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心你的情緒「感冒」了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候——內心充滿壓力、焦慮、煩躁和困惑,積鬱在胸中找不到釋放的出口。這樣的狀態,有時可能要持續好幾天。但是,當這些壓抑、抑鬱的狀態持續超過兩周,這時就需要考慮:你的情緒可能「感冒」了。

??現代人物質資源富足,生活品質越來越高,休閑方式愈來愈豐富,但是在快節奏和競爭高壓下,越來越多的人們躲在看似堅硬的外殼裡獨自消化著所有「不開心」。

??近日,記者就抑鬱症和躁鬱症這兩種常見的情緒「感冒」,採訪了汕頭大學精神衛生中心的許崇濤教授和趙穎琳醫師。原來,在醫生們的眼中,用科學的方法拯救「不開心」沒有那麼難,抑鬱症和躁鬱症也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精神病」。

??「抑鬱症」「躁鬱症」更偏愛精英人群?

??近年來,「抑鬱症」「躁鬱症」「雙相精神障礙」等辭彙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離我們越來越近。值得注意的是,有相當一部分患者似乎都是些外表看上去非常光鮮亮麗的人。

??例如,一位名牌大學畢業的年輕小夥子,成功應聘到一線城市的一家國企,薪金待遇優厚。這在別人看來一路「開掛」的人生,卻突然傳出他「抑鬱」的消息。

??是不是躁鬱症、抑鬱症更偏愛精英人群?針對這個疑問,許崇濤教授給出了詳細的解答。首先,「抑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抑鬱症,為單相障礙,即每次發作都是抑鬱,無躁狂發作;另一種是雙相障礙抑鬱發作,也稱躁鬱症,即有時抑鬱發作,有時躁狂發作。當然,由於甲狀腺功能異常也常常引發情緒問題,特別是甲狀腺功能減退,因此也需要進行甲狀腺功能檢查。

??「文學家卡夫卡就是一個情緒比較低落的人,帶有憂鬱氣質。這類人對事物的敏感性高,感知、感受能力更強,容易憂鬱,所以容易出現抑鬱。而一般的人,所謂『神經大條』的人,遇到事情之後並不會多想。所以感受更多、想太多,相對容易出現抑鬱。」許教授說。

??雙相障礙患者,其情緒高低的波動性更大。至於發病人群,各行各業的人都有,但是抑鬱症也好,雙相障礙也好,這裡面的確有一些非常優秀的人。雙相障礙的患者,在躁狂發作的時候,表現為興奮、自我感覺良好、情緒高漲、思維反應能力增加。在躁狂發作不太嚴重(即輕度)的時候,其工作效率、藝術創造力增加,包括工程師的設計,其作品的聯想豐富、思維更廣闊、更具創新,就顯得比一般人更好。但是,也有很多患者因為發病早、病情重,對其個人的創造力、社會功能影響嚴重,進而阻礙到其個人學習、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據國外的研究數據顯示,情緒障礙的患者,在藍領階層中發病的患者更多,究其原因就是發病過早,妨礙了患者個人學習、工作能力的發展,從而阻礙了患者後續的發展。所以,並不是說抑鬱症和躁鬱症更青睞精英。這也提醒我們,一旦出現抑鬱、雙相障礙,及早和堅持治療是對患者社會功能的保護。

??「舉個例子,像梵高,他是一名雙相障礙的患者,輕度發作的時候,對其藝術創作有益,但是重度發作的時候,一定會妨礙他的藝術創作甚至正常生活。」許教授告訴記者。

??「病恥感」普遍存在於精神類疾病患者中

??「病恥感」三個字,對於一般人來說似乎非常陌生,但是它卻普遍存在於精神類疾病患者中。

??許崇濤教授告訴記者,「社會上人們歧視的眼光給精神障礙患者造成的無形的『隔離』,其傷害更甚於精神病院鐵欄杆、鐵門窗裡有形的隔離。社會給精神病人的歧視使得當許多人患上精神類疾病的時候,特別擔心別人知道自己有精神疾病,從而被周圍的人歧視。」

??據許教授介紹,因為擔心影響人際關係、工作,甚至是升遷,一般來講,患者都會盡量隱瞞患病的事實。「好在,抑鬱的患者因為在發病的時候非常痛苦,有相當大部分的病人即便知道有『病恥感』的存在,也願意來接受治療。這個時候,作為一名醫生,我們就更加鼓勵他們,接受自己,同時積極改善和治療這個疾病。」

??但是,患者在躁狂發作的時候,因其情感高漲,持續亢奮,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常常會覺得擁有高於一般人的才華,並不會有「病恥感」。然而因為患者持續表現為異於常人的興奮,反而更容易被周圍的人看出來所謂的「不正常」。當患者躁狂的癥狀消失或被控制後,也會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躁狂發作是一種精神類疾病,進而產生病恥感。

??社會角色是否受影響是判定是否疾病的重要因素

??「對待這類情緒障礙患者,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心理支持。普通人並不懂得區分精神類疾病的分類,一聽到『精神疾病』四個字就先被嚇到了。但其實,它就是正常情緒的『嚴重化』。」許教授解釋,「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問題,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或者興奮的時候,隻不過這些患者的抑鬱或情緒高漲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雖然超出了患者自身的可控範圍,但是與精神分裂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比如,正常人的抑鬱情緒不會超過兩周,正常人持續興奮的情緒也不會接連持續七天以上。更重要的是,抑鬱也好,躁狂也好,「患者的社會角色有無受到影響」也是醫生判定是「疾病」還是「情緒波動」的重要因素。例如,學生有無影響學業,成年人有無影響到日常正常的工作、社會交往,有沒有出現自我照料困難等。

??「只有在這些癥狀同時存在時,醫生才會考慮患者是抑鬱症發作或躁鬱症發作。」許教授說。

??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服藥

??此外,對於如何界定什麼程度的抑鬱症、躁鬱症病人需要服藥,許教授表示,輕度到中度抑鬱,並有明確的外因刺激的患者,可以先不用吃藥,配合心理顧問的疏導和多做運動治療。

??但是對於中度以上的抑鬱和雙相障礙的患者來說,在這個時候,心理疏導必須配合著藥物治療才能起到作用。而服用藥量的多少,取決於病人對藥物的代謝、對藥物治療的反應。

??「每個人的耐受程度不一樣,就像喝酒,每個人能喝多少酒會醉都不一樣,是相似的道理。通常,在臨床癥狀消失後,病人需服藥兩年以上,而病情反覆發作的病人服藥的年限更長。當然,隨著病情的改善,藥量會逐漸遞減,到最後就是起到鞏固療效的作用。」許教授說。

??「其實,當病人對自己的疾病了解得越多病恥感就越低,像規範的治療所需的時長、疾病對自己後續可能產生的影響等,病人信任醫生,積極主動配合治療,預後效果也就越好。」許崇濤教授表示。

??趙穎琳醫生告訴記者,許多患者不肯服藥,或者其家屬不支持服藥,基本上是出於對藥物的擔憂和對治療精神疾病藥物的誤解,錯誤的認為吃了會變傻、變呆。至於用藥的劑量和種類,根據疾病治療的急性期、鞏固期階段不同,在國內外都有其明確的治療指南和標準。

??溫馨提示

??給予病人關心鼓勵要適度

??人的一生當中都有可能經歷這樣的狀態,所以給予患病的人關心、理解、鼓勵和支持,非常重要。

??「我們通常希望患者家屬陪同患者一起就診,便於家人理解疾病,予以支持。我們發現,躁狂症還好,因為患者發病的時候會『惹麻煩』,家長能『看得到』孩子生病了。但是對於抑鬱症,普遍存在家長不重視、不理解,以為就是思想認識問題,甚至對患者採取批評教育的方式,貽誤病情。」許教授說。

??國外有研究表明,高情感表達的家庭,即患者家屬對患者過度關注、過度關心,或冷漠、對病人打罵、責罵等帶有攻擊性的情感表達,均不利於病人的康復。而低情感表達的家庭,即給予患者適度的關心和鼓勵,把患者當做未生病的人對待,反倒有利於患者的恢復。

??醫生提示,可嘗試使用「冥想減壓法」。冥想是減輕人們心理壓力的一個較好的方式,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靜坐或平躺,放鬆身體,專註呼吸,對腦海中出現的念頭不抗拒,不評判,隻專註呼吸,這樣,真正的放鬆和寧靜便會隨著用心呼吸而自然產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