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這個時代,男追女越來越少了?

我知道,這個題目,很容易演變成“男追女追起來太他媽累了所以懶得追”的吐槽集合。

但還是說說根源吧。

巨集觀而言,男追女的源動力是?

A 尋找配偶。

B 尋找性伴侶。

C 排遣多餘精力,追求社交娛樂。

配偶方面,2018年6月我國的官方數據:

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較低,其中結婚率最低的5個省市分別是上海、浙江、天津、江西和山東,其結婚率分別為:0.45%、0.61%、0.61%、0.62%、0.63%。

相比之下,結婚率最高的5個省份分別為貴州、安徽、西藏、青海、河南,結婚率均在0.91%以上。

大致結論是,結婚率與經濟發展水準,呈現相反的走向。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陸傑華教授的說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代際間的婚育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對年輕人而言,晚婚、不婚等現象越來越常見,社會包容度也在提高,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簡言之:不急著找配偶了,所以男追女就少了。

性伴侶方面,中國的數據不太好找,美國方面,VICE有個數據:

千禧一代的性伴侶數字比上個世代,大概下降了25%。

原因可以有很多,我覺得一個重大原因是,互聯網時代改變了我們的交際與娛樂方式。

我大一時,學校網絡比較差。宿舍樓裡的男生也比較喜歡朝女生宿舍樓那邊張望。

大二時搬了宿舍,網絡狀況大為改觀。宿舍樓裡的男生將時間集中在遊戲與蒼井、松島、愛田、小泉等諸位老師身上了——那就基本不往女生宿舍樓那裡轉了。

就像日本許多宅男不找女朋友似的,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性欲,而是因為發達的互聯網與技術產品鏈,在分流他們的精力與社交需求。

眾所周知,常處於賢者模式的男生,最懶得找伴侶。

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又在無限提高男女生的審美閾值。在我父母那時代,大家所見有限,隔壁廠的姑娘面容白淨、樓下的哪個妹子臉上帶酒窩,辦公室的小哥哥個子高挑,就讓人看得入眼了。而這個時代,滿社交網絡都是精修打光如夢似幻的美男美女:對日常追求的接受度,自然下去了。

所以咯:

以前,為了婚姻、性欲與社交,男生追求女生。

現在,婚姻不那麽著急,性欲與社交娛樂又有其他方式紓解。

這三大原動力既然沒了,男生追女生的,自然就少了:

這是根源。

最後一點:當男生實際去追求女生時,也很容易產生一種認知誤差。

我父母那時代,追求伴侶是很形式化的:寫信、送禮物、打毛衣、一起去逛公園看電影。肯不肯的,得花點時間見分曉。

我自己那時代,互聯網聊天、寫郵件、送禮物、請看電影、請吃飯、一起玩兒。有沒有下文,還得看。

這一代年輕人,不太一樣:網上聊幾句,彼此的態度大致也已明了。

聖人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如果將男女之欲與飲食做對比,很容易發現:這些年,大家吃東西都在講求效率快速,外賣越來越多,坐下來吃兩小時飯的越來越少。

同理,對待感情,大家也都希望減少儀式化——但這點上,男女有認知差異。

相對而言,許多女孩子期望男生還是如上一代那樣,很儀式化地送禮物請吃飯,這才算追求;但許多男生會覺得,甜言蜜語撩幾句已經算是追求了,如果得不到期待的下文,何必還要費盡心思?

所以經常有女生抱怨“男生怎麽追一半不追了”,而男生感歎“他媽的追了半天也沒反應!”這就是所謂期待落差:男生覺得自己追過了卻沒得到反饋,女生覺得男生沒認真追自己,雙方都覺得對方的反饋沒達到自己的期望值,於是行百裡者半九十。

這也不奇怪:在本時代,一切講究儀式化的行為,所謂“慢下來”,都在成為奢侈品。少了求偶的緊迫性,多了其他分心的管道,一切又在快速去儀式化,最後呈現出來的現象,就是“男生追女生少了”這個客觀現象,那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