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急診資源分配談我國醫療資源配置的一些問題(上):急診分級背後的故事

醫保領域領先的新媒體平台

投稿電話:010-84221520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轉載:010-84222990

關注

你以為急診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各種急危重症的搶救。但在急診科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主任告訴我們,急危重症患者可能隻佔了急診科每天就診患者的不到十分之一。

就好像三級醫院的主要功能定位原本是提供專科醫療服務,解決危重疑難病症,但現實情況是,有多少人看個感冒都要跑去三甲醫院。

近年來,隨著國內急診醫學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三級醫院急診量逐年增長。

而造成就醫人數攀升、環境擁擠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非急診患者佔用了有限的急診資源。丁香園有一項共有三千餘名醫生參與的調查:看急診的患者3/4是普通感冒發燒,只有6%的患者是危急重症,需要馬上治療。大批普通患者湧向急診,侵佔著有限的急診醫療資源。

事實上,不僅僅是急診資源,放眼我國整個醫療體系,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非常普遍,貫穿了醫改的始終。

急診科的工作,大部分都不是「急診」

「我所在的急診科,是北京最忙碌的急診科之一,每天的就診人數應該是在500左右,其中有各種急危重症、疑難雜症、終末期病人。」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的朱繼紅主任用這樣一句話總結急診科的工作。

而朱繼紅主任所說的「急危重症、疑難雜症、終末期病人」這三種情況,其實也高度概括了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的三大功能,即急危重症的搶救中心、疑難病的診斷中心和終末期(慢病)患者管理中心。

急危重症的搶救是急診科的核心業務,這也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認為的急診科的主要工作。但據朱主任介紹,其實實際工作中核心業務佔比很少,如果按急診科每天接診500個病人來計算,真正用到搶救室的也就10-15個,急診科的人力資源、空間資源很大一部分是被後兩種業務佔據的。

其中之一就是疑難病的診斷。這項業務的存在主要和醫學學科的發展水準以及我國醫藥衛生體系的發展模式有關。簡而言之,一方面,醫生在首次接診患者(尤其是疑難病患者)時,很難在短時間內明確其應當劃分到哪個專業科室;另一方面,在國家衛生、醫保相關政策(如平均住院日、總額控費、病床周轉率限制等)的影響下,專業科室也缺乏足夠的承載能力。

還有一項主要業務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就是終末期(慢病)患者管理。比如對於各種治療手段均已經無效、痛苦較大的晚期癌症患者,專業科室已經不適合接診這些患者了,此時急診科就扮演了臨終關懷、緩解患者痛苦的角色。再比如長期腎透析的病人,如果急需做透析但附近醫院的門診透析中心又沒有空餘的機位,或者患者癥狀較為嚴重不適合在門診做透析,就有可能來到急診科就診。

聽起來,這項業務好像不符合急診科的功能定位,筆者也向朱主任表達了這樣的疑惑。對此,朱主任解釋說,這確實和我國醫療保健體系建設在康復、老年人照護方面的缺失有關,所以不止是他所在的北大人民醫院,很多三甲醫院都面臨著急診資源被非急診業務佔據的問題。相關資料顯示,北京市市屬三級醫院的年急診量已達235萬人次,而在急診就診的患者中,非急症患者比例大約佔30%到50%,甚至有個別的醫療機構高達80%。

解決急診資源的配置問題,患者分級只是一個開始

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過到普通門診看病的經歷,這時我們通常會按照「先來後到」的原則,根據取號的順序排隊就診。

但急診科不一樣,有些情況下急診是患者生命的最後一道關卡,如果不能及時發現並處置那些危重患者,就很可能導致本該能夠被救治的患者面臨死亡的威脅。所以,原國家衛生部發布的《急診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和國家衛生行業標準《醫院急診科規範化流程》規定,「急診應當制定並嚴格執行分診程序及分診原則,遵循從重到輕、從病情迅速變化到相對穩定的原則,安排患者就診順序,優先處理較重病人。

如筆者在前文所述,很多醫院,尤其是門急診患者流量巨大的三甲醫院都面臨著急診資源被非急診業務佔據的問題,為了改善這種情況,自今年5月1日起,北京正式啟動了「急診分級」試點工作。根據相關政策要求,急診科分診護士會將患者分為1-4級分級管理:

1級患者病情瀕危、隨時可能危及生命,即刻進入復甦室或搶救室進行搶救;2級患者病情危重或迅速惡化、存在生命危險,10分鐘內進入搶救室進行救治;3級患者病情急、存在潛在的生命危險,先於4級非急症患者優先診治;4級患者為非急症,病情程度一般,根據指引順序就診,等候時間較長。

此外,3級或4級患者需要在指定等候區域等待,醫生呼叫其就診序號時方可進入診室就診。分診護士還可能視具體情況建議4級患者到門診專科就診,以便得到精準的診斷和治療。

事實上,北京市很多醫療機構此前都制定了自己的急診分級標準,但各個醫療機構間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和文件。朱繼紅主任告訴我們,「我們一直對急診病人進行分級診療,但只是醫護人員自己明白,而這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公開明確分級標準後,患者能夠看到清晰的解釋,從而減少了質疑,也能減少醫患之間的矛盾。」

但即便有了規範的程序和患者的理解,急診資源的配置問題也不是一個分級政策可以解決的,否則我國的醫改也不至於改了十年仍然不能實現「分級診療」。但分級政策無疑開了一個好頭,朱繼紅主任也表示,「國家也已經開始關注這方面問題,加快開辦康復醫院、老年病院,以及推進社區醫院向慢病管理、長期照護等方向的轉型,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劇、慢病患者增多的趨勢」。

另外據了解,北京市的「急診分級」就診工作將進一步加強,市衛健委近期研究製訂了工作方案,提出下一步將在北京設有急診科的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全面實施。方案中還提出,要發揮醫聯體內各級合作醫院作用,適當分流核心醫院的急診患者。

不過這是需要過程和時間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在全盤考慮的基礎上,上到醫改政策、下到醫院管理體制,建立一套完善的配套政策作為支撐,如此,才可能真正讓急診科徹底變回「急危重症患者」就診的場所。

事實上,不僅僅是急診資源,放眼我國整個醫療體系,從單個醫療機構內部到不同性質、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之間,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現象比比皆是。

熱點推薦

中國醫療保險官方微信 ID:zgylbxzzs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