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富豪們如此熱衷於把人類送上火星?

編者按馬斯克的火箭是回收“破爛”造的?貝佐斯想涉足航天是因為《星際爭霸戰》?《華盛頓郵報》首席科技記者獨家貼身採訪數年,還原航天神話細節。

本文選自《下一站 火星:馬斯克、貝佐斯和太空爭奪戰》,財經記者圈作為博集天卷合作方,獲授權發布。(文末有彩蛋,歡迎留言)

文|克里斯蒂安·達文波特,本文節選自《下一站,火星》

台灣時間2019年4月10日晚9點,黑洞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合作組織協調召開全球六地聯合新聞發布會,宣布人類首次利用一個口徑如地球大小的虛擬射電望遠鏡,在近鄰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成功捕獲世界上首張黑洞圖像。

各大媒體對於這一天文盛事非常關注,話不多說先上圖!

這張圖像的意義非同一般,它提供了黑洞存在的直接“視覺”證據,使得在強引力場下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細致研究黑洞附近的物質吸積與相對論性噴流成為可能。

作為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看起來似乎比電影中的黑洞更夢幻。跟你想象中的一樣嗎?

說實在話,和人們平時習慣見到的宇宙照片做對比,這張黑洞首張標準照有點太過寒磣模糊。

覺得有些失望的網友,也忍不住發出了善意的調侃。

但是,當我們這些圍觀群眾對人類首張黑洞圖片施展調侃技能的時候,世界上的富豪們,他們一直對探索太空、太空投資保持著持久的興趣和數以億計的燒錢投入,有的則成功把“太空夢想”的個人愛好變成了一項大生意和事業。

1

世界富豪的“太空夢想”

藍色起源由世界富豪、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一手創辦,公司成立於2000年,當時亞馬遜剛剛上市兩年,藍色起源完全由貝佐斯個人注資,可以說,藍色起源正是貝佐斯個人太空夢想的具體產物。

藍色起源的公司口號是拉丁語“Gradatim Ferociter”,翻譯過來便是循序漸進、腳踏實地,又像野獸般凶猛無情,或許這正是從事太空探索事業所需要的精神。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在談到藍色起源的相關話題時,貝佐斯表示,這是他人生中“超級重要”的項目,並且是他正在從事的最重要的工作。

他將藍色起源看作是一個長達上百年的一個長期項目,在採訪中,貝佐斯表示,在自己5歲時,就對太空探索非常感興趣,開始在這一領域進行學習和思考,他意識到,如果不進行太空探索,人類將由於能源資源的匱乏而陷入文明的停滯。

但貝佐斯的太空夢想並非太空殖民。早在1982年,年僅18歲的貝佐斯在獲得一項科學獎後接受《邁阿密先驅報》採訪時表示,他想要“在空間軌道上建造能容納200至300萬人的空間酒店、空間主題公園”,這麽做是“為了維護地球環境”。

貝佐斯說,太陽系能夠輕易提供1兆人類的能源需求,他相信,隨著太空技術的不斷發展,最終人類可以將所有重工業搬離地球,放到其他星球去,而地球僅保留人類居住和輕工業。

他堅信,根據許多太空探索機器人發回的其他星球的狀況數據,地球才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目前,藍色起源的短期目標是太空旅行,貝佐斯說,藍色起源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超過10年的研究,正在建造一支巨大的軌道航天器,這一航天器的研發也已經進行了5年,並將在2020年首次試飛。

他提出,實現太空旅行的關鍵是火箭的可回收性,這是作為未來實用性的長期考量。貝佐斯前一段時間曾表示,自己每年通過出售亞馬遜股票,向藍色起源注資10億美元。貝佐斯目前的個人財富已經超過13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為亞馬遜股票形式。

藍色起源目前已經開始宣傳其“太空旅行”計劃,在其官網上,藍色起源簡要介紹了普通人如何登上其火箭,在距離地球表面100公里以上的太空進行遊覽的過程。該過程包括在發射兩天前到達位於德克薩斯州西部的發射場,一天前進行針對性訓練,包括安全須知、艙內活動模擬、通訊、在失重環境下的操作等。

2

與Space X的“太空爭奪戰”

談到私人火箭發射公司,另一家公司的名字自然難以被忽視,那就是由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所創辦的Space X,這兩家公司在私人火箭發射領域的“明爭暗鬥”,成了關注該領域的另一大看點。

2015年11月,在藍色起源的火箭實現成功發射並回收的當天,貝佐斯的Twitter账號在凌晨3點14分發出了一條消息,宣告試驗成功。一個小時後,凌晨4點半,同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火箭發射回收試驗的SpaceX公司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便用自己的Twitter账號向貝佐斯表示祝賀。

但僅過了不到一分鐘,馬斯克又發了一條補充說明的推文,一針見血地指出,藍色起源的火箭只是飛到離地100公里左右的近地空間,而SpaceX可以飛躍到更高的距離地球3.5萬公里的軌道空間。

馬斯克的言下之意十分明顯:我的火箭比你的更大,飛的更遠,動力更強。

隨後,貝佐斯也不甘示弱,回復說,“火箭回收著陸最難的部分在於最後觸地部分。”言下之意是,我的火箭起碼穩穩地站住了,而你的最後卻倒下了。

但在藍色起源的火箭發射回收試驗成功後僅一個月,馬斯克的SpaceX的火箭也順利完成到了同樣的事情:成功發射並實現垂直下落回收。

目前,兩家公司所掌握的火箭回收技術基本已經成熟,成功率已經非常高,但他們的側重點則各有不同,在目前載重量最大的Falcon火箭於今年2月份成功發射後,Space X基本確立了在大型航天運載能力上的地位,而藍色起源則更側重於私人太空旅行的商業化。

這兩家公司同時都接手了許多來自美國政府部門的衛星發射任務,同時,兩家公司都與美國宇航局達成了多項共同研發項目的合作。早在2009年,藍色起源便獲得了來自美國宇航局的370萬美元用於“商用載人發展”計劃的資金。2011年,該公司有獲得了來自美國宇航局2200萬美元的研發資金。

3

太空商業帝國的挑戰

為什麽這些富豪如此熱衷於把人類送上火星?

因為他們希望可以重燃人們對太空的興趣,馬斯克在《華盛頓郵報》採訪中說到,“點燃人們的熱情”。他說,登陸火星將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冒險”。他還在瓜達拉哈拉的演講中表示,他的目標就是“讓不可能看起來可能,並在有生之年實現”。

除此之外,馬斯克和貝佐斯還堅定地相信人工智能會毀滅人類。

觀察周圍,智能化已經深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馬斯克認為在未來20年,駕駛人員的工作就將被人工智能所顛覆,之後,全球12%至15%的勞動力將因為人工智能而失業。

而且恐怖的未來絕不是只是失業那麽簡單。alpha master可以只根據棋盤和規則,通過自我學習就成為了有史以來最牛逼的圍棋大師。

一旦邁進強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會無法控制計算機到底學了什麽、認識到了什麽。機器可能會發展出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的思維模式,它們會毫無顧忌地滅絕人類。

所以,必須要在人工智能毀滅地球之前為人類拓展出一片殖民地,那就是火星。

但是,另一方面,火星離我們又有些遙遠。

在2008年時,維珍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就預測商業班機將於2009年開始。2012年,維珍的CEO George Whitesides又說得到2013年才開始。2008年XCOR發布了他們的太空梭設計,當時預測到2010年就能飛起來;到了2012年,又說到2013年才能飛起來。

“願望很美好,但卻沒有任何實質進展。”太空專家 Howard McCurdy 說道。

不過他也承認,有這麽多從事太空飛行的公司,以及一大幫願意為冒險買單的富人,亞軌道飛行的生意最終會興起。不過對於維珍以及其他的從事太空飛行的公司來說,仍有一些技術上的難題需要解決(最主要是減速問題,如何利用空氣動力學將每小時2600公里的速度降到能夠著陸的速度),但是他們不缺錢,並且願意嘗試。

但維珍的墜機事件仍然在不斷提醒各位吃螃蟹的人太空旅行的潛在風險:儘管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但火箭升空過程中仍有5%的幾率會失敗,對於純粹抱著娛樂心態去外太空旅遊的遊客來說,這個風險似乎太大了。

與此同時, McCurdy也表示,儘管攀登珠穆朗瑪峰有1%的死亡概率,但這並不妨礙每年仍然有1000人前往。挑戰極限的旅遊固然有風險,但並沒有使他們就因此放棄了珠穆朗瑪峰。”如果維珍以及其他的公司能夠把風險概率降到1%,那麽就會有很多人樂意前往嘗鮮。”

4

中國富豪何時加入太空探索

中國航天計劃近年取得成功有目共睹。不過目前國內航空航天工業主要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航天科工三家集團公司主導,均為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企業。目前,中國富豪更多出現在他國運營的“太空旅行”的預約名單中,而並非投資或參與太空探索的項目。

所以,儘管中國的航天工業仍有很多技術問題需要趕超,但不難預見的是,隨著工業能力的積累,轉化機制的完善,中國航天工業從元器件配套、新材料研發等下遊產業到型號研製、發射、應用維護等核心產業一定會逐漸分步驟開放,逐漸實現軍民融合。換句話說,雖然探索的旅途剛剛起步,未來我們還是有望看到大佬們創立企業或親自參與到太空探索中來。

除此之外,未來太空爭奪戰中,中國民營火箭潛能將被“喚醒”,航天混改體制也將會對航天資源的利用進行充分整合。

國家發改委2月發布的公告中提出,鼓勵外商投資商業航天產業的上下遊各領域。其中與火箭相關的投資領域包括運載火箭地面測試設備、運載火箭力學及環境實驗設備。翎客航天公司技術總監楚龍飛覺得,這將會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