住所謂的“風口”,越來越多的廠商加入到該種消費品的生產之中,由此引發市場上更加激烈的競爭。為了從中脫穎而出,廠商不得不加大力度推動研發投入,加強管理運營,並提高創新的積極性,進而增強自身的行業競爭力。如此一來,該種消費品的生產效率大大提升,也促進了產業的更新與經濟的增長。

由此可見,居民消費更新對於產業轉型更新與國民經濟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故進一步推動消費更新、挖掘消費潛力也是勢在必行。

如何進一步推動消費與產業雙更新?

就當前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即投資、出口和消費)而言,消費對我國經濟保持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日漸凸顯,對於產業更新的賦能作用也是極為顯著。但就目前來看,居民部門的消費潛能依然沒有得到完全發揮,產業部門同樣存在一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來,受到房貸、醫療、教育等大額剛性支出的擠佔,多數居民用於其他領域消費的資金數額有限,因而他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處於“有錢不敢花”的境況之中;

二來,較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使得所佔規模更加龐大的中低收入“長尾人群”的消費擴張步伐受阻,進而抑製整體居民的消費增加;

三來,國內低端供給相對過剩,高品質商品和服務業有效供給相對不足,助長了國人消費“外流”的勢頭。

最直接的例證便是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的激增,2010年~2017年,我國跨境電商規模從1.3兆元增至7.6兆元,漲幅近五倍;而世界旅遊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遊客境外消費總額為2580億美元,位居全球榜首。這些現象的背後,是國民對境外高品質消費品的巨大需求。

也正因為如此,想要推動消費與產業的雙重更新,或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提升居民收入水準。足夠的收入是擴大消費的前提,就我國目前來看,廣大居民的收入水準普遍較低,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保障制度並不高,使得消費存在顧慮,消費意願不強。因此,我們需要著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縮小收入差距,深化稅制改革,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建立最低工資與物價聯動機制。

第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就業、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關係國計民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居民的消費預期。因此,需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減少居民後顧之憂,進而使居民消費傾向得到提高。

第三,提高生產效率與供給品質。要切實推動技術進步與生產效率提高,實現商品品質更加優化、商品品類愈加豐富以及商品價格的不斷降低。此外,政府部門還應著力構建公平競爭營商環境,推進國內消費品與國際標準對標,支持企業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實政策,強化監管,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等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