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看待來華留學生教育?

原標題:來華留學生教育怎麽看

社會關切的並不是“要不要培養來華留學生”,而是“培養怎樣的來華留學生”和“怎樣培養來華留學生”。

近日,來華留學生教育問題成為一個社會輿論的關注點。

當前,我國要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對知華、專業合格的各國高素質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來華留學生人才不僅有熟悉本國情況的優勢,而且由於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在有些場合和環境下發揮的作用是我國自己的人才所不可替代的。同時,來華留學生仍然發揮著文化交流和友誼使者的傳統作用,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今天,要以“一帶一路”倡議為重點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支持中國企業和資本“走出去”,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要適應國家發展大勢及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使命和責任更加重大。來華留學生教育應當繼續大力發展,相信社會各界在這一點上很易達成共識。

因此,社會關切的並不是“要不要培養來華留學生”,而是“培養怎樣的來華留學生”和“怎樣培養來華留學生”。當然,輿論中有些聲音存在誤解和錯誤傾向,必須予以澄清和反對。

其一,認為我國要向某些西方國家學習在各國培養利益代言人甚至代理人的做法,以維護我國的海外利益。

這種思維嚴重背離了我國的外交理念和歷史文化傳統,陷入了西方話語窠臼之中,不僅不能發揮我國的道義和理念優勢,反而會造成各國對我國的疑慮,損害我國的對外關係和海外利益。

其二,認為我國比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水準要高,招收這些國家的留學生純屬對外援助,對我國發展並無助益。

我國要倡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必須要向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學習,將中國的經驗和各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來華留學生正是學習、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眼光隻盯著發達國家,奉發達國家的實踐和經驗為圭臬,就只能在現有國際體系中亦步亦趨,而不可能承擔起創新推動世界治理體系變革的重任。

其三,認為有些來華留學生出現學業問題、行為問題是因為懶惰等品行原因,甚至擴大化到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攻擊。

來華留學生的教育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在華學習還要面臨文化適應和教育銜接的問題,出現矛盾衝突和學業困難是難免的,這也是國際學生在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發達國家往往以標準化考試為篩選,以預科教育為銜接,以專門的入學教育、教學輔導、生活服務和社會支持為保障,積極協助國際學生完成過渡適應過程。相比之下,我國這方面的工作剛剛起步,問題難免會有。來華留學生要達到基本的學業合格要求,這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對來華留學生也不能簡單地以中國學生的等同標準來評價,更不能將必要的支持和輔助視為“超國民待遇”。我國教育向來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優良傳統,也應當推己及人,在來華留學生教育中發揚光大。

當然,結合來華留學生教育趨勢,一些地方和高校在工作思路上可以做得更好。

一些高校和地方需要理性認識國際化水準。國際化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趨勢,也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毋庸諱言,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是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途徑之一。與此同時,部分高校出現了過度強調來華留學生規模的傾向,個別高校甚至作為績效考核指標下達給基層部門。在來華留學生生源總體短缺壓力之下,降低入學標準、學業水準甚至品行要求的情況就不可避免了。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也應避免類似傾向,避免單純以規模指標來考核高校的國際化水準。

部分高校應提高來華留學生教育能力。2017年,我國有935所高校招收來華留學生,約佔全國高等學校總數的1/3,近幾年增長都達到了每年幾十所的速度。但同時,一些高校的來華留學生數量少,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管理服務效益低、效果差。有些高校僅限於安排幾位外語熟練的教師和工作人員,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不成體系,特別是專門人才缺乏,結果就是作用難以發揮。

政府要提高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統籌能力。從世界發展趨勢看,英國文化協會(BC)、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澳大利亞國際教育機構(AEI)、日本學生支援機構(JASSO)等都是國家級國際學生教育組織的代表,以政府背景或者和政府密切合作支持本國高校的海外招生和發展。與之對應,來華留學生教育要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必須由政府進行整體統籌,積極引導高校發揮辦學特色和優勢,支持和配合國家戰略。例如,要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培養沿線國家人才,僅靠高校自發地面向廣闊的沿線區域開展招生,或者面向數量眾多的“走出去”企業開展合作,顯然是不太現實的,必須要由政府來統籌。

來華留學生教育社會化支持體系有待提升。與發達國家發展趨勢對比,我國高校對來華留學生基本上是全面負責的狀態,承擔著大量超出教育範圍的管理和服務職能。在外國人社會化管理服務能力薄弱的地方,這個問題表現得更加顯著。一方面,高校不得不直接向來華留學生提供金融、住房、醫療、法律事務等協助和服務,工作負擔沉重,效果和效率還不盡如人意。另一方面,某些政府部門以管理要求的形式將職責轉嫁給沒有執法權的高校,造成了高校工作的難題。這也是高校師生和社會反映的“保姆式優待”“包庇縱容”等問題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因素。

少數高校要避免經濟利益驅動並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有些發達國家將國際學生教育作為產業來發展,成為國家和高校的重要經濟來源,其中以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為典型代表。這種基於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化理念在國內外都頗有市場,然而實踐證明,這種做法過度強調教育的商品性而忽略了公益性,不僅在跨國教育監管困難的情況下催生了無視質量、濫發文憑等問題,而且對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教育產生了衝擊,已經在國際上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反思。無論從理念還是現實考慮,我國從未將經濟收益作為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動力和目標,而是堅持立足於國家和世界發展的長遠利益,重視發揮其外交、教育、社會和文化意義。但是,現實中少數高校仍然存在錯誤認識,將來華留學生教育作為創收渠道,在經濟利益驅動下造成了盲目擴張、管理松弛、質量低劣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推動來華留學生教育提質增效、內涵發展正在逐步成為各級政府和高校的共識。教育主管部門也正在針對當前輿論關注的大多數問題,采取了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但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發展轉型需要較長的過程,需要社會各界更多地關注、參與和支持。回憶起黨中央在來華留學生教育初期即確定的工作方針:“學習上嚴格要求,認真幫助;政治上積極影響,不強加於人;生活上適當照顧,嚴肅管理。”這代表了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優良傳統,時至今日仍然閃耀著智慧光芒,對認識與解決當前的問題和挑戰仍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作者 陳強 清華大學外國留學生工作辦公室)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21日第6版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期編輯:莊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