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西城大爺”是如何確診的?檢測團隊:我們沒有過絲毫遲疑

是誰確診了此輪疫情的第一例患者?

面對北京連續56天無本地新增確診病例的壓力,是誰堅定地按流程上報,為北京的及時行動爭取了最寶貴的時間?是宣武醫院方艙PCR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團隊第一時間準確解讀了“西城大爺”的核酸結果。

6月26日,團隊負責人、該院檢驗科主任王培昌說:“我們沒有絲毫遲疑猶豫過。”隔著電話線,他語速平和地說:“第一例患者確診使用了兩種不同試劑,經過‘雙試劑檢測、雙靶標均陽性’後最終確診,整個檢測、上報過程符合流程。”

因為專業所以果斷

6月10日下午,家住西城區的唐先生因間斷發熱到宣武醫院發熱門診就診。按照流程,醫護人員對他進行了咽拭子采集並送檢。

當時,北京已連續56天無本地新增確診病例。“其實,之前各大醫院的檢驗團隊從未間斷對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工作。發熱門診患者、急診患者、普通門診患者及待入院患者,都要按擬似樣本對待,沒有一刻松懈。唐先生的樣本送檢並沒有特殊對待。”王培昌醫者心細,語速放慢,盡量少地使用專業術語,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一般分為樣本采集、樣本接受、信息錄入、病毒滅活、核酸提取、核酸擴增、結果審核與報告7個步驟。一批標本做下來,大約需要8個小時。

意外總喜歡突襲。

唐先生第一次報告出來了,“雙靶標陽性”的結果讓身經百戰的王培昌和同事們心裡一緊。“立刻啟動預案,進行第二種試劑複測。”宣武醫院檢驗人員思維裡沒有猜想,更沒有大概,只有按部就班地按流程操作。

王培昌回憶,雖然在這例之前,也出現過個別患者的ct值略有異常,但是並沒有出現過雙靶標均強陽性的結果。“每次有異常,都會第一時間採用第二種試劑複查。相當於換一種檢測系統,類似於驗算。”

第二輪結果依舊是“雙靶標明顯陽性”。王培昌和同事們第一時間回溯整個檢驗過程,排除汙染可能後,給出了咽拭子檢測陽性的最終結果。此時,是6月10日23時50分許。“第一時間上報。”他說,我們給出的結論是,核酸陽性患者結果可靠性為99.99%的準確率,報告錯誤的概率不到萬分之一。

6月11日,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西城區副區長繆劍虹通報,本市西城區出現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當時,王培昌和同事們已經投入到新一輪的工作中。他說:“雖然檢驗在患者就診流程中處於下遊,但通常最早發現患者的確診信息。現在來看,我們的預警起到了作用。”

“病毒前哨”一直在崗

也是從那時起,王培昌和同行們更忙了。“24小時,連軸轉”“平時下班偶爾還能運動一下,現在沒有周末和‘下班’,一到家就想攤在床上”……王培昌和同事們的話,直率實在。

作為“病毒前哨”,檢驗員也開始受到外界的關注。面對一個個拗口的實驗設備、不會拚讀的專業名詞,大家難免會問,檢驗過程中“人”發揮了多大的?

“檢驗是設備在做,這絕對是個誤會,是錯誤的。”整個採訪過程中,王培昌罕見地用了如此堅決的詞,他耐心地給出解釋,任何一套設備都要靠檢驗員提前進行性能驗證和評價,做好質量控制和驗收。對於最終數據結果的判讀,也需要很高的技術經驗積累。而且核酸檢測的全流程中,有很多危險的環節需要手工操作。比如在核酸提取加樣過程,檢驗員需要將裂解液、結合液、蛋白酶、樣本加入到盛有核酸提取試劑的96孔板,每個加樣環節都是以微升為部門,其中最小加樣量需要達到1.5微升,相當於一滴水的三十分之一。“每一次提取都是人工完成的。”

不僅如此,檢驗員的工作環境也是大家難以想象的——在標本處理區,負壓實驗室環境,全套的三級防護,一般人全副武裝靜坐十分鐘都會出現憋氣難受的狀態,更何況檢驗員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手裡要有準兒,腦子裡還要有譜,一個班七八個小時起步,有時需要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出來後連話都懶得說。“沒話,也就沒人抱怨。”王培昌開了個玩笑。他說:“大家都盡量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沒什麽特別的,這就是本職工作。”

從6月12日至6月22日0時,北京市對重點地區、重點人群累計采樣294.8萬人,累計檢測量234.2萬人。每一個樣本都要經過包括王培昌在內的檢驗人員的手。“在最短時間內篩查出所有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找到隱性感染者,是最核心、最關鍵的地方。”王培昌說,為了提速,檢測員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想盡了辦法。比如在前方采集時就使用具有病毒滅活效果的咽拭子采集管,為後續實驗室“縮短”流程。

團隊的“戰鬥力”提升也有秘方兒。王培昌說,從事新冠肺炎病毒檢測必須持PCR上崗證。宣武醫院檢驗科有15個有“證”的檢驗員,“我們團隊有3名同志曾經支援過小湯山醫院,帶回了寶貴的經驗。他們成為了這次的骨乾,一對一地帶‘徒弟’,經驗共享,技術互助,無人藏私。”

初心在方寸

還有一個常見的提速方法是“拚團”檢測——原本采集咽拭子,是一人一管,雙拭子采集,放入一個采集管;現在在低風險地區開始嘗試“三人混采”,三人一組,每個人用二根咽拭子采集棉花棒,一根放入單管,另一根放入混采管。“先檢混采管,如果是陽性,再對三個單管複查,確定到底是誰可能感染。”王培昌解釋,這種方法,直接將檢測效率提高了3倍。但是與一人一管相比,分析的敏感度會略有降低。不過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的經驗是,只要前方采集有效,對於結果影響不大。而且這種混采方式主要是用於低風險地區的快速排查,所以請大家放心。”

目前,越來越多的檢驗人員、檢測技術助推著北京核酸檢驗進入快車道,日核酸檢測能力由4萬份提升到30萬份以上,如果按規定比例進行混檢,日均可檢測100萬人以上。

除了忙碌的工作,王培昌心裡還有另一件“頭等大事兒”——檢驗員的培訓和人才儲備。“國家對於高致病性微生物實驗室有非常高的要求。生命至上和檢驗質量保證是重中之重。”他介紹, “很榮幸參與了實驗室操作標準手冊和流程制定,團隊的培訓也是我親手做的。個人的防護要時刻督導,實驗室人員安全,也是實驗數據準確安全的前提。”

對於幕後突然轉“台前”的轉變,王培昌說,檢驗在診療過程中像是“眼睛”,在臨床發現、療效評估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這次疫情防控,很多市民了解到檢驗的重要。但就檢驗員而言,其實並沒有過多的“秘密”,只是一群乾活兒按部就班的普通人。這群“普通人”不普通的一面,是仁者之心、醫者之德;面對狡猾的病毒,他們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有勇氣,有擔當,有守護家園的使命感。

如今,“西城大爺”已經從ICU轉回普通病房,王培昌和同事們依然忙碌在檢測一線。他說:“相信疫情很快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我們充分認識到了疫情防控的長期性,在人力和物力上做好長期準備。等這波疫情過去後,我們要安排人員輪休,讓大家喘口氣兒。”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