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法官品格當如蓮——讀《愛蓮說》有感

  

  

  

  人們愛蓮,並不僅僅是愛蓮花的皎潔,更喜愛、更賞識的是她的品格!

  這讓筆者想起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散文《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坦蕩的胸襟。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選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作者敘說道:“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鬥米折腰,解綬歸隱後,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獨愛菊”,顯示陶淵明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道“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這幾句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設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陶淵明是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而周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汙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的本質區別的。

  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折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人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處於汙穢的環境之中,卻纖塵不染,潔身自好,而且從“淤泥”中提煉、攝取養分,滋養自身,使自己成長壯大,長成清麗脫俗的樣子。洗濯清波,莊重而不妖冶。正如《愛蓮說》文中所言:“蓮,花之君子者也。”。清乾隆年間書法家、禦史錢南園擷取理學家名言撰聯,稱頌蓮花:“人同心,心同理,數語遂成定說;美斯愛,愛斯傳,千年猶見高風。”這不正是做人當有的品格嗎?

  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品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謾的嶔崎磊落的風范,文中作了有力的渲染。這正是這篇小文能給人的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立德修身,得君子之風;履職待人,與蓮(廉)同行。有人說,清廉是守住清貧,用文字去詮釋人間的美好;有人說,清廉是不去貪佔不屬於自己的任何東西,哪怕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還有人說,清廉是兩袖清風,為百姓鞠躬盡瘁。千百種行業,千百種人賦予了清蓮(廉)不同的解讀。但萬條細流終入海,所有的理解都在歲月當中被總結成這樣一行普通的文字:清蓮(廉)就是清清白白、蓮蓮(廉)潔潔。

  讀《愛蓮說》不禁聯想起自己的職業。蓮,因其品格高尚,所以影響深遠,清香四溢。做一名人民法官,只有一心為人民司法,公正廉潔辦案,群眾才會把你記在心裡,你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就是“亭亭淨植”。至於那些心懷不軌,想窺視利用你的人,他可以接近你,但卻不敢褻瀆、玩弄你。像蓮花一樣,你自身正,覬覦者自然不敢打你的主意;你自身不正,他人當然“可褻玩焉”。而被“褻玩”的結果,初則是“枝蔓”橫生,與不法者牽扯不斷,繼則是變“妖”,最後成為一攤“淤泥”。因此,我們當學清蓮,處於“淤泥”,但卻不染一絲微塵,反而以“淤泥”為鏡,警示自己,始終保持正直、純潔的品性。

  蓮花出於汙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與蓮(廉)同行,清蓮(廉)的魅力讓我們俯首。帶著它上路,處處風景,時時感懷,當回過頭來,腳下的路依然清晰,串串足跡驗證了我們行走的價值。一路清蓮(廉),收獲一路美麗!

  (作者:福建省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 楊懷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