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成中英:一位“新儒家”眼中的國學熱

2007年6月25~27日,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在武漢大學召開,研討中國哲學與全球文明對話。被譽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在會議期間接受了武漢晨報記者的專訪。

作者簡介:成中英,1935年出生,祖籍湖北陽新。著名哲學家、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國際中國哲學會創始會長、國際易經學會會長,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

和諧社會需要儒學作為精神寄托

晨報:您被視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您自己怎麽看這個頭銜?

成中英:新儒家的第一階段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至解放前,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和張君勱等,他們以儒學為重,對抗西方的中心主義,強調中國文化的價值和中國哲學及道德思考的重要性。第二代是以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方東美等為代表的學者,主要活躍在港台地區,主要是熊十力的學生,有一脈相傳的味道。再晚一些,就是我們這一輩,從年齡上講,以劉述先、我和杜維明等為代表。

新儒家“新”在和西方的交往及對西方的了解程度上,提出對儒學新的詮釋、對時代價值新的認識。但是我們之間的學術觀點也有不同。劉述先強調儒家的全球倫理化,杜維明強調儒家的宗教性,我強調與西方溝通、儒家管理哲學和倫理哲學的發展。

晨報:有人認為儒學中可供現代化轉化的資源不多,您卻認為儒學很實用。儒學到底有什麽用?

成中英:儒學其實就是關於“人心”的學問,它代表了人的自我反思和推己及人,以實現社會的和諧。我們現在所講的“現代化”過多地強調物質方面,其實現代化還有精神層面的含義,讓人生活更加舒適、更自由、更合理化、更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們的現代化並不完美,要建立和諧世界,就需要一套和諧化的倫理,儒學就正好充當了這一個角色。

晨報:您如何看待現在的國學熱?

成中英:已經熱到一定程度了,在北京等地很熱。國學熱跟中華民族的複興和國力的崛起有關,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發展的動力和方向,尋找能使人心靈安頓的生活方式。

晨報:歐美的一些漢學家,在不會說漢語的前提下研究中國儒家文化,他們的心態是怎麽樣的呢?

成中英:人類需要彼此溝通和了解,外國人需要了解中國人在想什麽,中國的文化是什麽樣的。國學是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漢學是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顯然國學是漢學的基礎,但是西方漢學家通常是西方中心主義視角,各種觀點很多,甚至衝突很激烈,比如在德國漢學家顧彬看來,中國現當代文學“一團漆黑”,而另外一位漢學家馬悅然卻認為中國作家有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實力。

傳統文化可進行現代包裝

晨報:武大將要開辦一個國學班,面向“社會中堅”,如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政府處級以上官員等,每月月末集中授課兩天,算下來一年只上24天課,收費2.8萬。您對這種班有什麽看法?

成中英:首先我肯定這種國學班的發展,我自己也曾經為這樣的班授課。經濟發展、社會發展需要倫理支撐,需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資源。這種國學班將成為社會的一種普遍需要,以後會更普及。當然,我不讚成國學班過分商業化,教學水準應與其收費相當。

晨報: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文化程度有限,參加這個班是不是僅僅為了鍍金?

成中英:有這種可能性,但抱著鍍金心態學習的人,也有可能在學習過程轉運站變態度,提升自己。

晨報:現在將國學引入企業培訓非常流行,於丹、易中天等學者通過《百家講壇》帶動相關書籍的熱賣……是否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蘊涵著極高的商業價值,可以進行文化產業開發?

成中英: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現代化的包裝和設計,讓傳統的價值在某些方面顯露出來,對豐富現代人的生活、加強人們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也是有幫助的。我沒有系統看過於丹講《論語》,在書店裡翻過她的書,我覺得很不錯,可謂現代人的“心靈雞湯”。我們不必從學術上苛求,因為“心得”本來就是無關學術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作者授權騰訊儒學編輯發布。

敬請關注騰訊儒學微信公眾號“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