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曾經那麽火的公共事業管理,如今本科專業撤銷榜第一

文/俞楊

曾經大紅大紫,如今大幅撤銷,不少本科專業踏上囧途,引發圍觀。

近五年來,公共事業管理高居本科專業撤銷榜榜首,且數量逐年遞增。高校壯士斷腕,在學科規模上主動瘦身,不再貪大求全。

專業的另一端是就業。國務院今年發文指出,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要及時減少、撤銷。

公共事業管理,或許只是開局。

有增有減

高校專業鼓勵動態調整,並非一成不變。

根據今年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共有235所高校撤銷了518個專業點。公共事業管理是撤銷最多的專業點

拉長時間來看,縱覽近五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在2016-2020年被撤銷的本科專業名單中,根據軟科統計,公共事業管理仍高居榜首,且數量逐年遞增

公共管理類專業也曾大紅大紫,如今只是拉回到良性的軌道上。

90年代中國興起建設綜合性大學的熱潮,一時間名頭好聽的管理類專業倉促上馬,最典型的如公共管理類。從2000年到2017年,中國開辦公共管理類專業的院校數量,幾乎翻了10倍。

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大浪淘沙,高校專業的此消彼長最終會滑向一個平衡點。

2019年度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即顯示,對於經管類等布點較多的專業,從嚴控制。29所高校申請增設相關專業,僅批準增設了1個工商管理、3個會計學、4個旅遊管理專業布點。

高校專業有增有減,撤銷亦屬於常態,否則專業臃腫,反過來阻礙高校發展。

學科交叉是當下潮流,一些不利於跨學科專業融合的單一功能專業,比如公共事業管理,就得瘦身。“雙一流”計劃實施後,高校建設不再貪大求全,在學科建設上主動做減法。

清華大學教授史靜寰指出,高校專業的調整是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常態現象,不撤銷專業最後遭淘汰,才是更大的問題。

日前國務院發布《關於印發“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的通知》,提到優化高校學科專業布局,及時減少、撤銷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

教育部發布的《關於開展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也要求,高校主管部門要避免同一區域(領域)大量重複設置“過熱”專業,做好專業布局結構宏觀調控。

供需拉鋸

高校爭相舉辦的專業,如果人才培養超過了社會需求,就成了人才市場上的過剩專業。

公共事業管理的就業方向顯示,學生畢業後可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管理機構和其它社會中介組織從事管理工作。

然而不少畢業生在發問,誰的事業需要我去管理?除了畢業後考公考研,不少轉專業失敗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會選擇考教師資格證去當老師,或者跟社會學、中文系的同學競聘人力、文秘等工作。

早在201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整理近兩年全國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共有15個,公共事業管理名列其中

根據《光明日報》報導,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職位需求,2019年比2018年下降了31%,2020年比2019年又下降了37%

國內公共事業管理需求不旺,他國不見得。領英提供的《高校校友觀察:中國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研究與展望2020》顯示,U10(十所“雙一流”)畢業生在中美兩國就業熱門行業前十位中,出現了另一國未上榜的行業,中國是教育和房地產行業,美國為非營利性和公共管理行業。

公共事業管理行業出現在前十位,因為美國在社會服務與管理方面有行業優勢,為中國U10畢業生就業選擇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無論如何,基於我國的現實條件,高校專業建設還是得堅持需求導向,把按社會需求辦專業作為前提條件,調減公共事業管理勢在必行。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指出,高校專業發展的“小邏輯”,必須服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高校專業設置的第一準則是社會需求。

只不過,社會需求預測確實是公認的難題,高校專業建設往往滯後於市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雷慶指出,社會需求多樣、變化很快,跟著需求調整辦學專業是跟不上的。4年培養出來後,發展的方向就很難說了。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高校撤銷專業點的主因之一,多是沒有跟進市場需求脫離了時代發展。觀察近年來撤銷最多的專業,比如公共事業管理,也曾熱門過,轉而就成了冷門。

擁抱變化

大幅撤銷的不只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事實上本科專業整體都在裁撤。

青塔梳理了2009年至2018年近十年的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2014年以前高校撤銷專業並不多,從2015年開始高校撤銷數量大幅上升。

軟科統計了近五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5年間共計1691個本科專業被撤銷,而且被撤銷專業數量呈總體上升趨勢。2020年,高校撤銷專業數達518個之多,這一數字是2014年的7.7倍。

同時,近年來高校新增專業數量遠高於撤銷數量,每年約有新增專業2000個左右。社會變遷市場變幻,專業有增有減動態調節,未來撤銷專業的數量還會持續增大,也就不難預料。

身處時代洪流,該如何擁抱變化?

有人認為,本科專業分得太細沒必要,搞得就業面也特別窄。今後的發展趨勢可能會像國外一樣,本科以通識教育為主。

《中國教育報導》研究發現,近年來應屆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2018年已有39.2%的已簽約應屆畢業生,表示簽約崗位與在校學習專業並不對口。

如今,實行大類招生,已經是名校開展通識教育的普遍做法。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指出,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以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為主進行。此後的碩士生階段則以專業教育為主,因為絕大部分學生是要選擇就業的。

研究生的定位,今天也在轉變。近年來碩士研究生的擴招,以專碩為主。專碩培養,面向就業。國家對專碩的定位,就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並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

另外,高校專業建設更是重要一環,辦學扎實,是抵抗市場變化的硬通貨

專業教育質量下滑,是撤銷專業點的另一大主因。史靜寰認為,師資、設備、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達不到,那麽剛開始熱門的專業,隨著學生真正開展學習後,學生的不滿意以及畢業生進入產業並不能適應產業需求而導致的業界不滿,馬上就會作為負向反饋影響高校聲譽。

辦學不扎實,學生的能力培養從何談起。不少管理類專業被列入“雜”學專業,學生學藝不精,到頭來無一技之長。

如今,就業市場傾向“以技能為導向”的招聘。領英《2021未來人才趨勢報告》顯示,企業招聘時人才評估的標準變化,從學歷/專業匹配,演變到經歷/背景匹配,再到技能匹配,79%的亞太地區企業在招聘時看重技能

專業的大幅新增與撤銷,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而來。在普及化時代,學歷社會亟待邁向能力社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