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心儀大學提前錄取,這個女生的秘訣竟然是“固執”二字?

看點:

美國大學提前申請已經基本結束,不少同學就在這個階段拿到了自己心儀的offer。我們的實習生女孩Lami就如願拿到了全美公認排名第一傳媒學院西北大學Medill學院的錄取通知書。Lami是如何獲得招生官的青睞?她又會給出怎樣的申請建議?外灘君和lami聊了聊她的申請經驗以及背後家庭給予的支持。

文丨張楠 編輯丨李臻

今年夏天,我們編輯部來了一位特別的實習生,叫Lami。雖是名高中生,但做起工作來毫不含糊,跟我們交流選題時也表現得落落大方、有條有理。短短實習期間,Lami參與了父親節專題的影片拍攝,還寫了篇

《麻省理工畢業演講:Facebook首席運營官告誡孩子,做樂觀主義者擁抱不確定》。

最近,得知Lami如願拿到了西北大學Medill學院(Medill School of Journalism, Media,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簡稱Medill)的Offer。趁著Lami回上海的這兩天,外灘君抓住她聊了聊。

故事要從Lami拿到offer的學校說起。在2019年美國U.S.News綜合大學排名第10的西北大學,共有6個學院,這其中,最出色的就要屬Medill了。作為全美公認排名第一的傳媒學院,Medill傳媒學院畢業了眾多知名記者和政治活動家,還出了38位普立茲獎獲得者。

西北大學以嚴格錄取出名,近幾年中國大學生錄取率更是低至不足1%,位列美國錄取率最低的學校之一。而王牌學院Medill每年錄取的華人基本不超過5人。

而成為被Medill垂青的幸運兒,對於“別人家的孩子” Lami來說,卻並不是一個焦灼的過程,似乎更多了幾分水到渠成的味道。Lami自己也說,她目標明確,直奔主題,招生官應該“挑不出什麽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Lami的各項成績——學校GPA 4.0+,SAT 1580分(滿分1600分),托福117分(滿分120分)。這些亮眼的數字,實在是很難讓招生官不去留意了。

而除了優異的成績,Lami的文體活動也非常豐富,從小學習鋼琴的她,進入高中後又學起了電吉他,還加入了學校的搖滾樂團,做主唱和吉他手。之前就有花滑基礎,在美高又打起了冰球,經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

此外,Lami的課外活動也相當豐富,在學校,她擔任學校校報主編,還為校外的一家女權雜誌社寫稿。九年級暑假,她曾在上海一家博物館實習,並參與執行和策劃了一次捐書的活動。今年夏天,她還先後在「外灘教育」和「澎湃新聞」兩家公司實習,並且發布了自己的文章。

在這樣一份漂亮的履歷之後,對於Lami為什麽能夠贏得西北大學招生官的青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如何做到這一切呢?Lami一直說自己其實沒有怎麽規劃,如果非要給出一條建議,那就是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從說服父母同意自己去讀美高,到堅持以Medill作為自己的目標,Lami一直表現得相當有主見。但說到這些,Lami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著說,“我比較固執吧,就是喜歡的事情,一定要去做的。”

1. 把興趣做到極致

今年夏天,Lami在十一年級暑假回到上海,參加了《留學吧!少年》的節目錄製。節目給這個已經為申請Medill的女孩給出的標簽是“普立茲獎,我來了”。或許這個標簽裡更多的是少年理想的意氣風發,但Lami對於做新聞的熱情和期待也給了這句口號十足的底氣。

而這些,最根本的源頭,還是這個女孩對於讀書和寫作的熱愛。

從小就喜歡讀和寫的Lami很早就有了自己的部落格,小時候會用來寫遊記,寫影評,每個月都至少會更新一次。“今年比較忙,就會放一些學校上課的論文,總歸是有內容的。”

近兩年,Lami還在國內外各種網站和出版物上發表過幾篇短篇小說,也開始為《作家文摘》、女權主義雜誌和實習的報紙撰寫一些新聞和學術文章。

談到升本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麽,Lami也認為“關鍵在於全部的努力要朝一個方向走”。Lami說, “比如,我喜歡寫作,所以我的活動,我贏得的獎項,學校選課都是往這一方面走的,這樣,學校也挑不出什麽問題來。”

申請美本時,招生官希望看到的,是學生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做了哪些努力和嘗試。“當然在前期,多嘗試和發展是很好的。但是越往後,越要集中向一個方向走,包括學校選課,做活動,一會兒做數學科學類的,一會兒做英語,這樣東一下西一下的並不好。”

2. 堅持興趣需要更多的努力

但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不意味著更輕鬆,恰恰相反,正因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

Lami就讀的Brooks School是一所寄宿製私立高中,二十四小時封閉製管理的學校讓Lami不能像走讀學校的學生那樣去參加一些校外的活動,但學校裡的活動也有夠忙的了。

作為校報主編,Lami的課余時間,除了做作業,就基本上都忙著校報的工作。“像我們校報是沒有學校管理的,也就是自己找時間去聯繫別人,做採訪這些。而且我們的校報是和其他八所美國寄宿高中一起發布的,所以說,還要跟其他學校聯繫。”

這些都是很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工作,但Lami說,“因為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所以累也開心的。”

而這一點在Lami的選科上也有體現。由於AP課程的選科自由度很大,不少學生在選擇之前都會了解一些攻略,哪些比較好修學分,哪些容易得高分。Lami說,其實這種情況,在美高也會有。“比如我今年選的藝術史,在我們學校是很難很難的一門歷史課,很少人會選,我們班上就只有四個人選了這門課。”

但相比於為了分數而選一門更容易的課程,Lami還是覺得,修一門自己喜歡的課更重要。“可是這四個人都是特別喜歡歷史和藝術的,所以說,雖然分數可能沒有人家常規課的好,但我們還是覺得學到了很多。而且我覺得,如果你喜歡一門課,你就會去用心地讀,上課也會感興趣,成績也不會差的。”

關於這個問題,Lami也給了學弟學妹們一個小提示,“其實這一點也不完全只是為了追求興趣,對申請大學也是有好處的。”Lami介紹說,“美國大學看你的GPA,也是要看你的選科的,他們會把你的選科和你所在學校提供的所有課程作比對,然後看看跟你申請大學的專業是不是匹配。”

3. 從興趣中找到理想

到了美國之後,Lami發現,在這個她原以為釋放自由的國度,種族歧視、男女不平等等現象比比皆是。“即使在學校裡也存在著美國人對中國人有偏見,以及富有的學生對社會經濟分布的無知等現象。 ”

觀察和思考了這些問題,Lami想從事新聞行業的心愈發強烈。這個小女孩“我理想中的新聞,是能揭開社會上的黑暗,然後帶著大家去尋找正義。”

十一年級的時候,作為學校的交換生,Lami去到了摩洛哥。“我申請做交換生的時候,就是很想去看看,在一個穆斯林國家,女性是怎樣的狀況。”

“我也知道像很多人說做新聞,一定要平等,就是你寫什麽東西都不能有偏見,可是我覺得作為人來說,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大家的背景不同,經驗也不一樣,所以報社裡最主要的還是調查,你應該代表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替他們發聲,替他們博弈。”

來自家庭的培養和支持

Lami的故事裡,少有的教育機會,自身的努力和奮進,還有一點不可或缺的就是,家裡人一直以來的培養和支持。關於這一點,和很多牛娃慣常講的“散養”不同,Lami清醒又客觀地說,高中這幾年,來自父母最大的支持可能是心理上的,但整個成長過程中對於家庭氛圍和父母培養的受益,對她也是非常重要的。

1. 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

外公是教對外漢語的大學教授,家裡堆滿了書,在那樣的家庭氛圍下,小時候的Lami就喜歡和外公一起看書。“外公的書我看不懂,我就帶我自己的書過去。外公在哪裡看書,我就在旁邊看書。”

大量的閱讀之後,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寫,Lami回憶說,自己最開始寫東西,就是在讀完了《哈利波特》一整套原版書之後開始嘗試寫一些童話。

“而且爸爸媽媽也一直很重視培養我的閱讀和寫作。”Lami講,小學三年級才進入國際學校的她,那時候英語並不算好,回到家,爸爸媽媽就會給她聽一些有聲讀物。“有時候看一本書,也是全家一起看,看完我們一起聽有聲讀物。出去旅遊,在車上、飛機上,都在聽。”

說到旅遊,Lami說,寫遊記最開始就是媽媽要求寫的,寫完了,媽媽都會看,然後給出一些反饋,哪裡寫的好,哪裡寫得不好。“後來我用英文寫了,剛開始基礎一點的她還可以看得懂,後來的複雜了她就看不懂了。我會翻譯過來,再給她看。”

2. 給予肯定和鼓勵挑戰

比起在上中國際部初中幾年的時間,在Brooks School的這幾年,Lami要面對的壓力更大,學術成績、文體活動,還有一個小留學生在異國求學的辛苦,所以她每天都會給家裡打電話。

“我覺得也不一定要媽媽說什麽,陪我聊聊天,偶爾能跟媽媽訴訴苦,就挺好的。”回憶起每天跟媽媽打電話的經歷,Lami笑著說,“其實有時候媽媽也會嫌煩的。”

但更多的時候,Lami的媽媽會耐心聽聽女兒的煩惱和壓力,“覺得壓力很大的時候,就一直哭。然後媽媽就會說,‘考美高的孩子那麽多,你能考上就已經很棒啦’,心裡會覺得安慰。”

除了鼓勵,爸爸媽有時候也會鼓勵Lami去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像參加節目錄製,其實我就很抵觸,因為我很怕上鏡。”

但爸爸媽媽覺得這樣一次難得的體驗能夠讓Lami得到鍛煉,不管是口頭表達能力,還是這種臨場的應變能力。最後,在父母的鼓勵下,Lami決定挑戰一下。“的確是一次比較與眾不同的經驗,對我的成長也有幫助。”

3. 尊重孩子的真實意願

其實,Lami的想法和決定不總是和爸爸媽媽對她的期望一致。比如,當年決定去讀美高的想法,一開始就遭到了全家的反對。

“但我想好了,就是很想去。為了說服他們,我自己做了一個PPT,把我覺得很好的美高列出來,然後把查到的資料放上去,告訴他們這幾所學校為什麽好,哪裡吸引我。”

原本以為Lami只是說著玩兒的父母這才意識到,孩子這是來真的。爸爸媽媽擔心孩子小小年紀就去美國讀書,Lami又是真心想去體驗那裡的教育,最後達成的協定是,如果能考上,那就去。

“因為考美高很難嘛,所以我猜他們當時應該是覺得,我也不一定能考上吧。”Lami笑著回憶說,“但我考上啦!”

Lami說,自己有了和爸爸媽媽不一致的想法,他們儘管不讚成,會說出他們自己的考慮,但最後還是會尊重她自己的決定。而這種情況在Lami今年申請大學時同樣存在。做貿易工作的爸爸曾一直建議Lami學習科學或者經濟這樣更主流,未來就業前景更好的專業。

外灘君問Lami,最後如何說服了父母。Lami想了想說,“我覺得我應該還沒有說服他們吧,爸爸媽媽覺得,Medill的整合行銷專業也蠻好的,我以後說不定會跟著同學就轉去學那個啦。”最後,Lami調皮地笑,“但我還是覺得,我應該不會變。”

申請美本Tips

B=外灘教育 L=Lami

B:關於如何選擇學校,有什麽建議?

L: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徹底地了解一所學校。你要去了解這所學校,是不是真正符合你的需求?和你的性格是不是很匹配?你是不是真的喜歡這所學校?這個很重要,我覺得如果你不喜歡這所學校,這所學校基本也不太會喜歡你。不要只看名次,畢竟是要花四年時間生活讀書的地方,不要隨便選選就報了。

管道有很多,可以去學校的官網看看,訪校,參加他們的夏校,有機會的話還可以跟校友聊一聊他們當時在學校裡的生活。

B:整個過程中,你覺得自己最打動招生官的是什麽?

L:除了成績,我覺得應該是文書,真實、熱情是最重要的。

文書有三篇,一篇主文書,我就很真實地寫了自己對新聞的一些想法,可能這打動了招生官。第二篇是為什麽選擇這所學校,我從十年級參加了他們的夏校,就開始了解這所學校,所以原因也很充分。第三篇寫活動,我就寫了今年夏天去《外灘教育》和《澎湃新聞》實習,碰到了哪些故事。都是我很喜歡的事,所以我覺得寫出來也是自然的、打動人的。

所以,關於文書的建議,就是要遵從內心,why school 不要泛泛而談,要針對個別學校,讓招生官感覺到你是真心喜歡。還有,主文書要早早開始做頭腦風暴。

B:關於面試呢?有哪些注意事項?

L:面試要提前到,等招生官的時候不要看手機,面試時一定要自信,就算緊張也要裝自信。過程其實就是聊天,多講一點文書中沒有提到的,展現自己的多樣性。

保持自然、真實。他們問的問題,要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去回答,而不要去猜他們希望你怎麽回答。

其實做活動、寫文書也是這樣。如果是那些自己不喜歡、被逼著做的活動,寫出來是不自然的,招生官也感受得到,你不是真正喜歡,所以說那些做了也沒用的。

Lami的書單推薦

《麥田裡的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

推薦理由:這是一本能夠讓你思考的一本書,我看的時候感覺內心可以和主人公對話,所以我反反覆複看了好幾遍。

《了不起的蓋茨比》

(The Great Gatsby)

推薦理由:文筆特別好,對於人物的刻畫特別細膩,也是我會反覆看的書。

《夜晚馬戲團》

(The night circus)

推薦理由:文筆不錯的一本現代小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