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單親養育如何重建家庭功能?推行離婚教育,將危害最小化

“當父母婚姻觸礁,離婚已成定局,孩子如何少受傷害?”“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不是離婚而是父母不能正確、理智地面對問題。”“30年的調解實踐中,我發現至少三分之一可以消除婚姻危機,三分之一需要磨合一段時間,還有三分之一的確不具備繼續生活下去的可能性。”“離婚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痛點,能否成為生命的轉捩點?”“孩子不是家庭的累贅,而是家庭的資源,以優勢視角看待孩子,離婚的危機就有可能轉化為家庭重整、家人重生的契機”……

在近日於北京舉行的“單親養育與家庭功能重建”研討會暨《破繭而生》新書發布會上,圍繞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田國秀與北京第十五中學教師陳盈合著的這本解讀離婚家庭青少年成長軌跡的新書,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社會學劉少傑教授、北京市門頭溝區法院楊暢法官、北京市西城區調解員協會會長劉躍新、《知心姐姐》雜誌主編祝薇、音樂美學教育專家馬駿、《父母必讀》雜誌主編惲梅等嘉賓,從不同角度聚焦“激活抗逆力”和“家庭功能重建”這一課題。

止損 從問題意識轉向資源意識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大約50%出自離異家庭。”作為從事未成年人犯罪審判工作十多年的法官,楊暢深知離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但更糟糕的是“形式完整卻關係冰冷的家庭”。

一次審理離婚案件時,有個初二女孩的話讓楊暢印象深刻:“她說‘他們早該離婚了!以前他們整天爭吵,讓我時刻提心吊膽,後來就變成了冷戰,誰也不搭理誰。我每天都不願意回到冷冰冰的家裡,他們還說為了我不離婚,這樣的家我早就不想要了。’”

經常回復小讀者來信的祝薇也認為,婚姻危機瞞不過孩子,孩子其實很早就能感覺到,而且有的孩子會用自己的方法去幹預。有個初一女孩曾向祝薇求助,說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父母從課堂上拉出來,告訴她離婚的決定,問她願意跟誰。“從天而降的打擊讓這孩子幾乎崩潰,非常憤怒地跟爸爸媽媽吼,‘你們要想離婚就把我從中間撕開,一人一半!’” 就是因為這孩子的激烈反對,後來這對父母沒有離成婚。

祝薇講的真實故事,正好印證了田國秀和陳盈通過1500多份問卷、200多例訪談得出的結論——青少年面對父母離婚時,絕不是消極被動、任人擺布,而是積極應對、有勇有謀的。田國秀特別強調說:“不要對離婚汙名化,更不要對離婚家庭的孩子抱有刻板印象,希望全社會能從正向、理性的視角看待離婚,挖掘孩子的抗逆力。”

“每年近300萬離婚家庭這個數字背後,每一個孩子的遭遇都特別讓人痛心和牽掛。”惲梅說自己第一次聽田國秀用優勢視角解讀離婚問題時,眼睛一亮:“摘掉問題視角的有色眼鏡,用優勢視角解讀孩子身上被激發出來的能量,相信不僅對單親養育的家庭有幫助,對普通家庭也很有啟發。”

“之所以要轉換視角,是因為離婚作為不可消滅的一種家庭結果,與其聚焦各種問題所引發的無力感,倒不如去挖掘潛在發展契機。”陳盈說。

“離異家庭的單親子女怎樣成長,怎樣才能獲得資源、發展自己、順利完成學業走向社會,是一個複雜而艱難的課題。”作為社會學教授,劉少傑指出從2006年以來,我們一直在搞社會建設、社會治理,但至今成效並不明顯,社會問題還在不斷爆發,而且越來越複雜。“最艱難的就是家庭面臨種種衝擊,離婚率居高不下。社會治理必須觸及單親養育的家庭功能重建這些最隱蔽的、最複雜的層面。”

抗逆 保全親子關係 激發孩子潛力

“抗逆力,就是家庭應對壓力、恢復常態並獲得健康發展的能力。”陳盈解釋這個不太為人熟知的概念時說,“每個家庭都有可能遭遇挑戰,身體生重病、工作不順利、婚姻亮紅燈等問題,不是生活的特殊態而是常態,絕大多數家庭都有能力面對危機、應對挑戰。離婚意味著家庭結構解體,但並不意味著家庭功能完全喪失,夫妻雙方仍然可以通過行動來改善孩子對離婚的認識與單親養育下的成長境遇。”

對此,楊暢認為前提是離婚後父母雙方要能夠正確處理各方面的關係。“將離婚危機轉化成孩子成長的契機,關鍵就是保全親子關係,讓孩子在單親養育中也能健康成長。”

關於保全親子關係,在法院當了30年人民調解員的劉躍新列舉了很多讓人痛心的案例:“74%的離婚案件是女方提出的,超過80%的女方堅持孩子一定要留在自己身邊。”“孩子是有生命主權的個體,但有些母親實際上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即使丈夫心中念及孩子,也無法接近孩子,有的甚至導致孩子出現精神崩潰。”

劉躍新嚴肅地指出,父母離異以後如何教育孩子,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夫妻一旦提及離婚,一定要考慮孩子,決不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不能讓孩子在失去父母合力養育的情況下扭曲地成長。

作為單親養育的親歷者,馬駿分享了自己如何鄭重其事地跟7歲的女兒談及離婚、如何和現在19歲的女兒一直是好朋友的故事,令人動容。她說:“我們分手時女兒4歲多,到現在我和她爸爸還是非常好的朋友,我從來不隔絕她和爸爸之間的交流,從不打聽他們說了什麽,有時她和她爸爸生氣,和我嘮叨,我就說‘那是你們之間的事情’。現在孩子發展得非常陽光開朗。”

具有更強的自立意識和責任感、更自信、思想開放、協調能力強、看待事物更加理性……惲梅列舉研究發現的這些離婚家庭

子女身上的特點,認為在刻板印象中人們常常忽視孩子的能量。“在一個完整的家庭系統中,孩子的心聲和父親、母親的聲音,任何一角的缺失都是遺憾的。挖掘抗逆力需要系統解讀家庭功能的重建。”

“優勢視角是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概念。離婚家庭的孩子不是怪物,不一定只是弱勢群體、風險人群、危機人群,他們最害怕的是怎麽面對同學的眼光。”祝薇希望父母打算離婚時要先給孩子做心理建設,好好溝通,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處境。“保全親子關係,和孩子一起面對生活的變化和重建,相信孩子的修複能力,幫孩子找到再次成長和啟動的力量。”

賦能 推行離婚教育 將危害最小化

“三分之一根本不需要離,三分之一需要磨合,還有三分之一我們會勸離。”劉躍新對離婚調解案例的三分法引起與會者極大的興趣,有位男士說自己忍耐了8年,感覺可能屬於第一個三分之一、又想進入第三個三分之一,因為“我想給兒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自己又有點不甘心”。

對這個在父親和丈夫的角色中糾結的提問,祝薇再次強調孩子其實非常清楚父母之間關係的質量,即使父母不挑明、也不吵架,孩子也能清楚地看出家裡誰說了算、比較霸權,誰是沒用的紙老虎,“家庭是個小社會,孩子從家庭關係中習得自己將來要做什麽樣的人,未來要找什麽樣的伴侶。所以父母有責任給孩子示範好的、健康的家庭關係,才能讓孩子以後對婚姻充滿信心。”

楊暢審理過一起她至今都很痛心的離婚案件,父母雙方都不想要孩子,把孩子留在出租屋裡,到了晚上,鄰居聯繫不上他們,只好把孩子放到了派出所。“這個6歲的男孩一個人在派出所裡待了一晚上。雖然後來母親還是把他接了回去,但這次被拋棄對他心靈的傷害,永遠也難以彌補。”

後來楊暢回訪這個家庭時,母親一直抱怨說孩子叛逆,根本不聽她的話,但是楊暢從孩子那裡聽到的卻是:“你都不要我了,你有什麽權利管我?”

“單親養育的父母需要教科書似的指導。”楊暢說基層工作特別希望得到《破繭而生》中提到的情感支持、認知調整、行為訓練、表達練習、溝通技巧、建設性互動、關係優化、能力輔導等專業幫助。

“加大離婚調解、增設婚戀課程、開展離婚救助、維護親子關係等,統稱為離婚教育。”田國秀曾指導北京市門頭溝區法院在未成年人案例審判廳裡建立了包括離婚教育的工作機制,引入人民調解員、心理谘詢師,幫助離婚父母理性處理彼此關係及親子關係,取得很好的實踐效果。

越討論,話題越延展開去——“結婚到底意味著什麽,應該怎麽維護好家庭的功能,這些婚前教育應該成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職責。”“離婚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別不把孩子當人,孩子需要一個特別認真的提前告知。”“現在的家長願意為孩子的學習、才藝買單,希望他們也願意花時間提升自己經營家庭關係的能力。”“家庭教育要回歸美好生活,單親養育也可以穩定溫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