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篆隸史上的里程碑人物——鄧石如

論鄧石如的篆書隸書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後因避諱而以字行,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等,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初傑出的書法家,清碑學巨擘,他對中國書法史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篆、隸、楷書及篆刻上,鄧石如書法對清碑學運動的發展、對清中後期以來書家的創作都有很大影響。本文主要探討鄧石如篆書、隸書的藝術特色。

01

篆書參入隸意

鄧石如篆書特色之一是注入隸書寫法、筆意,這大致體現在三點:一是某些筆畫、如長橫本身就內含隸筆形象;二是行筆中的某些環節、部位以隸法過渡或替代篆法;三是寫篆過程以中鋒為主,但不乏側鋒行筆,與隸書行筆比較近似。

清 鄧石如 篆書龍虎山銘軸

關於第一點的實例在鄧石如篆書作品中隨處可見,集中於長橫畫,比如《龍虎之山篆書冊》中的“之、芷、而、靈、下”等字,它們顯然更像隸書橫筆寫法,起筆頓按而微下墜,右部的收筆加重且略含上揚之勢,整個橫畫隱含一波三折之態。

關於第二點,是指點畫連接、轉折部位或其他部位含有筆鋒轉換、提按等動作。而在這之前的規範篆法中較少使用,這類技法屬隸、楷技法,鄧石如在他的篆書中加以廣泛運用,其篆書風格因之和以前大不相同。

關於第三點,在小篆書寫中引入側鋒筆法,是具有相當膽識和巨大影響力的嘗試,為篆書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別樣情致。

後兩點,可看作鄧氏篆書技術典型特徵,是鄧氏篆書與之前書家,如王澍等篆法的差異處,也是鄧氏篆書具有新技術特色的細節體現。借其他書體技術,用合於篆書體貌與審美規律的方式注入自己的篆書創作中,給人以行筆較快、舉重若輕、隨意無礙的感覺,可謂鄧石如篆書的新、高、妙處。

02

用筆以“正”為體、以“側”為用

這裡所謂“正”與“側”既指用筆、也指不同筆法寫出的筆墨情調。就總的用筆及體勢而言,篆取“正”,隸取“側”,從小篆書法發展看,秦小篆以下,經唐李陽冰直至清初王澍等人的篆書系統,小篆用筆與體勢之“正”竟無以複加,鐵線篆令秦篆書寫近於工藝式的描畫,墨守中鋒用筆。

鄧石如的篆法改革,主要體現在用鋒使毫方面,鄧氏充分把握了正、側鋒使用的度與量。鄧石如的創造性探索當然不是憑空而來或突發奇想,他早年的小篆作品,也是地道的李陽冰、王澍式的鐵線篆法。其中晚年的篆法探索中,並未完棄“正”用“側”,而仍以“正”為本,中鋒依然是原則,但他此時的中鋒則是靈活、富含變化的,與先前圖案式的工謹乏味的中鋒法有了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持守中鋒之外,鄧氏篆法盡可能多地觸及“側”意,有時較多使用側鋒,以致許多筆畫的一側邊緣現出“鋸齒形”,有時則用隸書筆法,有時直接以側鋒切入起筆,有時在筆畫榫接前後做正、側鋒轉換,有時於折點處做筆鋒毫面的變換,即由筆鋒一面(側鋒)變為另一面(側鋒)。

如《贈肯園四體書冊》篆書部分中的“雲”字下部的“厶”,先中鋒寫一弧,至最下部換側鋒並快速向上提拉,出現了明顯的鋸齒狀邊緣。許多下引長筆以出鋒結束,並不拘泥於傳統的回鋒收筆,比如寫於1797年的《四體書冊》篆書冊之“空、下、真、聞”等字即是。這些寫法使鄧石如的篆書有了豐富的筆致和多姿的點線細節變化,也擁有了不同於以往篆書的情調。

清 鄧石如 贈肯園四體書冊(部分) 無錫博物院藏

03

小篆書寫性與藝術性的發掘

由於寫篆技術的改變,鄧石如篆書就大不同於先前的“二李”(李斯、李陽冰)式的篆法,也有異於唐宋到清代前期那種單調的鐵線、玉箸篆法。晚明清初小篆,其主要特點是筆法單一,線型板滯,缺乏活力和筆情墨性。鄧石如將“書寫性”引入篆書創作,注入隸書等用筆技巧,讓早已程式化、呆板的小篆“活”起來、生動起來,從而在縈紆盤繞中抒情寫意,創作主體的地位在篆書裡躍然而出。

鄧氏篆書線條不再是盤旋的、單調的“鐵線”,而擁有了多種情致與意韻,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點,線條有了粗細變化:一字內筆畫間粗細有差別,一畫內亦粗細有別。鄧氏並非不能寫出均勻的線條,事實上其年輕時代的篆書作品正是粗細均一的鐵線篆,後來作者有意捨棄這種缺少生氣的寫法而尋求點線之對比變化。鄧氏篆書點線一個細節特點是,不少長畫的尾部呈粗鼓形,就像渾圓的水滴凝結在枝條下端,這種尾部的突起可以說是鄧石如篆書的特徵,是其篆書點畫變化生動的體現。這種渾圓突起的筆觸也出現在起筆處,有時候甚至被誇飾。鄧篆筆畫粗細反差還表現在筆畫連接、轉折等部位,集中於“宀、冂、己”等部件上,這是由於這類部位使用了隸法、楷法所致,因而產生了筆致、粗細、鋒毫效應等方面的變化。

第二點,鄧篆書寫速度相對較快,筆畫不再一味求精細、求“到位”,許多筆畫不求平直、對稱、工穩,一些筆畫特意塑造一種波折感、澀阻感、粗樸感。其很多筆畫並不求取平直或工謹安穩,不少主橫筆並不呈水準狀,而略顯傾斜。側鋒行筆加之書寫速較快,使一些筆畫出現“鋸齒狀”——側鋒拉出所致。自如的行筆還使筆畫起伏有些斷斷續續,像“風”字中“幾”的右部、“人”之捺筆就習慣地寫為似斷又連的筆觸。鄧石如發揮了毛筆柔毫特性,是以柔毫“書寫”,而不是用“硬筆”描畫篆字,這其實是發掘了篆書的藝術性和表情功能。學習鄧石如篆書的趙之謙評價鄧篆曰:“山人篆書筆筆從隸出,其自謂不及少溫(李陽冰)當在此,然此正自越過少溫。”鄧氏自謂其篆不及少溫那是謙辭,正是一系列的藝術探索和革新,令完白“越過少溫”,成為篆書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清 鄧石如 篆書七言聯 安徽博物院藏

彩豪閑試金壺墨 青案時看玉字書

第三點,鄧石如篆書之點畫用筆豐富變化,如筆圓勢曲、筆方勢直、筆圓勢方等,不一而足。其中方筆直勢類作品堪稱對唐以下、清初以上篆書的超越,如《集三公山字畢沅書鄧氏祠堂八言聯》《篆書四讚屏》《篆書周銘橫幅》《贈華南學長篆書聯》等,即突出了方與直的特色,鄧氏這類寫法來自漢碑額、漢量權題銘、《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等方直勢篆書,鄧氏曾多次集《祀三公山碑》字,或以其意做篆,可見對這類方勢篆書的看重,鄧篆中向下拉長的引線以及單字周邊筆畫的方直形態,與漢代金銘頗類似。

縱向觀察鄧篆體勢發展變化,是由早年圓曲勢為主過渡到中晚年對直勢的專注,他晚期“方”“直”勢篆書所佔比例加大,許多立軸常常用筆“曲”而字態“方”,加上墨色濃重、筆畫較粗,頗具震撼力,如《廬山草堂記篆書屏》《庾信四讚四條屏》《贈錦堂篆書七言聯》《念宛齋匾》《荷風四言聯》等作。

清 鄧石如 贈曹儷笙四體書四條屏 安徽博物院

04

篆書寫工具及尺幅形製的拓展

鄧石如將長鋒羊毫的使用提升至一個新境界。以長鋒柔毫寫篆書,在當時而言是驚人之舉,鄧石如知難而上,以長鋒柔毫寫出錐畫沙、印印泥般力度十足的筆觸,且顯出古樸雄渾的天氣,完白之後羊毫作書更為時興。晚清屠寄評鄧完白柔毫書篆:“及完白山人起,始上窺斯翁筆妙。所用長穎,不加剪截,書成自然瘦硬。蓋五指齊力,筆鋒自正,毫端著紙,如錐畫沙。”包世臣描述了鄧石如的執筆:“山人作書,皆懸腕雙鉤,管隨指轉。”這種轉指駕馭長鋒羊毫的技術為鄧之後的包世臣、張裕釗、何紹基等眾多書家繼承,成為碑派重要書寫技術。

鄧石如大尺幅篆書作品較多,這既增大了篆書創作的藝術發揮空間,又大大強化了篆書的觀賞功能,如《上棟下宇篆書軸》《庾信四讚篆書屏》《嶺回山幽集三公山八言聯》《贈肯園四體書冊》。

清 鄧石如 篆書廬山草堂記四條屏

05

古”與“俗”的統一

鄧石如隸書取法廣博,如《華山》《衡方》《夏承》《白石神君》《史晨》《校官》《孔羨》《張遷》《受禪》《大饗》等碑,此外也不放過漢殘碑斷碣。值得注意的是,鄧隸也取法三國碑隸,這對其藝術風格有不同尋常的影響。方朔稱鄧氏隸書“由東京而趨鄴下”“隸則純乎魏之範式碑”。杜鏡吾《論鄧石如》中說“鄧石如的隸書是結胎於漢,而取力於魏的,如《黃初四石》《廬江太守範式碑》等是他得力所在。”胡炬《分析鄧隸的特點和學鄧隸的體會》一文認為鄧完白隸書汲取秦篆、漢隸、魏分以及兩晉、南北朝、隋唐隸書,是廣博融合的結果,例如他的橫畫起勢用魏隸方筆,收尾用篆法斷筆或以漢隸挑法等。鄧石如的取法使其隸書有了“古”與“俗”的特徵。

清 鄧石如 隸書冊頁

所謂“古”,因為鄧氏工於篆書,以篆入隸,這本是寫隸書極佳的技法切入點和結合點,其隸因而蒼勁渾厚、緊密堅實,一派渾樸天氣,頗顯“古意”。清人方履篯稱鄧隸“寓奇於平,囿巧於樸,因之以起意,信筆以賦形,左右不能移其位,初終不能改其步,體方而神圓,毫剛而墨柔,枯潤相生,精微莫測。”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則讚鄧隸“畫法極厚,中邊俱徹,不得以抹筆議之”。今人鄭誦先評完白隸書“筆法蒼勁渾厚,結構緊密堅實,真能集漢魏的大成,開創出自家的面貌”。清初鄭簠“以行寫隸”,憑飄逸、飛動的特色開隸書新風貌,但又受到“不古”的非議。

乾嘉以降碑學推崇樸拙、厚重、內斂,轉而追求金石斑駁之氣。鄧隸中貫注著厚重、堅實的漢隸精神,而沒有做作的顫抖筆觸或刻意模仿“斑駁感”,鄧隸是以豪邁陽剛的氣度表現漢隸精神的,所以有日本書法學者稱,碑學隸書家中,“只有鄧石如一人從分間布白直到波勢的輕重,都仿佛如漢人再世一般”

清 鄧石如 隸書四箴殘屏 安徽博物院藏

所謂“俗”,一是指鄧隸中曹魏三國隸碑風格較濃,字的某些部位還加羨畫裝飾,這些因素與其樸厚風格、篆書筆法相碰撞,因而“古”中有“俗”;二是鄧隸筆筆到位、點畫完足,講求結構均衡與點畫的爽勁遒美,士大夫文人與平頭百姓皆喜愛之,具有廣泛的閱聽人;三是鄧氏一世布衣,這身世或多或少影響到他的藝術趣味,如李剛田先生說的,鄧的藝術具有“庶民性”,“具有庶民式的審美意識”,“作品中沒有劉墉式的富貴堂皇、珠圓玉潤,也沒有揚州八怪的標新立異、狂放不羈,而是平平實實寫字刻印,自自然然去表現書法篆刻之美,”“或可說是突破了文人式的審美定式。”在這方面,鄧石如與趙之謙書,任伯年、齊白石畫有些相似,屬既“雅”又“俗”的矛盾統一體。

清 鄧石如 隸書皖口新洲詩中堂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鄧石如 隸書七言聯 安徽博物院藏

吟壇贈答追長慶 花榭壺觴繼永和

內容源自書法超市,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