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觀看鳥類,識別植物,大自然成教育課堂

7月14日凌晨5點多,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元門鄉羅帥村,天空泛起一抹魚肚白。從北京來的“自然之翼”夏令營觀鳥組已經開始行動,孩子們背著望遠鏡、相機,揣著水果、牛奶等食物,早早地進入山林中。“啾啾!啾啾!”“咕咕!咕咕!”人煙稀少的山林,可不是個寂寞的世界。仰頭一望,樹枝時不時在搖曳,是小鳥兒跳躍穿梭,愜意地曬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

“大山雀、白頭鵯、太陽鳥……”孩子們端著望遠鏡、相機朝樹上端詳,發現了目標喜不自禁,又不敢大聲嚇跑鳥兒,只能壓低聲音喃喃自語,哢嚓哢嚓地拍照片。“鳥兒喜歡在早晨出來,為什麽呢?因為山上夜晚露水重,好多鳥兒早上喜歡先飛到空曠地方的樹上,先曬曬太陽。”隨行的老師,耐心地向孩子們解釋。

自然教育,是近年來風靡全球的一種教育方式。每到寒暑假期,很多孩子走進叢林原野,高山海洋,把大自然當成課堂,探索大自然的奧妙,在老師和當地護林員組成的“導遊團”帶領下,探索、觀察大自然,開展如探索熱帶雨林、監測鳥類、夜間觀察兩棲爬行動物、尋找昆蟲和人文社區調查等課題。

2017年,經過兩次預考察與調研,由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市北達資源中學組成的“自然之翼”野外實踐活動將地址選在了鸚哥嶺。帶隊老師倪一農介紹,“自然之翼”實際上屬於學校的一門對青少年進行自然教育和科學教育的校本選修課程,希望能引領學生投身到自然環境中,觀察自然、感悟自然,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和敬畏。

倪一農說,“自然之翼”目前已經和高黎貢山、秦嶺、鸚哥嶺等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實踐基地合作關係,每年有超過200名學生報名參加冬夏令營實踐活動。選擇實踐基地主要看中保護區是否與“自然之翼”有著相同的生態觀念,只有在相同價值觀念的基礎上,雙方才能一拍即合,順利開展各項實踐活動。

7月14日,樂東黎族自治縣萬衝中學初二學生吉玉夢在自然筆記首頁上寫下三個問題:“植物是怎麽溝通的?植物有感知能力嗎?植物有沒有記憶力?”經過四天的野外實踐學習,吉玉夢覺得自己的這三個問題終於有了一些解釋,“原來植物也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和作息,這真的讓我覺得很驚訝!大自然真是美妙神奇!”

“含羞草、益智、野生菠蘿蜜、飛機草、煙鬥柯……”在鸚哥嶺的山腳下,來自“自然之翼”夏令營植物組的李浩然,數著自己一個上午認識的植物。“我最喜歡的是含羞草,花朵那麽小,葉子綿細,輕輕一點就害羞地閉上葉子,這是恰如其名。”

對於鸚哥嶺保護區而言,早已在保護區成立之初就已經開始探索自然教育宣傳。鸚哥嶺保護區社區宣傳科科長周薇說,鸚哥嶺保護區橫跨5個市縣,周邊有7個鄉鎮,108個自然村,居住著18000多人,都是黎族苗族百姓。“我們一開始是希望從孩子開始,讓他們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近年來,鸚哥嶺保護區從動植物科學教育開始,逐步建立起大學生實踐基地、中小學生實踐基地。

2017年,鸚哥嶺保護區入選為全國第一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目前,鸚哥嶺保護區在鸚哥嘴管理分站建立了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中小學生可以提前預約研學課程。基地老師帶領學生探訪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體驗黎族、苗族文化,以保護區為自然教育基地,並希望能帶動並輻射周邊村莊可持續經濟項目的發展。

“自然教育,也是生命教育。我們希望不僅僅是讓孩子們認知自然萬物,還希望他們通過自然獲知到,生命與生命之間休戚相關。”“自然之翼”夏令營的帶隊老師張繼達說,當下在城市中、學校裡生活的孩子長期被禁錮在校園裡、教室裡學習課本知識,孩子們不僅從生活上遠離大自然,更從情感上疏遠了大自然,不少孩子甚至畏懼大自然,逃避大自然,這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會產生極大的負面作用。

如今,社區交流活動也是鸚哥嶺保護區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從城市裡來的孩子們走入村莊,與當地村民、孩子交談,了解到鄉村發展的現狀,並參與到當地社區建設中去。張繼達介紹,2017年,“自然之翼”還動員學校裡的孩子捐獻圖書,給元門鄉紅茂村委會建一個鄉村圖書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