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打造餐桌上的“科技安全閥”

【問計民生】

光明日報記者楊舒

打開手機攝影頭輕輕一掃,產地、品質、種植周期、采收時間、農藥殘留檢測結果等信息一目了然……如今,走進許多城市的大型超市賣場,一些食品和農產品外包裝上的二維碼,讓消費者輕輕鬆松就能了解這些瓜果食糧的“前世今生”。

小小溯源碼,正是科技改善民生的縮影。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老百姓高度關注,也是全國兩會上的熱門話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嚴格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監管。如何更好地發揮科技作用守護“舌尖上的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教授王靜委員和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創新部黨支部書記、研發高級經理史玉東代表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江西南昌賢士花園農貿市場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室,工作人員對市民送檢的蔬菜進行取樣。新華社發

山東鄒平長山鎮八方農場,農業部門工作人員掃描梨上的合格證二維碼,查驗產品信息。新華社發

浙江湖州吳興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與檢測員在農貿市場對蔬菜取樣,進行農藥殘留超標檢測。新華社發

從農產品到食品 監管體制不斷完善

隨著生活水準的快速提高,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食品安全。

王靜委員給出了一組權威數據——“農業農村部統計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總數達到5萬個,較‘十二五’末增加71.9%。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保持穩中向好態勢。”

食品安全方面,2015年10月,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不斷完善。“近年來,我國對食品添加劑的管理日趨嚴格。目前,我國食品添加劑大約有2300多種,遠遠低於世界各國已經批準的15000多種。”孫寶國委員說。

奶製品作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近年來質量也大幅提高。史玉東代表介紹:“在國家奶業振興戰略的指導下,中國乳業在奶源指標、工藝技術、質量檢測等各方面均已達到國際領先水準,消費者信心隨之大增,質量安全水準達到歷史最好。”

從田間到餐桌 提升科技創新力度

在助力食品安全過程中,科技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食品學科是一門應用學科,它不是單一的科學研究,不僅需要科技界與產業界有效對接,更需要食品科學與營養健康、基因工程、智能製造、生命科學、互聯網、數字經濟等多學科融合發展。”孫寶國委員介紹,在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科技創新至關重要,食品安全全鏈條過程控制、食品質量安全速測技術產品及裝備等關鍵科技難題亟待突破。

王靜委員指出,我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方面不斷精進,例如已研發出5分鐘左右即可檢出農產品中多種農藥殘留的快速檢測試紙,但從田間地頭到餐桌整個鏈條的關鍵技術創新突破,仍是下一步重點努力方向。

就在幾個月前,蒙牛集團參與的“奶及奶製品安全控制與質量提升關鍵技術”獲得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令史玉東代表格外自豪。他說:“我們聯合科研力量針對中國乳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薄弱點進行攻堅,帶動了乳業整體技術提升。從科技角度來看,在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力度的同時,行業標準的作用也尤為突出。”

從質量到標準 聚焦關鍵技術難題

如何發動創新引擎,進一步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孫寶國委員建議,聚焦關鍵技術難題,重點解析個性化食品加工中特徵組分效應變化機制與質量品質調控機理;在高、精、廉、自主可控的食品質量安全速測技術、產品及裝備上有所突破,研發危害物非靶向智能識別技術;研發融合大數據、組學和無損檢測等新技術的新資源及食品真實性鑒別與溯源技術體系;構建“新興”組分和食品新業態全程質量安全智慧監控技術及AI智能控制平台,並進行集成示範。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王靜委員指出,優良抗病動植物品種選育、綠色投入品創製技術、精準施藥技術等是接下來繼續實施減肥減藥減抗、提高農業投入品生物利用率的重要基礎。此外,農業面源汙染修複和防治也是保障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基本條件,智能化的精準快速監控技術也應是重點。

“補足標準短板十分必要。”史玉東代表舉例說,益生菌在市場上是一個科技創新產品,但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存在空白,造成一些行業亂象。因此,應推動完善食品行業質量標準體系,這不僅有助於規範食品產品品類的創新,還可促進我國食品行業應用與國際接軌,助力食品科技高水準自立自強。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1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