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有這樣一個病例:一位40多歲的婦女,從20多歲就開始痛經,家裡人告訴她忍忍,結了婚就好了,可結了婚還是痛經。丈夫告訴她生了孩子就好了,可生了孩子後還是痛,忍到四十多歲實在是太煩了,來醫院說:「如果痛經這個病治不好,就把子宮切除。」

這並不是誇大,據臨床統計,90%以上的女性都有過痛經的經歷。每個月的那幾天都要小心翼翼,不敢碰一點兒涼的東西,背冷發緊,連三伏天的太陽都感覺是溫柔的,身體上的不適加重了情緒上的煩躁,嚴重影響生活。

中醫治痛經,歷史久遠

中醫對於痛經的描述早在漢代《金匱要略》中就有體現:「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現者,土瓜根散煮之」說明了痛經部位和痛經是伴隨月經呈周期性發作的。

而唐朝的《千金藥方》就已經根據患者情況開具了具體的藥方:

「治月經不利,腹中滿,時痛減」用抵當湯治療。

「治月經來,繞臍痛」桃仁散治療。

「治月經往來,腹腫腰腹痛」大黃蟅(zhè )蟲丸治療。

提供了活血祛瘀三方,治療由瘀血所引起的痛經。

中醫辨證施治痛經



氣滯血瘀型

主要表現:經期腹疼痛,按壓加甚,或伴有乳肋脹痛,經量少不暢,色黑有塊,血塊下後減痛,四肢涼大便不實,舌黯暗或有瘀點,苔白,脈弦或弦澀有力。

治療: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藥方:王清任《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東加減

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枳殼,元胡,靈脂,丹皮,烏葯,香附,甘草,水煎服(或免煎顆粒),每日一劑,早晚各一次,痛經前兩天開始服用,連服三至五天。

現代婦科中的子宮內膜異位、內膜增厚,子宮腺肌症、慢性盆腔炎、婦科腫瘤、宮頸口粘連等均可參照本方辨證施治。


寒濕凝滯型

主要表現:經期小腹冷痛,得溫則緩解,經量少,色紫暗,有血塊,四肢欠溫,小便清

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脈沉緊。

治療:以散寒除濕,溫經止痛為主。

選用《醫林改錯》中的少腹逐瘀湯和溫經東加減:元胡,當歸,沒藥,川芎,肉桂,赤芍,蒲黃,五靈脂,香附,牛膝,文術,丹皮,人蔘等。

現代婦科中的慢性盆腔炎可參照此方辨證施治。


氣血虧虛型

主要表現: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色暗,質稀,量少,神疲乏力,心悸頭暈,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細或弱。

此癥狀患者需要引起注意,若治療不及時極易發展成經少或閉經。

治療:益氣養血,和中止痛。選用黃芪建中湯和聖愈東加減。

人蔘、黃芪、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茯苓、白朮、桂枝、五味子、甘草、大棗、陳皮、益母草等。


肝腎虧損型

主要表現為:經後小腹隱痛,經來色淡量少,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面色晦暗,舌苔淡薄,脈沉細。

治療:調補肝腎,養血填精。可選用《傅青主女科》的調肝東加減

當歸、白芍、山萸肉、巴戟、甘草、山藥、何首烏、枸杞子、杜仲、狗脊等。

以上四種是臨床常見證型,應當互相參考辨證施治,而不是拘泥於一證一方。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希望中醫藥能讓每個人遠離病痛!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