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幾個數字帶你了解科學家座談會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偉大鬥爭中,從患者救治到疫情防控到疫苗研發,科研突破在很多領域發揮了大用場,讓我們又一次感受到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這些年,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領先世界的科技突破,但同時我們也面臨非常複雜的國際環境。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要如何加快科技創新?如何解決製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如何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科學家座談會,圍繞這些科技創新中的問題,與科學家們進行交流並做了重要講話。

“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這次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這句話評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他指出,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高鐵奔馳、北斗組網、超算“發威”、大飛機首飛……中國在很多科技領域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成為進入前25名的唯一中等收入國家。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座談會上用“四個需要”明確指出,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有著更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是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需要。”

當前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用“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這句話,對我國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認為,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周琪說:“總書記在很多場合的講話有一個共性:中國的科學應該有自己的自信,要走中國自己的道路,這個道路裡並不是拋開國際化、國際合作,而是中國應該考慮做自己的原始創新。他講過很多次,核心技術既買不來、要不來也討不來,只能自己做,今天他又講到了,實際歸根到底一句話,科學,拿來主義是最要不得的,需要踏下心來。原始創新的工作要重視,解決國家需求的要重視,解決經濟發展的要重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總經理吳曼青說:“從創新角度來看,當前最大的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是現在發展過程當中必須邁過的一道坎,第二個就是在科技創新過程當中,存在的體制機制的問題需要改革。”

那麽,怎樣才能加快解決製約科技創新發展的這些關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方向: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對屬於戰略性、需要久久為功的技術,要提前部署;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說:“從0到1的突破,這種突破不僅僅是喊口號的過程,比如說總書記提到了整合資源,國家的特點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整合有效機制,把以問題作為導向、以需求作為導向作為非常重要的出發點,去把一些關鍵問題解決掉,在這個過程中激發科技創新。”

吳曼青說:“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問題,總書記已經上升到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高度。怎麽集中力量辦大事,把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發揮出來,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個人覺得,應該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把主體作用具體化,落實、落細、落小。”

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技創新中人才的重要性。這次他又再次強調,要激發創新活力,要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還要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把教育擺在更加重要位置。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說:“總書記對人才、對基礎研究、對國際合作、國際頂尖人才的吸引,都有一系列新指示,這就是整個科學研究的基礎保障,首先要有人,要有好的機制,要自由探索,加強基礎研究,有人才保障,才有整個機制的保障。”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說:“在我看來,這些卡脖子問題的存在,最核心的問題還是人才。卡脖子技術經常是多學科、多領域協同突破,當頂尖人才比較有限、比較少的時候,某些領域缺乏頂尖人才,就會造成一個短板拖累大的集體突破項目,就像一個高樓大廈,沒有深的地基是不可能建起來的,深的地基是基礎研究,基礎研究靠人才,基礎研究和人才環環相扣。”

改革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要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要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

“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講的一番話,引發廣泛共鳴。參會代表認為,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以開放的心態、合作的行動,才能激活全球創新網絡,讓科技成果造福全人類。

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說:“可以說二三十年之前,像單行線,外國人認為他們可以幫助中國,現在是雙行線。每次我們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夥伴,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來我們實驗室,他們都說有很大的受益,所以現在都是雙贏的,都是優勢互補,現在國際合作都是平等的,不是二三十年之前的單行線。”

付巧妹說:“‘十四五規劃’過程中加強國際合作,而且主動融入到國際合作的科技體系裡,不光是吸納國內的高精尖人才,也要吸納國外的專家。”

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這樣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用“四個面向”對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說:“總書記特別講到過去他講過‘三個面向’,他說今年特意加上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覺得這個面向其實有非常大的戰略意義,不只是對國家,對世界科技的發展都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

姚檀棟說:“這次疫情發生以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整個形勢變了,對科學家的研究目標、任務也和以前有所不同。”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廣大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沒。他們在治療、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研突破,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充分肯定了這一點。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座談會上特別強調了要弘揚科學家精神,以科學家精神引領創新之路。

施一公說:“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科學家只有把自己的學識、科學研究和自己祖國命運發展連在一起才更有價值,才是科學家精神的詮釋和體現,我覺得講得淋漓盡致。”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劉若川說:“強調愛國精神,強調創新精神,總書記說科學雖然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我覺得作為科學家,平時努力從事探索性、創新性的工作,但是這些東西,跟總書記講話契合在一起,給我們精神上很大的振奮。另外還有愛國精神,可能是所有科學家共同的心聲,希望在民族複興的關鍵時刻,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實現民族複興的偉大目標。”

科技創新是我國發展的新引擎。國強民富,必須有強大科技的支撐。尤其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們更加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必須要有更強的原始創新能力,掌握更多卡脖子的技術,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把科技自主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鼓勵廣大科研人員發揚科學家精神的同時,我們也要破除製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給科學家們搭建一個施展才華的更好舞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