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如何教育已成皇族的兒子?

洪武十八年(1385)開始,雖然執掌大明帝國已經二十來年,當權力與榮耀漸漸失去誘惑之時,兩鬢花白的朱元璋越來越想念自己的故鄉,於是叫人安排把二十戶老鄉請到皇宮,暢敘鄉情。

雖然幾天下來,一群“賈姥姥”們大開眼界也大飽口福,卻一時難以吃消,有的老鄉竟然因此病倒了。朱元璋知道後非常著急,特意下發旨意說:“鳳陽親鄰二十家,老的們路途遙遠,江河雨雪不便,今後不必來了。”

從始至終,朱元璋對老鄉可謂情深義重,故鄉的一草一木,對於朱元璋來說比任何地方都要親切。雖然故鄉給他的記憶大部分都是饑餓、仇恨,但安土重遷的思想下,故鄉依舊可貴。

在他自立吳王時,朱元璋在高強度的軍事戰鬥之餘,抽出時間也要回鄉去看看,這次回鄉,朱元璋看到了故鄉的情況依舊沒有改變,加之天下動蕩,百姓更加貧困,他所能做的就是給每位鄉親分點糧,分點錢,最後告訴二十戶老鄉別種地了,乾脆幫他看守祖。

明朝建立後,曾經的苦難甚至變成朱元璋惦念老鄉的主要原因,他害怕那裡的鄉親繼續重複過去的苦難。

稱帝後雖然“聖心思念帝鄉,欲久居鳳陽”,並且建造了規模巨集大的都城,最終卻因為所謂“下了鎮物”的“厭勝法”而廢棄將此作為都城的計劃。

他甚至將自己的故鄉當做教育兒子們的基地,在派兒子回鄉掃墓時,反覆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兒子生長富貴,習慣安逸享受,這次回老家就是要你了解家鄉實際情況,知道祖宗苦難,訪求父老,向他們問我起兵時的精力,要記在心裡,以知我創業不易。”

這種無形的鄉愁化作了屢屢春風,瞬息吹遍了大明帝國的每個角落,讓農民們倍感溫暖。

除了大力發展經濟振興,開展最大規模移民,讓他們盡可能恢復生產的同時,就是大力減免農業稅,興修水利,讓農民能夠得到切實福利。在農民眼裡,朱元璋是最心疼農民的皇帝,是大明王朝農民的代言人。

而朱元璋的代名詞也是:“朕本農夫,深知民間疾苦”、“朕本農夫,深知稼牆艱難。”

作為農民代言人,作為大明帝國向農民最高的承諾是改變貪官汙吏過分壓榨,為此他發動了一次次疾風暴雨般的霹靂手段,以確保不再發生元朝時期的那種官吏殘害百姓的事情。

朱元璋經常說:“朕經常想起寒微之時,不斷遇到兵荒馬亂,經常靠野菜充饑,今天雖然當了皇帝,富有天下,卻未嘗一日忘記過去。”他規定:“凡地方發生水旱災害,地方官不作為的,叫老百姓來申訴,我將對官員處以極刑。”

正是因為朱元璋對農民生活的高度理解和同情,其真實的鄉愁贏得了當時明代農民百姓的普遍好感。

史料來源:《明史》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