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寧夏:從風沙加強區變風沙阻滯區

寧夏是三北地區唯一一個全境列入三北工程的省區。

啟動工程的197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積佔自治區國土總面積的90%以上,林地面積僅有213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4%,乾旱、霜凍、風沙、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發,惡劣的生態狀況,揭示出全境被列入全國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緣由。

不造林,風沙會掩埋家園。不造林,百姓會民不聊生。不造林,風沙還會越過寧夏,闖入陝西乃至中原大地,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讓這些事情不再發生,40年來,寧夏以三北工程為重要依托,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形成了全社會參與的科學防沙治沙格局,有效遏製了生態惡化趨勢,為我國治沙事業提供了“寧夏經驗”。

目前,寧夏林地面積達2805萬畝,森林面積109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40年前的2.4%攀升到14%,活立木蓄積量由217萬立方米提高到1111.14萬立方米,林業生產總值由1500萬元猛增到200億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15%上升至5.7%。生態的好轉,促進了草原部門面積產草量增加了3-5倍,在農田防護林的護佑下,糧食產量也由117萬噸提高到370餘萬噸,農民年純收入由115.9元提高到10738元。

寧夏:從風沙加強區變風沙阻滯區

回顧過往,寧夏三北工程建設碩果累累:

——土地沙化擴展趨勢得到有效遏製。寧夏創新和引領了全球草方格治沙,建成了全國唯一的省級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中衛沙坡頭全國第一個國家沙漠公園。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寧夏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沙化土地連續20多年持續減少。與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減少2.19萬公頃,沙化土地平均每年減少0.75萬公頃,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沙區生態環境面貌得到顯著改善。毛烏素沙地近5年造林種草達20萬公頃,有近5萬公頃流動沙地轉入半固定沙地,有6萬多公頃的半固定沙地轉為固定沙地,項目區內的林草覆蓋度由40年前的10%提高到30%,最高處超過70%。沙坡頭地段的黃河乾流輸沙量由每年1.65萬-2.2萬立方米減少到0.83萬-1.1萬立方米。尤其是治理後的部分區域形成了2.5厘米厚的有機沙結皮,並逐步轉化為土壤,使沙區生態狀況得到根本改變。

——沙產業蓬勃發展促進民生改善。自治區提出了“大力發展沙產業推進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設”戰略舉措,沙區設施農業、沙區生態經濟林產業、沙區瓜果產業、沙料建材業、沙生中藥材產業、沙區新能源產業和沙漠旅遊休閑業七大主導沙產業生機勃勃。2016年,寧夏葡萄產業綜合產值達200億元,發展葡萄酒莊186處,葡萄產業為生態移民提供了12萬個就業崗位,工資性收入近9億元,人均3140元,佔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8%,成為移民脫貧攻堅的核心產業;枸杞是寧夏特色優勢產業,截至2017年底,自治區枸杞在冊種植面積100萬畝,乾果總產量18萬噸,年綜合產值150億元,加工轉化率25%。沙區經果林和沙生灌木飼料加工發展勢頭迅猛,年產值超過16億元,沙漠旅遊業產值超過12億元。

——形成寧夏特色治沙模式。寧夏在長期的防沙治沙實踐中,探索出不同區域的多種治沙模式。在騰格裡沙漠建成包蘭鐵路兩側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樹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 “五帶一體”防風固沙體系,長60公里、寬500米。其中,寧夏草方格固沙技術為全國首創,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環境保護500佳”,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毛烏素沙地,探索出了靈武白芨灘林場的外圍灌木固沙林,周邊喬灌防護林,內部經果林、養殖業、牧草種植、沙漠旅遊業“六位一體”防沙治沙發展沙區經濟的模式,開展了半荒漠地區抗逆樹種選擇、鹽池縣荒漠化土地綜合治理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突破課題,積極推廣流動半流動沙丘草方格固沙種樹(灌木)種草治沙技術;同時,在喬灌草合理配置、楊樹沙柳深栽、營養袋反季節造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湧現出一批防沙治沙典型。在荒漠化防治中,寧夏湧現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典型,王有德、白春蘭、王恆興等一批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治沙帶頭人,激勵了更多人投身防沙治沙事業。這些榜樣所表現出的不屈不撓、頑強拚搏的精神,不僅推動了寧夏的防沙治沙,也是全國防沙治沙事業的強大動力和精神財富。

今年,寧夏再次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要以三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為依托,踐行生態立區戰略,不懈推進國土綠化事業,讓大地增綠、林業增效、環境增色、人民增福,築牢祖國西北生態安全屏障。(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