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口要突破2000萬!這個一線城市發力了

文|凱風

人口即未來。

近日,《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草案公示,根據規劃,到2035年,廣州將建成國際大都市,常住人口規模在2000萬人左右,按照2500萬左右管理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2018年,廣州常住人口突破1490萬人,離2000萬的人口天花板還有510萬的距離。這意味著,未來17年,廣州每年將有30萬左右的人口增長空間。

人口多了,樓市怎麽辦?

廣州提出,到2035年,新增城鎮住房200萬套以上,租賃住房佔新增住房供應量的比例不少於20%,保障房8%以上。

這意味著什麽?對於其他城市有何影響?

01

人口:京滬向左,廣深向右,二三線放開落戶

目前,全國人口超過2000萬的城市只有兩個半。

兩個是北京和上海,半個是重慶。北京、上海2018年常住人口,分別是2154萬和2423萬。重慶一市堪當一省,全域總人口超過3100萬人,但主城區人口尚未突破千萬。

在三大直轄市之外,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當屬成都、天津、廣州、深圳、武漢。2018年,成都常住人口1633萬,天津1559.6萬,廣州1490.4萬,深圳1302萬,武漢1108萬。

由於資源承載力有限,加上行政管控原因,各城市都提出了各自人口規劃目標。

面向2035年,北京提出2300萬的人口規劃目標,上海是2500萬廣州是2000萬深圳雖未公開相關規劃,但在多場合指出,常住人口將增加到1800萬人

換言之,北京、上海離各自的人口天花板僅有146萬和75萬的空間,增長空間幾乎不複存在。

而廣州離2000萬的人口目標還有510萬人的空間,深圳離1800萬的人口預期還有498萬的空間,平均每年約為30萬人,超過上海的6倍,增長空間十足。

這就決定北上廣深人口政策的懸殊。北京上海受製於人口天花板,只能主動抽疏中心城區人口,由此導致人口出現負增長。

廣深在充足的人口增長空間下,可以積極搶人,頭部玩家出手,將搶人大戰再度推向高潮。這在《終於,廣州深圳杭州忍不住了》一文中有深入分析。

事實上,廣州深圳已經連續多年霸榜搶人大戰。

2018年,廣州深圳人口增量雙雙突破40萬,位居全國所有城市最前列。過去四年,廣州常住人口增量分別達到42.06萬人、54.24萬人、45.49萬人和40.6萬人。按此速度,到2035年突破2000萬人並非難事。(參閱《全國城市人口爭奪戰:廣深霸榜,北京墊底,西安鄭州長沙躋身前十》)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規劃提出“按照2500萬左右管理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這是更為務實的態度。

由於流動人口的存在,加上統計原因,廣深實際人口遠超目前公布的常住人口,按照2500萬人配置城市公共資源,最大程度避免各種資源緊張。

從更廣闊視角來看,全國人口大勢越來越發明朗:大城市戰略重回主軌道,北京上海主動控制人口,廣州深圳躋身搶人大戰,二三線城市紛紛放開落戶,“零門檻落戶”將會遍地開花。

今年的城鎮化文件已經明確:普通大城市要“取消落戶限制”,特大城市逐步放寬落戶門檻,超大城市也將放寬積分落戶規模。這在《全面放開大城市落戶限制,哪些城市最受益?》一文中有具體分析。

這正是城鎮化下半場的人口新格局。

02

樓市:人口再增500萬,房價怎麽走?

人口增長,樓市必然受到影響。

眾所周知,人口是房價的長期之矛。一個人口持續流出的城市,不會有房地產市場的長期繁榮。而人口持續湧入的城市,至少在資產安全性上更勝一籌。

人口湧入,廣州未來總人口要突破2000萬,會不會帶動房價上漲?

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新增多少人口,而在於有無與人口增長相匹配的土地供應。這方面,廣州可謂典範。

根據規劃,2035年,廣州將新增城鎮住房200萬套以上,租賃住房佔新增住房供應量的比例不少於20%。

這意味著,未來17年,每年廣州將新增住房12萬套,其中建案規模超過8萬套。按照每戶3人的標準來看,住房增量與人口增量基本相當。

2016年-2018年,按照中原地產統計,廣州年均新房成交量為9.9萬套,而2018年不足8萬套。每年12萬的住房總供應量,同樣能滿足社會需求。

這方面,廣深可進行對比。

2018年,深圳頒布了“二次房改”文件:

到 2035 年,深圳計劃新增 170萬套住房,其中保障性住房和租賃房佔比 60%,市場建案僅佔40%。換言之,未來17年,深圳只能提供68萬套商品住宅,平均每年只有4萬套。

與廣州相比,未來17年,深圳住房總供應量少了30萬套,而市場建案供應量更是只有廣州一半,這意味著未來深圳樓市將會面臨著更大的供求壓力。

廣州為何在土地供應上如此豪氣?

一個原因是,廣州市域廣闊,發展空間較為充足,而深圳城市面積較小,土地資源開發殆盡,土地供求極其緊張。

深圳城市總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而廣州高達7434平方公里,深圳不及廣州的1/3。目前,廣州土地開發強度不到30%,而深圳接近50%,已到達警戒線。

這從土地供應成交情況就可見一斑。2018年,廣州住宅用地成交59宗,用地面積433.34萬平方米,而深圳僅成交10宗,用地面積15.86萬平方米,深圳居住用地供應量不及廣州的零頭。

廣州房價為何漲不過深圳?在產業結構、資金總量和高收入人群分布之外,這裡提供了另一個解釋。

03

城市:國家門戶,意味著什麽?

廣州的城市定位再一次提升。

根據總規,廣州的城市性質是:

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是傳統定位,由來已久。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則是既成事實,出現在這裡並無意外。

相比而言,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三個定位: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國際大都市。

在城市層級中,“國際大都市”相較“國際化城市”更進一步,比“國際大都市”更高一層的是“國際大都會”。

在大灣區中,香港則是“打造更有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廣州則是“著力建成國際大都市”,而深圳是“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這種定位差異,體現城市功能的不同。

與此相應的是,在GaWC發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名冊裡,香港、北京、上海位列Alpha+,廣州、台北位列Alpha,深圳則位列Alpha-。這一排名正是基於國際影響力而來,衡量的是城市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連通性。

深圳科創優勢獨一無二,經濟競爭力極其強勁,因而深圳被定位為“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

廣州的城市功能更為綜合,區位優勢更加突出。

既是千年古城,也是國際商貿中心;既是國家中心城市,也是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同時還是交通中心,立足華南,面向亞洲,這種背景決定了廣州作為“國家綜合性門戶”和“國際大都市”的重要定位。

04

未來:廣州大都市圈呼之欲出?

立足於國家門戶和國際大都市,廣州的發展就不會局限於自身,而要通過都市圈向大灣區乃至泛珠三角地區不斷拓展。

其一,廣州大都市圈呼之欲出。根據規劃,未來將加快廣佛同城化,推進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合作發展。這不僅需要產業互補,更需要基礎設施的同城化。(參閱《粵港澳大灣區投資指南》)

根據規劃,2035年廣州軌道交通超過2000公里,而目前總裡程為478公里,提升空間巨大。可以料想,廣州地鐵不僅將向增城從化南沙花都延伸,更會與佛山、清遠、東莞、中山建立銜接。

其二,廣州將進一步鞏固交通中心優勢,晉級為“全球重要交通樞紐”。目前,廣州擁有全國第一大的高鐵樞紐、第三大的機場和第四大的港口。

到2035年,廣州機場吞吐量達到1.2-1.4億人次,接近2018年的一倍;港口貨物吞吐量要達到7.5億噸,目前剛突破6億噸。高鐵客運量達到4億人次,相當於2018年的2.45倍。

其三,對標大灣區,廣州在新興產業上發力。汽車、石化和電子是廣州三大傳統產業,汽車和石化均遭遇一定發展瓶頸。最近幾年,廣州押注IAB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在東部、南部、北部打造三大產業集聚帶,並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

可見,廣州對自己的2035年期許頗高。人口增長到2500萬不是問題,200萬套住房的配給同樣十分務實,國家綜合性門戶和國際大都市的未來同樣值得期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