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900萬年前的蛇長什麼樣?中國科學家發現蛇寶寶化石

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此次研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此地的琥珀距今約0.99億年。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邁克爾·考德威爾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兼石探記創始人陳睿博士等學者共同研究。

(圖註:緬甸曉蛇和對應的CT重建 攝影白明)

與其它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是極為稀有的。大多數蛇類骨骼的質地都不是很堅硬,能形成化石並保存下來非常不易。而且,此前人們也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在2016年初我們陸續發現了這些蛇類琥珀,耗費了近一年的時間來重建骨骼的三維結構。」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說,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最終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

(圖註:緬甸曉蛇的CT重建)

邢立達介紹,「我們此次發表的標本很特別,首先,這是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它的骨骼特徵很特別,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其次,這是首次發現的新生蛇,讓我們可以了解古蛇的發育;第三,新發現表明古代蛇類曾在海洋邊緣的森林中生活,也指示了該地區有著更廣泛的生態多樣性;最後,新發現對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性有著重要研究價值。」

(圖註:緬甸蛇類復原圖 繪圖劉毅)

到了晚白堊世早期,蛇類已經分布全球,南歐、非洲、北美、中東和南美都曾發現了蛇類化石。邢立達說:「琥珀蛇保存了長4.75厘米的連續顱後骨骼,包括約97枚椎骨、肋骨和部分皮膚。這97枚椎骨中的前87節加上肋骨構成了軀乾,剩餘10節構成尾部。」標本的單一椎骨非常小,軀乾椎體長約0.5毫米,尾椎長約0.35毫米。參照同時代蛇類,若標本完整,琥珀蛇的長度大約為9.5厘米。

(圖註:緬甸曉蛇復原圖 繪圖劉毅)

學者發現的另一件蛇類標本是琥珀中的蛇皮,這件標本代表了一隻大型蛇類的蛻皮,鱗片呈菱形或圓菱形,鱗片間的表皮上有深線。一些區域能看到顏色的變化,但很可能不是原來的色彩,此外還能觀察到圓形或環狀的花紋。這張蛇皮的主人體長可能可達60至70厘米,是當時緬甸琥珀森林的大型掠食者。

(圖註:琥珀中的蛇皮 攝影/Ryan C. McKellar)

總的來說,緬甸曉蛇等蛇類琥珀的發現,是人類首次在琥珀中找到蛇類,也是首次在化石記錄中發現新生蛇,其個體發生學特徵在蛇類化石中可以說是史無前例,這些琥珀為自然界最成功和最具代表性的動物群之一提供了絕佳的演化線索。

「標本的脊椎骨還有著特化的椎弧凹與椎弧凸,這是蛇類的重要特徵,這兩個結構互相鑲嵌著形成球狀窩,使得蛇的每一節脊椎骨都能牢牢的相扣,並且又能轉動靈活。」邁克爾·考德威爾教授介紹道。根據其骨學特徵,學者將這件標本命名為緬甸曉蛇。種名「myanmarensis」表明化石發現於緬甸。暗示了這條蛇的原始,此外,也與小字同音,暗示著極小的標本。

(圖注左起:邢立達,邁克爾·考德威爾,蘭德爾·尼達姆和白明)

審稿 |邢立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副教授

文章由「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