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魏晉書法為何如此風流?臨王獻之《廿九日帖》

王獻之《廿九日帖》為《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一。硬黃紙,縱26.37厘米,橫11厘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釋文:廿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別,悵恨深。體中複何如。弟甚頓。匆匆不具。獻之再拜。

此帖用筆沉穩利落,多方筆,顯得神完氣足;結體在相互倚仗中保持整體的平衡,生動活潑;章法上楷書與草書夾雜,動靜相宜,末尾重筆與起首呼應,氣息凝聚,渾然一體。下面我們逐段分析。

動靜

起首“廿九”二字用筆厚重而剛勁,給人斬釘截鐵之感,“日”字逐漸減輕,“獻之”則用草書寫法,筆觸輕盈,由凝重轉入輕快。“白”、“昨”又偏向楷書寫法,再次回到凝重,只是比開頭稍輕。如此往複,節奏自然而生。如同音樂,強弱快慢,交織往複,令人回味無窮。

倚仗

“恨深”二字,恨字左右兩部分呈八字形張開,而深正好相反,逐漸靠攏。恨字猶如兩人腿部分開,肩頭相抵;深字如同兩人腳並攏,手拉手往外張。看似平穩,實則蘊含動勢。

疏密

“獻之白”三字距離較近,第二行“體”字筆畫又較多,所以“中”字則拉開距離,造成疏密的對比。

斷連

至第三行,“獻之再”三字一氣呵成,連綿而下,既與“中複”造成疏密對比,又形成斷與連的映襯、動與靜的結合。

末尾“再”字重筆形成的色塊與起首的“廿九”遙相呼應,將氣息完全凝聚在當中,越品越覺得布白巧妙之極。將各種對立關係有機地融合在一幅小小的尺牘之中,給人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筆:耕硯山房訂製兼毫落紙有神

墨:不二真香特製油煙墨

紙:文壇軒2000年生宣棉料

或許有朋友會問,王獻之寫的時候會想這麽多嗎?答案是肯定不會,這是一封信,就像我們寫信時也不可能考慮這裡粗一些,那裡細一些。但為什麽他寫得就那麽生動,各種關係處理得那麽好,我們就把握不好呢?關鍵在於有意識地訓練,只有平時訓練有素,那一瞬間才會本能地處理好。就好比一位賽車手,在高速行駛中還會想檔怎麽換,方向盤打多少度嗎?不可能,都是本能的反應。我們如果沒有訓練過,能做到嗎?也不可能。

所以,任何技術訓練,都是經過不斷重複,讓自己的意識強化到像本能一樣。但是,如果沒有變化的意識,重複的訓練只會讓我們越來越程式化、刻板僵硬。學習書法,一定要懂得變化之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