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盜版”襲擾、被“拆書”圍城,知識付費告別秘笈時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張書樂

“被盜版,即是幸運也是不幸。幸運的是你的知識真的有人樂意付費;不幸的是被便宜賣了。”老尖一邊快速的為自己的下一課內容鋪陳一句突然而至的靈感,一邊憤憤的說。

老尖的憤恨並非沒有道理。

就在日前,多個媒體曝料稱,各種知識付費課程,在一些網絡交易平台上以“比白菜還便宜的價格”叫賣,標價僅“1元”“5元”“8元”“10元”不等。

老尖第一時間去查了下自己的課程,然後憤怒了:竟然沒有被盜版,看來影響力真的是不夠啊。

如果被盜版便宜賣了又如何說?

當朋友揶揄這個糾結時,老尖則假裝很生氣的說:自然要義正言辭一番,然後也就只能一笑了之。

說完老尖笑了,可似乎在其他知識付費的內容創作者那裡,卻絲毫笑不起來。

知識付費:“明白時代的迷茫人”

知識付費和更廣義的在線教育,一如既往的前景廣闊。

據艾媒谘詢發布的《2018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白皮書》預測,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4330億元。

哪怕是頗為小眾的知識付費,同樣是艾媒的數據,顯示知識付費產業規模也在進一步擴張,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235億元。

蛋糕不小,卻不知從何處下口。

5月26日,得到App正式上線滿三周年,得到團隊在致用戶信中直言過去一年“我們對自己很不滿”。

羅振宇在成功的打造出《羅輯思維》,並進而用得到App引導出知識付費第一波風口之後,逐步成了“明白時代的迷茫人”了。

明白的是知識付費的大趨勢和得到App的小趨勢。三年時間,得到已經擁有了2963萬用戶。

迷茫的是怎麽做?羅振宇的搭檔脫不花除了提供了一個喜人的用戶數據外,也順便宣布了一個感傷的消息:得到的第一個訂閱專欄產品“李翔知識內參團隊”正式宣布解散。

一石激起千層浪,除了關於這款知識付費產品逐步用付費變免費,內容創作者持續輸出導致枯竭……儘管,隨後李翔推出一檔新付費課程《巨富之路:洛克菲勒》。

關於知識付費的未來,大家都很迷茫——老路走不下去了。

拆不完的書,怎麽就黃了

王君在知識付費領域算是一個“老人”。

他既是羅振宇的忠實聽眾,也是信徒——其實把書拆開來解讀,是一門“好+簡單”的生意。

2015年,王君還是個大學生,就接到了一個單:把商務印書館出的幾本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用最淺白的方式,概括中心思想、主要內容和提煉出幾個觀點。

很快,王君就發現,他的這個兼職,最終成為了某個熱度不錯的知識付費專欄裡的養料。

“也是個意外,正好購買了這個專欄,然後就聽到了自己‘編’的一個觀點,再仔細一聽,也就豁然開朗了。”王君說:《羅輯思維》慣用的邏輯,不就是把一本書精編成45分鐘,然後用自己的話和時髦的故事講述出來嗎。羅振宇可以,自己也可以。

將各種拆出來的書,變成一個又一個相聲裡的“包袱”,然後再用自己不標準的國語講一講,成了王君這樣拆書人的套路。

“書拆不完的,而且可以重複拆。只是看你是否能詮釋的更加巧妙。”王君自詡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但老尖對這種拆書的伴讀書童模式卻嗤之以鼻:儘管很多經典早就過了版權保護期,但這樣的拆書,也是一種盜版的行為。

“何況,被咀嚼過的經典,通過知識付費來實現‘速成’,對於真正想收獲有用知識的人來說,可能味如嚼蠟。”老尖固執的認為,每一個人對知識的理解,都可能有誤區。即使正確無誤,這種小學生中心思想式的概括,也會讓知識的感悟之美蕩然無存。

對於王君來說,這並不重要。“這只是一門生意!”

但這門生意卻越來越難做。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產品平均複購率僅為30%。王君對此的理解是,拆書人人可為,門檻太低。為爭奪眼球,拆書變得很沒底線,一些知識付費專欄要麽“奇技淫巧”、要麽就胡說八道。

“結果,所謂售賣焦慮的知識付費內容創作者,自己反而陷入到了深深地內容焦慮之中。”老尖認為,根源就在於把它當作“一門生意”。

用戶在增加,用途在“增收”?

就在知識付費的專欄作者們正在努力尋找更多“賺錢”姿勢時,知識付費的用戶群,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2016年,知乎Live上線一年,吸引用戶350萬;而在2018年,用戶數已裂變到了2.92億人之多。

在用戶暴漲的過程中,用戶的需求以及知識付費平台的主攻方向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最新的動向來自當當網創始人李國慶。在離開當當網後,李國慶在6月初放出了自己新的創業大招——早晚讀書。

李國慶對此信心滿滿,按照其介紹,該項目醞釀3年,是把知識付費和讀書結合起來的一種聽書模式。

模式上,和早前的《羅輯思維》和得到App並無二致。真正的差別在於講師團陣容。

依托李國慶的人脈,其講書團據稱包括了馮侖、周鴻禕、吳曉波、崔永元、賈平凹、於丹、黃磊等人。

在這一點上,靠自己孵化薛兆豐、李翔等講師的得到App,用北島的詩歌課和戴錦華主講的電影大師課等文藝風內容來吸引垂直用戶的豆瓣時間,完全不能與李國慶的豪華陣容不可同日而語。

但知識付費的“增收”路徑,依然沒有拓寬。

與此同時,在用戶體驗開始崩壞的大環境下,可見一斑。

據2018年下半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2005名購買過付費知識類產品的受訪者進行調查後發現,74.7%的受訪者購買了需要付費的知識類產品後,遇到過不符合預期的情況,61.6%的受訪者建議知識付費平台對內容提供者設立一定的門檻。

對於“名師”能達成的效果,業界也並不太看好,畢竟有前車之。

媒體曾報導,在某App,張大春先生主講的《細說三國》上線將近一個月,僅僅賣出了不到400份,蔣勳先生主講的《中國文學之美》上線3個多月,也僅僅賣出了500多份。

反而,在知識付費市場上,真正熱門的內容,卻是那些指導如何賺錢的“知識”。

其中不少都會在標題中對如下要點做重點突出:如何通過各種新興自媒體如頭條號、抖音等一個月內漲粉數萬或收益破萬。

這一幕,在昔日微博、微信公眾號興起時都有過類似呈現。

只不過,彼時的培訓大多在線下,而此刻可以更低門檻的在線完成。

有一點卻不容忘記,大多數此類速成網賺培訓,最後聽課者大多沒有成功,反而講師團賺的盆滿缽滿。

“現在,很多內容不過是將微博、微信字眼替換成了更時髦的平台名稱而已。”自稱是持續創業者的子涵一直喜歡在培訓上花錢:最後感覺所謂節約時間的速成,就是在浪費時間。

下次如果還有此類付費課程還學否?

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子涵猶豫了一下,斬釘截鐵的說:學,萬一有用呢。

“正版”正組織反擊

儘管知識付費前路迷茫,但被拆書與速成影響最大的新聞出版業,則在用自己的方式組織反擊。

20187月,中國出版集團旗下《三聯生活周刊》依托之前一年年備受關注的熱門封面報導“我們為什麽愛宋朝”,約請了10位學者圍繞宋朝的社會風尚、生活習俗等推出10堂同主題音頻課,一個月銷量2.8萬份,收入近300萬元,殺入當月全國知識付費課程排行榜上進入了前三名。

豆瓣的新銳欄目“青椒學院”則以青年學者為主打,推出了一系列小顆粒度,兩三小時就可以聽完的小專題,並建立了一個較為龐大的“青椒資源庫”,該資源庫覆蓋了全國50余家大專院校,200餘名年輕教師。

儘管這一計劃和出版物暫無強關聯,但其主要推動者、豆瓣副總裁、豆瓣時間總製片人姚文壇一再對外表示,該項目是受到三聯和哈佛燕京叢書系列的啟發而來。“我們想把青椒學院這個互聯網產品做成精品,並且希望做成可以傳承的東西。”

至於是紙質還是數字化載體,落到“傳承”二字之上,就具有了一種“出版”的深邃味道。

此外,姚文壇透露,豆瓣時間上的知識付費產品約24%來自於出版機構,而賣出數萬份的“爆款”課程,都是與出版機構合作推出的。“出版業對優質內容的精準把握,是其他內容生產者所難以相比的”。

“就算是拆書,出版社那些資深編輯也遠比我們更加能抓準中心思想。”王君有點恨恨的說:我們野狐禪的優勢在於身段更柔軟、插科打諢更自然;而學院派則是時間積累下無可比擬的知識沉澱。雙方都在全力學習對方的優勢,現在知識沉澱是一個更加耗時耗力的時間任務。

被羅振宇稱之為“時間的朋友”的知識付費創作者們,此刻或許正在成為知識付費風口下,第一批“得到”知識的人……

【鈦媒體作者介紹: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遊戲產業觀察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