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去年提案聚焦粵港澳大灣區 158項立案

受訪者供圖

去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運營,成為連接粵港澳三地的重要交通動脈。圖為今年1月航拍的港珠澳大橋。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受訪者供圖

去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運營。圖為深圳市福田站,乘客與動感號列車合影。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廣東將頒布大灣區吸引人才稅收優惠政策;全國人大代表建議逐步取消粵港澳地區“雙牌製”通行制度

昨天,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郭衛民介紹,去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遞交了很多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提案,其中有158項被立案。

全國政協如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郭衛民表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組成了調研組,調研了粵港澳三地。全國政協還舉辦專題雙周協商座談會等,與專家學者深入討論、協商,提出一系列意見建議。

郭衛民稱,今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將以大灣區建設為主題開展小組討論,全國政協今年還將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促進大灣區內部青少年交流、創新體系機制等主題,通過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對口協商座談會,組織委員開展專題調研,開展網絡議政活動。

同日,廣東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廣東省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施工圖”和“任務書”將於近期印發。為做好廣東與港澳在規則政策方面的銜接,廣東省將在營商環境規則、科技創新政策對接、金融市場互通、民生領域對接等4方面發力。

對話

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

港珠澳大橋將實現國際先進智能化運維

2018年10月23日,55公里長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座橋連通香港、珠海和澳門,成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的一條交通紐帶。

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告訴記者,基於這座大橋,粵港澳三地不僅實現了交通的貫通,還計劃就交通智能維養與安全運營技術方面開展科研合作,為未來大型交通工程提供技術支撐。

新京報: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中令人矚目的項目,項目後續將如何體現粵港澳的合作?

蘇權科:港珠澳大橋本身就是三地合作建設的,所以圍繞這座橋的科研肯定也需要三地合作。我們將和港澳的科研機構、大學一起,研究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營和維護技術。

運維幾十公里長的跨海大橋,需要利用智能化、人工智能技術、信息技術等手段,將原來需要靠人工檢測、運維的工作,交給智能化設備實施,這樣大橋的“保健”條件會更好。

新京報:粵港澳大灣區未來要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地通過港珠澳大橋的合作,有沒有科創合作的經驗?

蘇權科:我們將建立一個廣東省政府支持的省級研發中心,即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智能維養與安全運營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目的就是打造一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平台。

這是交通基礎設施領域的一個平台,將融合三地科研力量來研究交通基礎設備的安全、智能、效率等很多問題。

香港、澳門在這方面有優勢。港澳在基礎研究領域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希望利用香港的橋梁、澳門的基礎設施和大灣區其他基礎設施的數據建立一個平台,通過大數據發現規律性,有助於智能化的實現。我們會以科技帶頭,爭取研究成果轉化後能建立產業聯盟,大概需要三五年時間。

新京報:港珠澳大橋已經建成通車,下一步還有什麽工作要做?

蘇權科:我們要重整行裝再出發,管好、用好大橋,更好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服務。我們要總結港珠澳大橋的技術成果、建設標準、管理經驗、三地合作成果,便於在大灣區推廣使用,相關技術還能用於“一帶一路”建設,希望給中國企業走出去做貢獻。

想要管好用好橋梁,用傳統的方法已經不夠了。我們可以結合最新的技術發展,利用起港澳的科研優勢和數據資源,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有所收獲。港珠澳大橋有先天優勢,必然會先走一步,先把跨海大橋的運維技術做成一個先例。我們將瞄準世界最先進的運維技術,這是我們的目標。

新京報:港珠澳大橋運維會用到哪些先進技術?

蘇權科: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以前有些工作需要爬到橋上的塔上,進行外部操作,需要把施工人員吊上塔,很不安全。我們希望未來用無人機來做這些工作,水下就用無人潛艇、無人船。

我們要總結港珠澳大橋的技術成果、建設標準、管理經驗、三地合作成果,便於在大灣區推廣使用。

相關技術還能用於‘一帶一路’建設,希望給中國企業走出去做貢獻。 ——蘇權科

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禹洲集團董事長林龍安:

可通過稅收優惠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全國人大香港代表團代表、禹洲集團董事長林龍安建議,可通過簡化稅收安排、提供稅收優惠,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

建議設立更便利的合並計稅方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公布,對於已經在大灣區工作或者準備到大灣區工作的香港居民來說,稅收安排無疑是最重要的考慮之一。”林龍安說,依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新修訂的個稅法,一個納稅年度內在內地居住累計滿183天的香港居民,會被定義為“居民個人”,需要就從內地及境外取得的收入,包括在境外取得的銀行利息、股息、買賣物業所獲取的利潤等,繳納內地個人所得稅。

未來,大灣區的交往將日益頻繁,林龍安認為,香港居民若同時繳納內地個人所得稅和香港薪俸稅,雖可以向香港稅務局申請把內地稅項部分入息豁免征稅,不過由於內地稅率比香港高,將導致香港居民負擔加重,“香港居民未必會享受到內地的福利和公共服務,要繳付此稅不太合理,也不利於推動香港居民到大灣區工作生活、加快大灣區發展,甚至帶來不利影響”。

基於此,林龍安建議,可根據相關稅法,對成為內地納稅居民的港澳同胞與內地工作無關的境外所得,豁免繳納內地的個人所得稅。這將促進大灣區兩岸三地的人員交流,有助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此外,林龍安還建議對在大灣區發展的港澳台居民在研發、創業等方面提供稅收優惠。“如今世界各國競相減稅,以較低稅率和合適稅收優惠,吸引外來投資、刺激經濟發展。大灣區如能打破繁複的報稅、繳稅安排,在‘一國兩制’下設立更便利的合並計稅方法,就能吸納港澳台各界精英。”

可逐步取消粵港澳“雙牌製”通行制度

林龍安認為,“一國兩制”保持了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和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對香港傳統優勢產業起到鞏固作用。香港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試驗場,也是獨立關稅區,內地可借助香港轉口港和稅收等方面的優勢,將內地貨物經香港出口,減少由內地直接出口的關稅。他建議,深化《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放寬教育、醫療、金融等領域外資持股比例限制,讓香港運用高端服務業的積累優勢,促進外國優質商品進入市場。

林龍安建議,大灣區內應進一步提升口岸通關能力和通關便利化水準,促進人員、物資高效便捷流動。粵港澳地區的“雙牌製”通行制度應該逐步取消,變換更加方便車輛流通的管理制度,借大灣區規劃綱要金鑰匙,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

在科技創新方面,林龍安認為,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和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基礎,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契機,可推動香港作為科創產業研發基地,而深圳作為試驗基地,其他城市作為量產基地,再通過香港出口,同時也可把研究成果出口,輸出更多服務貿易。

在林龍安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公布﹐將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內地可通過大灣區的協同作用,加強三地的科研人才流動,推動三地的科研融合,加快引進國際資本、人才、技術。

大灣區內應進一步提升口岸通關能力和通關便利化水準,促進人員、物資高效便捷流動。

粵港澳地區的‘雙牌製’通行制度應該逐步取消,變換更加方便車輛流通的管理制度,借大灣區規劃綱要金鑰匙,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 ——林龍安

焦點

廣東將印發大灣區“施工圖”和“任務書”

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出爐,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三稅區”的制度框架下,聯動廣東、香港、澳門三地,以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為發展目標,備受社會關注。

昨日,廣東省政府召開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廣東省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施工圖”和“任務書”已經形成,將於近期印發,指導廣東省落實《規劃綱要》。此外,為做好與港澳在規則政策方面的銜接,廣東省將在營商環境規則、科技創新政策對接、金融市場互通、民生領域對接等4方面發力。

到2022年基本形成世界級城市群框架

廣東省發改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葛長偉介紹,廣東省大灣區辦已牽頭組織起草了《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廣東省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施工圖和任務書。“《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已經省委、省政府審定,即將印發實施。”葛長偉說。

據悉,《實施意見》對推進大灣區建設安排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大灣區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構建起協調聯動、運作高效的大灣區建設工作機制,在規則相互銜接和資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二步,到2022年,大灣區基本形成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第三步,到2035年,大灣區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實施意見》指出了未來工作9項重點任務,包括優化提升空間發展格局、強化大灣區異塵餘生帶動作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等方面。

對照《規劃綱要》和《實施意見》,《三年行動計劃》也呼之欲出。《三年行動計劃》是廣東省推進大灣區建設的中期安排,把近中期看得比較準的、可以加快實施的重點工作分解為9個方面、共100條重點舉措。

率先推進“一國兩制三稅區”制度銜接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以及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等珠三角9市,在“一國兩制三稅區”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三地的規則銜接備受關注。

葛長偉表示,“一國兩制三稅區”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特點,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實現好規則銜接將有效促進三地優勢互補,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合作潛力。

“去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圍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特別是圍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開展了大量的調研,對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並和國家部委溝通、銜接,與港澳方面也進行了充分的銜接。”葛長偉表示。

葛長偉列舉了三地目前在規則銜接方面取得的成績,包括將企業開辦手續壓縮為設立登記、公章刻章、申領發票3個環節,開通“企業開辦一窗受理”系統,開辦企業全鏈條辦理時間壓縮到5個工作日以內;粵澳首次共同成立首期200億元的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受理港澳居民居住證申領量超過9萬張等。

葛長偉表示,下一步廣東省將在4方面發力,認真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率先深入推進“一國兩制三稅區”下制度規則銜接,加快推進由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流動型開放轉變。

將頒布大灣區吸引人才的稅收優惠政策

在營商環境規則對接方面,葛長偉表示,廣東省將全面落實國家關於放寬金融業、製造業等領域的外資準入政策,深化粵港澳在人才培養、資格互認、標準制定等服務貿易相關領域的合作;對標港澳,進一步優化大灣區內部在市場準入、產權保護、法治保障、政務服務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完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著力解決企業在開辦施工許可、聯合審圖等方面的重點難點;爭取國家支持,盡快頒布大灣區吸引境外、境內人才的稅收優惠政策。

在科技創新政策對接方面,廣東省將落實好國家允許科研儀器設備在港澳、珠三角九市異地購置使用政策;推動建立健全大灣區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共享使用的機制;深入科技創新區,以廣州南沙科技創新產業基地、珠海橫琴中醫藥產業園等平台為重點,爭取國家支持,開展便利粵港澳三地科研人員、儀器設備、生物樣品等便捷流動的政策措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